(一)以人为本向员工提安全保障
武汉锅炉集团有限公司
《安全生产法》中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是今年安全生产月活动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的具体体现。
武汉锅炉集团作为我国电站锅炉制造业的重点大型骨干企业。多年来,我公司狠抓安全预防工作,开展安全性评价,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成果显著。取得了连续十三年无因工死亡事故,连续十三年获得省、市授予的“安全生产红旗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特别是2001至2003年,在公司总产值年均递增50%的基础上,单位产值工伤事故发生率下降了48.2%,从而有效的保障了企业持续超常规发展。武锅集团连续三年获得了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安全生产红旗单位”称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公司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适应自身实际的,有着鲜明特色的安全管理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以人为本,向员工提供安全保障”。
1、以人为本,重在安全管理创新
我公司在全国机械行业开始推广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之时,抓住机遇,积极实现安全管理创新。于1989年通过了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的“安全级企业”审核认证。1991年通过了中国机械电子工业部的“特级安全企业”审核认证,成为湖北省首批国家特级安全企业,并在之后的每三年均顺利地通过了复审。通过安全性评价工作,在公司内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网络,建立健全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从而开创了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工伤事故率逐年下降,减少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各项安全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为了更好的体现安全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我公司领导层作出了建立职业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决策,以实现与国际职业安全健康标准接轨,并从企业整体出发,将职业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体系纳入企业总的管理体系当中。这样,把建立体系模式与安全性评价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既保持了安全性评价工作的连续性,又满足了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经过上下共同努力,我公司于2002年12月正式通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科学技术中心认证中心的审核认证。并于2003年12月正式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全国锅炉制造行业首家通过“双证”的企业。职业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我公司现代安全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力的保障了员工的身体健康,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以人为本,转变安全投资意识;
长期以来,对安全生产认识错误,认为安全投入既产生不了商品,也不产生效益,自然投入的积极性不大。现代企业安全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必须在投资观念上进行彻底变革。将安全投人变为安全投资,用“投资”的理念和方法处理安全投入的问题,就能取得最大的安全效果。
(1)以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结果作为安全投资的基本出发点。、
我们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危害因素辨识和法律法规的补充整理,总共辨识、评价危害因素4642条;确定了重大风险88条;同时收集、整理、评审了237部职业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形成了公司《职业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为安全投入的确定提供了法律依据。
针对重大风险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我公司2003年投入360余万元,对于存在的重大风险进行了有效治理。如:焊接场地烟尘的排放成为重大风险,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配备了抽烟尘的排风扇给予有效治理。
(2)重视以人的因素为主的安全投入
根据我公司历年工伤事故调查分析,工伤事故发生四要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占约70%的比例,人为因素造成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占21%的比例。因此,必须重视以人的因素为主的安全投入。
要实现这种超前的转化,就必须有超前的安全投人。因此我公司将安全投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用于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为主,提高物质安全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以解决人的因素为主的人力资源、人员素质的资金投入。在提高各级人员安全素质、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上的着重点有二:
第一着重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安全素质。一个单位领导的安全素质淡薄,安全工作就会永远滞后于生产需要。如:我公司将《安全生产法》的学习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安全培训的核心内容,定期学习教育,极大的提高了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
