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说明

搞好煤矿“一通三防” 提高抗灾防灾能力

2005-11-01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自然灾害是煤矿安全的大敌,而要提高矿井抗灾防灾能力,首先要解决矿井“一通三防”硬件设施的建设。1987年投产的燕子山矿,16年来,在防灾抗灾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和试探,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燕子山矿,井田面积49.998平方公里,东西走向长9公里,南北长6.3公里,地跨大同市南郊、左云县两地,共有可采煤层13层,煤层总厚度13.98米。由于赋存条件不同,矿井目前只开采4#、8#、12-1#、12-2#、14-2#和14-3#煤层,且4#、8#、12-2#和12-2#煤层已基本采完,现主采的是14-2#煤层,采煤方法为综合机械化开采。
  矿井通风方式为混合抽出式。设计有5个进风井和3个回风井,总进风量为18213m3/min,总排风量为19797m3/min。从原始设计上看,是科学的、合理的。由于近十多年来,周边小窑迅猛发展和矿自身的4#、8#煤层已基本采完,现又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一方面是周边小窑众多,越层越界开采屡有发生,使得盘区设计长度和工作面采区不断缩减;另一方面,由于4#煤层采空区不断增加,有的采空区已经自燃,再之众多小窑采取的是自然通风的方式,进一步了加剧了4#煤层的自燃,并通过采空区地缝间隙,直接影响着12#、14层的开采安全,也使得煤矿地质条件变得更加复杂。从2002年起,燕子山矿对所有盘区的工作面进行了全部勘查、测定,先后制定出30多个局部通风系统改造方案,在六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1、坚决贯彻“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总原则。从2001年起,矿原煤产量迅速增加,从2000年前的220万吨,提高到2002年的364万吨,2003年,计划年产量363万吨,力争突破400万吨。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开拓新的生产盘区和解决新盘区的供风问题。2003年4月,矿对纸坊头主扇进行了重新启用和运行鉴定,经反复测定和计算,可完全保证满足新盘区安全生产需要。
  2、加快实施对通风系统的改造。因矿井12#层307与12#层309是共用一条总回风巷集中回风的,但由于当时总回风巷断面设计小,且部分地面顶板又破碎,支护后必然产生较大阻力。而负责这个盘区的燕子山主扇,经改造后已达到额定最大的排风能力,仍不能满足两个盘区开掘新工作面的要求,而刷大原有回风巷的工程既复杂又不经济。于是,在总工程师的带领下,矿技术人员经过反复比较,最后决定再开掘一条910米的辅回巷。这样既不影响生产,又解决了盘区的供风问题。改造工作全部结束后,效果十分显著。排风量由8100 m3/min提高到10000 m3/min以上,为两个盘区的扩大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矿对311主生产盘区也补掘了2500米的辅助回风巷。同时,还将相邻停采的305盘区轨道皮带巷改造成311盘区回风巷,这样,即可完全满足这个长4000米、设计有14个工作面的最大生产盘区的供风。
  3、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针对311盘区上的小窑多、采空区多、部分采空区已自燃的特点,燕子山矿对所有工作面都安装上瓦斯及一氧化碳自动监测报警系统,以达到对各工作面实行自动监测并保证全矿的安全生产。
  4、对重点工作面采取升压措施。几年来,燕子山矿先后在7个工作面隅上角不时发现一氧化碳有害气体,这直接威胁着矿井的生产安全和作业员工的生命安全。对此,燕子山矿针对这些工作面全部砌建了升压工程,安装了两台升压风机,消除了一氧化碳,保证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员工的生命安全。同时,针对邻近采空区的永久密闭,进行了150mm的里外喷浆,有效杜绝了有害气体的泄漏。这项永久密闭里外喷浆的尝试已得到了集团公司的大力推广。
  5、加强对周边小窑通风情况的监测。矿小窑管理科配合通风区经常对周边小窑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气体监测,并把检查监测结果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做好预测预报工段。
  6、实行瓦检员、安检员连锁盯班三汇报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工作面,矿加强对瓦检员、安检员的管理,实行连锁盯班上岗,要求两小时必须分别向矿调度、安监部、通风区汇报一次检测结果,瓦检员、安检员必须同时携带瓦斯和CO便携仪,并在记录本上签字,杜绝了工作人员不在岗位的情况发生。
  通过上述六条措施的实行,保证了全矿的安全生产,大大提高了煤矿抗灾防灾的能力。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