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说明

煤矿安全是资源整合的源动力

2009-09-04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山西省启动中国规模最大的企业重组行动,涉及国有、民营、私人煤炭企业超过2200家。截至2010年年底,矿井数将由2598个压缩到1000个。煤矿企业兼并、整合、重组后,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个变成100个左右,企业规模不得低于300万吨。

  长久以来,“矿主发财、政府发丧”是很多中小煤矿的真实写照,以至于因忌惮矿难问责而发生地方一把手空缺的尴尬局面。“防不胜防”的矿难悲剧,铺天盖地的问责风暴,与煤老板日进斗金的骄奢浮华共同构成了特定时期的资源生态景观。在官员问责的两端,是被高额利润驱使铤而走险的煤老板和欲哭无泪的矿工家属。

  资源整合必将重新调整利益分配格局,但凌驾于利益之上的是生命,这是此次煤炭行业改革的出发点和源动力,必须对矿难零容忍。众所周知,很多中小煤矿采煤工艺落后,雇用工人较多,安全保障缺失,常年处于事故高危期。几年的实践证明,地方政府对分散煤矿的监管并不能令人满意。

  暴利行业必然催生利益链条,曾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的李毅中表示:“什么六证齐全,是五毒俱全!非法煤矿屡禁不止和矿难频发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党政干部入股分红。”除了产生大量的权力寻租空间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中小煤矿的依赖也成为监管时的掣肘。因此,严厉问责和经济制裁仍难抵暴利的诱惑,甚至引来了温州炒煤团。

  “关小、并大、集团化”,成为几任省长对山西煤炭行业坚持的改革方向。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山西省煤炭产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需求萎缩、价格下降,企业经营困难,煤炭产业形势严峻,“市场倒逼”为此次转身迎来了难得的良机,自2008年9月开始全面推行的煤改可谓恰逢其时。在经济转型的强烈诉求下,尽管付出全省GDP上半年同比下降4.4%的代价,但这是甩掉“带血GDP”的必由之路,体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和政治魄力。

  煤炭行业的企业重组,是对安全监管和资源增效的有益尝试。私营煤矿与国营煤矿最大的不同,就是将短期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在承包期内与政策赛跑、与监管赛跑,甚至与运气对赌,这就必然导致安全等方面投入不足,将矿工生命置于危险中的后果。

  大型煤矿集团对小煤矿兼并重组后,由于产权性质发生变化,将会完成与地方政府的清晰切割,专业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装备也能有力地保障生产安全,而且可以提高煤矿回采率,减少资源浪费。通过统一规划,无序开采的局面会得到扭转,相对稳定的税收便于更有计划地用于地下水资源破坏和采空区增多等生态治理。

  学习电力、石油行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大规模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必将进一步提高大型煤炭集团的议价能力。特定历史时期,这种以国有化为特征的改革模式未尝不是探索煤炭行业发展的积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