第二着重于提高全员的安全素质。全体员工安全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安全状况。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员工对于安全生产的特殊培训教育要求。如:我公司开展以“实施安全生产法,人人事事保安全”为主题的第24次“安全月”活动,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浓厚的安全氛围;开展对工段长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水准;举办“千人签名”安全活动,树立员工的安全责任感;举办起重作业、厂内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操作比赛,并对全公司特种作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危险岗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能等。
3、以人为本,培育安全文化
在我们看来,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直接决定着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成败。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员“安全第一”的思想是否真正树立;二是全员“安全第一”的道德观念是否真正培养;三是全员“安全第一”的工作原则是否真正落实。归根到底就是“以人为本”,而这一切均来源于企业自身文化和价值观。在新的形势下,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运用安全文化的特点和规律提升安全水准;用有自身特色的安全文化凝聚员工,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
(1)构建安全文化网络,加强安全体系建设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需要包括生产、宣传、物流、技术等各方的配合。特别是在现有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等受诸多制约的情况下,如何发挥整体的合力成为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为此,我们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采用网络结构代替层次结构。形成以“安全团队”为核心,各生产、物流、宣教、技术、管理等部门支撑、相互融合、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安全网络。从而为安全文化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2)提炼安全文化理念,指导日常安全工作
安全文化从属于安全生产工作,在长期的工作中,我公司形成了“严、勤、爱”的安全文化理念,并以此为基准,指导公司的各项安全管理工作,使得“以严为本,以勤为基,以爱为魂”的安全文化理念为广大员工接受、并自觉遵守,如:我公司推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以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今年某分厂发生工伤事故一起,按照相关奖惩制度给予部门领导行政处分,这就是“以严为本”的体现;又如: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主动改变以往的安全管理作业时间,增加二班、三班的检查巡视,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控就是“以勤为基”的落实;再如:我们以保障员工生命健康为宗旨,实现了连续十三年无因工死亡事故,这就是“以爱为魂”的真实写照。
(二) 巩固提高安全评价成果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人为本,切实抓好安全预防工作,以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实践证明,上汽集团所属单位坚持开展安全性评价,是抓安全预防工作的一种好办法。
为了使安全性评价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上汽集团作出了相应的改革,由直接组织安全性评价诊断师对所属单位进行安全性评价(复评)认证,改由委托中介机构“上海纪杰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承担认证工作。
在这样改革的举措中,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二条关于“依法设立的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执业准则,接受生产经营单位的委托,为其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技术服务”的精神,上汽集团委托中介机构对安全性评价进行认证,并为此还在2003年5号文件第五条中提出了“要继续利用好上汽集团和其他合资、合作方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资源,特别要坚持组织实施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上海汽车工业安全评价标准》,按照国际惯例,委托有资质的安全中介咨询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对上汽集团所属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等24家安全级、特级安全级企业进行复评认证。
1、安全性评价认证工作的改革,创下了“四个之最”
(1)利用中介机构进行安全性评价咨询认证在行业、在国内最早,实属首创。
(2)连续评价历时最长。自2003年9月23日~12月17日历时86天。
(3)动用人力最多。这次共组织有234人次对24家企业进行安评认证。
(4)企业对由中介机构组织安评认证印象最深。
2 改革认证工作体现了公开、公正性的认证
恪定一个理念,坚持一个原则,做到四个统一,实施三个严字是中介机构开展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准则。
(1)恪守一个理念。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两字。由中介机构介入安全性评价工作是前无古人所为的改革举措,其工作的结果又是涉及企业及员工的安全大事,上海纪杰注册安全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承接任务后的整个过程,都在“认真”两字理念的支配下开展各项工作。
(2)坚持一个原则。中介机构介人安全管理服务是第三方的行为,其特点是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实事求事”的原则。
a.在进入企业开展评价前,就将安全性评价的依据、内容、方法、程序、时间等都用书面报告被认证单位。
b.在进入企业开展认证时,首先说明认证组的来意和具体做法,使其和与会的领导及陪评人员达成共识。
c.在进入企业开展认证时,不受自评的影响,以复评认证的结果为准。
d.在进入企业开展认证时,不受概念的影响,如企业在以往的安全管理水平较高,如今放松了管理,认证结果则为不合格。
