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安安
嘉宾:北京中检恒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建中
北京中检恒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兆峰
现代人的生活已经与汽车息息相关。当今的汽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产品,集安全、环保、节能、娱乐和现代通讯技术于一身成为汽车发展的趋势。但是汽车安全仍然是现代汽车技术开发的重点。
从传统上说,汽车安全的概念分为两个内容:一是主动式安全技术,即防止事故的发生,常见的主动安全系统如制动系统、ABS系统、TCS(牵引力控制系统)、车距报警装置、高位刹车灯等;二是被动式安全技术,即事故发生后的乘员保护,如安全带、安全气囊、保险杠等是被动安全系统的代表。
统计数字和研究数据表明,中国已经进入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期。
中国车检中心——北京中检恒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机动车检测系统的专业提供商之一,产品广泛应用于公安、交通、汽车制造厂、汽车修理等领域,为我国的机动车安全检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期我们邀请了北京中检恒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建中先生、总经理刘兆峰先生与我们一起讨论汽车安全检测的话题。
安安:欢迎马董事长、刘总到我们《安全会客厅》来做客。贵公司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化理念“倾心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安全”,与我们《汽车与安全》“珍惜生命、把握安全”的理念相吻合,那么,今天我们就以“倾心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安全”作为我们会谈的主题吧。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很快,但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去年全国大约有100000人死于交通事故,伤500000人。造成事故多发的因素是一个社会综合因素,包括道路状况、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以及管理水平等。目前我国车辆安全技术状况偏低,也是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贵公司的文化理念“倾心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安全”,两位老总是如何理解的呢?
马董事长:健康、安全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长,但机动车的安全技术状况、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道路建设、道路设施和管理水平却相对滞后,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汽车安全检测包括出厂检验,定期保养检测以及国家强制实施的定期检验,目的就是保证车辆不仅要符合国家标准,而且要保证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技术状况。中检恒业公司多年来一直从事机动车检测方面的研发、工程和培训工作,我们的目标就是保证工程质量,做到检测数据精度高,准确可靠,售后服务完善,以确保检验质量,无论新车出厂还是定期检验都能为车主提供可以信赖的安全技术质量报告。换言之,“倾心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安全”是我们永远的使命。
刘总:机动车的检测关乎到人车的安全,但人的安全又不仅仅体现在车辆检测方面,我们现在主要从事车辆检测工程,从长远来说,可能还要涉足机动车维修、保养、服务,甚至政策、标准等领域,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提出了“倾心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安全”的口号,以作为中检恒业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希望以此激励和鞭策我们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安全做出重大的贡献。
安安:新车出厂必须要经过安全检测,以保证出厂新车达到或超过国家安全质量标准,在用车的安全检测是国家强制实施的定期检验制度,对保证车辆始终具有良好的安全技术状况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督促作用,为减少道路交通事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刘总,请您简单地介绍一下我国目前的汽车安全检测的现状。
刘总:应当说,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从检测线的数量上看,我国的机动车检测近贩年发展很快,为我国的车辆安全的以关,减少由于汽车安全技术状况而引发的重大交通事故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对检测站在运营和监管也从法律的角度进行了界定,必将为检测站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机动车检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观念问题。许多车主认为检测车辆没有多大意义。验车麻烦,验车就是收费。更要命的是一些检测机构的人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其次,检测报告的可信度不高。现在检测线数量虽然很多。但检测设备和系统鱼龙混杂,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可信度,检测数据的精确度,准确度和重复性都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这也是车主对车辆检验不信任的主要原因。第三,检测站的认量认证问题。现在检测站的计量,鉴定、标定虽然有国家标准,但对此工作的监管、执行各地也是力度不一,从而不能有效地保证检测线的合法性。另外,计量认证人员对行业和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是目前不能胜任计量,标定任务的主要原因。为此,中检恒业公司正在策划对全国从事计量,标定任务的主要原因。为此,中检恒业司正在策划对全国从事计量,认证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第四,检测数据的汇总,分析不够。目前每年都进行了大量的检测工作,但对于检测结果的汇总以及进一步的分析比较欠缺,从而使大量的数据白白浪费,这是非常可惜的资源废弃。第五,调修流于形式。对于许多检测不合格的车辆,大部分车主都选择了现场调修,但调修过程普遍流于形式,凑合着过了检测关,车主也乐意拉受。其实,检测只是手段,通过检测发现安全隐患从而通过维修消除隐患,保证车辆具有良好的安全技术状况才是最终的目的。这种流于形式的调修方式是造成车主对车辆检测不十分信任的原因之一。第六,检测行业缺乏服务意识。定期检验虽然是国家法规规定的强制检验措施,但优良的服务意识是必需的。这是以上问题切实改进的最重要的根源。