e.进入企业开展认证,不以是否收费为依据,而以实际状况为依据,不无原则的增分、送分。
(3)做到四个统一。
a.统一标准。这次在24家企业进行安全性评价(复评)认证时都以《上海汽车工业安全性评价标准》和国家安全生产的相关标准为依据,不掺杂个人的臆断,以利认证的公正性。
b.统一程序。为了有利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认证过程中不论企业的规模大小都按统一的程序进行认证活动。
c.统一格式。各类记录做到统一设计,统一使用。
d.统一着装。为了体现团体精神,注意公司形象,加强工作的责任性,增强工作的严肃性,认证组成员统一着装,佩带胸卡。
(4)坚持“三严”
a.严按标准。按标准抽取认证对象,按标准对认证对象进行检查,按标准进行评分,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
b.严守时间。在现代化管理的时代,必须强调时间观念,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实际用途上,因此在整个安全性评价(复评)认证过程中,坚持按规定时间进入企业,介绍与汇报控制在规定的时间之内,所有认证活动都严格按程序实施,不无故地延长时间。
c.严格纪律。为了体现安全性评价认证的严肃性,正确性,认证组全体成员,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做到了不按标准的话不说,不按标准的事不做,一切行动服从指挥。
3、改革认证工作后巩固提高了安全评 价的成果
(1)通过第三方安全性评价(复评),使上汽集团所属企业对安全性评价工作做到了“四个没有变”。
a.重视安全性评价的思想没有变。
b.企业的安全性评价基本素质没有变
c.以推行、贯彻安全性评价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主线没有变;
d.实施安全性评价标准的基本队伍没有变;
(2)进一步提升了安全性评价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安全性评价工作是一项贯彻“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员、全面、全过程”原则的系统工程,由于企业高度重视开展安全性评价(复评)工作,带动了企业管理的其他工作的开展,从而体现安全性评价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正如上海汽车齿轮总厂陆厂长深有感触地说,安全评价对我们的触动很大,通过安全性评价,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水平。申沃客车有限公司顾总说,我们要将安全性评价复评作为我们公司安全工作的起点。有的企业在这次安全性评价自评过程中,舍得投入资金进行整改,上海汇众汽车底盘厂将压力容器、管道、厂内机动车辆等都油漆一新。上海曼·胡默尔滤清器有限公司对不符合标准的设备设施化了5.6万元维修整改,对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后,总经理说,我们要中介机构经常对我们企业进行评价,使我们放心。上海科尔本施密特活塞有限公司在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创建了企业的“0123”(即坚持0事故的目标,推行一把手负责制,确保二个保证体系,巩固三项安全活动)安全目标管理模式,强化了安全性评价在企业里的作用。
(3)使企业的领导和员工的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了。
a.法雷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傅总说,通过评价可以理清对安全性评价的思路。沈书记说,安全是企业和个人及企业发展的需要。如不抓好安全,上对不起国家,下对不起家,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又如上海制动器系统有限公司薛总说,上汽集团采用中介机构来评介是理念的转变,阵容整齐,对我也是教育。中方领导有如此认识,外方经理同样有正确的认识,如上海皮尔博格有色铸造有限公司外方总经理施耐德先生说,安全工作是企业的生命,我们企业安全的投资最大,对员工的安全是作为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又如上海圣德曼铸造有限公司外方总经理富大山说,对于其他工作来说,员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企业的安全是生产芷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安全是公司的永久工作,安全也是党委的永久性工作。在与员工的访谈中及安全测试中基本都能表达安全性评价的含义。
b.安全性评价工作在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得到实施,即使效益较差的单位,照样按标准认真地开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c.安全性评价工作不但在大型企业得到认真组织实施,即使规模小,工艺相对简单,员工少,危险度低的企业,例如,上海曼·胡默尔滤清器有限公司等都积极地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组织人员自评,落实资金整改,聘请专家咨询,初次评价就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4)锻炼了从事安全性评价的人员。
这次安全性复评是全面综合性的评价,由于企业人事的变动,所以,在自评中出现掌握标准时不够正确,而在复评时,采取指导、探讨、共同学习,互动的方法以至所有的评价人员都受到了学习、重温、理解标准的锻炼,业务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5)企业消除了一批不安全隐患。
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复评共查出与标准不符的问题和隐患达1143项,通过开具不符合报告于企业后,都能得到积极的整改,使企业的本质安全、综合管理、劳动卫生和作业场所的安全性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6)通过安全性评价(复评),初步显露了安全生产中介机构介人安全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得到企业的好评。
正如上海汇众汽底盘厂的胡厂长说,我们企业接待过不少认证机构,但象今天这样的架势还是第一次,你们认真、严谨、高效、全面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学习。小系车灯总经理曹碧茹说,通过安全性评价,加深了我们对纪杰的工作印象,提高了企业自身的安全感,对安全工作就是要坚持预防,做到高度防范;要抓好全员安全教育,提高全员意识,所以想请纪杰定期到企业来检查和评价。采埃孚转向机有有限公司的徐总经理说,请中介机构来企业进行安全性评价,花了钱,还通不过,说明他们是客观、公正、认真负责的。
委托中介机构对上汽集团所属24家安全级、特级安全级企业复评认证工作,巩固提高了安全性评价的成果。切实保障了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摘自:《机电安全》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