安安:刘总刚才谈了我国检测行业发展情况,主要对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深刻地阐述,据我所知,国外也对机动车安全状况作定期的检验,只是形式各不相同而已。《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机动车安全检测的运营、管理以及车辆检测也作了专门规定,相信机动车安全检验工作会更加规范,发展会更快,刘总提到的一些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下面就请刘总给我们谈谈国外机动车安全检测的情况。
刘总:每一个国家的机动车检测法规都不一样,这与不同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有大的关系,比如欧洲检测项目很少,只有制动和排放项目的检测。一方面欧洲的汽车技术比较先进,汽车产业比较发达,车况比较好。另一方面是欧洲采取的是1/M制度,更注重日常检查,维修和保养。
安安:刚才刘总提到现在许多车主朋友把汽车年检看成是麻烦事,只要对付过去就可以了,不知道二位老总有什么话要跟广大车主朋友聊一聊。
刘总:我个人认为机动车检测非常重要,机动车检测就如人的体检一样,既然我们都能接受每年一次的体检,为什么不能接受每年一次的车检呢。实际上,通过车辆检测,不仅对人车安全都有好处,更重要的是对降低污染,延长车辆使用寿命都有好处,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恐怕广大车主朋友就会更加主动地参加年检。
马董事长:目前大家对汽车的安全性能比较关注,尤其《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以人为本是这部法律的基本出发点,所以对于人们行车安全的关注可以说是空前的。大家对于机动车定期检验存在比较大的误区,其实国家制定定期检验制度的出发点是对在用车辆安全技术状况进行检查、监督,而且收到了非常大的效果,这一点大部分车主可能不太了解。
如何正确面对机动车定期检验,我想借《汽车与安全》同广大车主进行一个交流。首先要有正确的意识,很多车主一方面工作比较忙,另一方面对车辆的安全知识也不是很懂,所以一情况下很少对汽车的安全技术状况作详细的检查,即便在车辆正常保养时,也仅限于更换三滤,三液,检查轮胎,换刹车片等工作。因此,借车辆年检对你的汽车进行一次体检,发现问题之所在,是很好的机会。其次,虽然年检过程中个别检测站工作态度不是非常严谨,但检测线检查出的安全问题绝对是可信的。不管最后通过什么方法通过了年检,但以后你一定要对问题部位进行认真的检查修理,以恢复其应有的安全技术状况。
安安:自从20世纪60年代检测设备在我国发展以来,经过四十多年发展,机动车检测技术和设备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目前检测线在一定时期内不仅不会消亡,而且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刘总能不能给我们展望一下我国机动车检测事业的发展趋势呢?
刘总:我谈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归纳起来如下几点:
1、机动车检测在汽车生产厂家越来越得到加强,以保证新出厂的每一辆新车都能符合国家标准。
2、对于机动车检测的管理、认证和运营等方面的细则国家肯定会加强统一管理。
3、各站检测数据有可能全省或者全国联网。
4、检测站有可能进行兼并,重组,出现一些大的检测集团,这样一个企业可能拥有几十条甚至上千条检测线,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
5、在一定条件下,我国可能要推行I/M制度,使检测,保养和维修服务有机融合。
6、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检测线最终可能消亡。随着汽车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进步,每一辆汽车对所有安全部位会随时监控,将车辆的故障诊断、报警等技术融合在一起。
安安:听说贵公司正在策划要将所有的客户的检测线进行联网,贵公司可能是从售后服务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从另一个角度想,如果从更大一点的角度看问题,通过检测数据是否可以统计出每种型号汽车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为汽车制造企业、零部件制造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也给车主提供一些有用信息。
刘总:中检恒业有这方面的设想,一方面为客户提供更加周全的服务,比如软件、数据的更新、设备的在线维护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发挥检测的作用,可以做到检测数据的后加工,在基础数据可靠的前提下,肯定会对汽车和零部件企业改进安全技术,对车辆管理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为汽车消费者提供参考。
马董事长:检测站联网是我们中检恒业许多工作的一个部分,我们正在筹化和论证当中。也是我们贯彻“倾心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安全”理念的一个具体事例。如果能通过中检恒业公共网络平台,检索到您要购买或您正在使用的汽车的安全技术状况,那将是我们中检恒业人的骄傲,而且您对您的爱车的安全技术状况有了随时的掌控,您和他人的安全就多了一分保障。
安安:听二位老总谈了这么多有关检测、汽车安全的话题,我们对汽车检测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倾心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安全”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所在。让我们共同祝愿每一位读者朋友幸福、安康。谢谢!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