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火车似乎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情感。远行的游子,返乡的民工,异地的学生,火车不知疲倦地拉着人们来往于城市、乡村。已记不清坐了多少次火车了,可和火车上工作的人近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的工作状态却是头一回:精神压力、被人误解、整日整夜倒班、紊乱的生物钟……
正是各个工种的配合维持着铁路这个庞大系统的正常运作。当呼啸的火车从面前疾驰而过时,当我们平安到达目的地时,请回首望一眼这群穿着铁路制服的“火车人”。我们无法在一篇文章里对各个工种进行全景式记录,只能给一个蜻蜓点水的大镜头。那么请您随着文字的展开,乘上这列——
火车司机:“最不敢出轨的人”
我们很少有机会走进火车司机驾驶室看个究竟。对那个地方的记忆大都是电影镜头给我们留下的:司机光着膀子,挥汗如雨,不停地往炉子里加煤,一幅“满面尘灰烟火色”的形象。这是老式蒸汽机车司机真实的工作写照。时间长了,许多司机都患上风湿、扭伤等职业病。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火车司机工作环境和以前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考虑,机车全部换成内燃型,时速从80公里到140公里再到200公里,今年有的列车甚至高达300公里时速。在高科技推动下,火车速度越来越快。
“安全、正点、平稳、舒适”。这是铁道部对列车运行的铁定要求。看看在这些要求中,排在第一号的是安全。面对这天字第一号的要求,做为一名合格的火车司机,不但要有良好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极强的责任心,还要有技术素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今天的机车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单说驾驶室里许多微机控制的仪表就有数十种,有中文,有英文,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面对这些先进玩意,你再大的本事,也是有劲使不上。
考虑到旅客的出行方便,现在大部分列车都是夕发朝至,夜间运行时间长。从人的精力和体力角度考虑,为了保证司机拥有更加集中的精神“千里走单骑”,现在直达车的乘务方式大多为“单司机,轮乘制”,即出发的时候是两个人,但由单司机操作。每人工作几个小时后换班。记者在机车内看到,司机操作台呈曲线状,操作更加舒适方便。此外,为确保行车的绝对安全,每次出乘前机车乘务员都要将相关数据输入机车的控制系统,核对无误后方可发车。运行中列车要严格在控制速度下运行,决不准越“雷池”一步;并定时对列车运行状况进行确认。
火车进库的维修和检查同样利用了各种高科技仪器设备,大大降低了隐患发生率,为行车安全又加了一把保险锁。
过去,碰到大雾、大雨天气,完全凭司机的经验和瞭望,现在先进的设备会提示哪个地方有坡道、信号机,同时还有列车调度预报帮忙。高科技开路,安全运行无阻。
还有一项高科技鲜为人知,它是专门针对司机的。出乘前,测酒仪对司机检测,哪怕你只沾了一滴酒,灵敏的报警器也会大叫起来,“宣判”你的违规,对不起,这个月的奖金泡汤不算,还要受处罚。
还有火车司机的“四最”。
最有可能受到的伤害。虽然火车被高科技全副武装,但在运行中也并非可以高枕无忧。例如,在高速行使中,机车动力间里的机器温度会升高,这时需要用风降温,如不严格遵守规章,很可能被冷却机器的风吹伤。风是看不见的,但却极强,一旦被吹着,它就把人猛推到其它硬物上而致人受伤。
在行车中最怕碰到什么突发事情呢?不是大雪,也不是路障,而是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在平原上跑还安稳,尤其跑南方的山区再赶上雨季,大雨冲跨路基会使铁路悬空,如果发现不及时,采取措施不当,肯定车毁人亡!
最担心的事是什么?列车运行中发生严重的设备故障,不但影响正点到达,还有可能影响其他列车正点,把正常的运输秩序打乱。比如,一列Z9次列车出现晚点,那就要波及这条线上的后续9趟列车。
司机最大的苦恼就是听到旅客对晚点的不理解,有些原因其实并不是司机造成的,有许多客观因素,如施工限速、非正常情况。最后全让司机承担了。
为了应对这“四最”,司机一上车就要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别看铁轨上的很小的物体,它可把油箱打漏,破坏设备元件,就象小鸟撞飞机一样。司机在行车中决不能“因物小而轻之”。
夜间行车更要加倍小心。比如从北京到扬州的Z29,总共经过193个车站,运行1200公里,司机每接近一个车站都要和前方站联系,即使司机每个站只呼唤一遍,最少也要讲近400句话,而且这些话要定时讲。司机们说:“夜间行车全凭精神头,打瞌睡就是犯罪”。夜间开车,司机都是在孤独和高度紧张中度过的。有些司机因为心理压力和职业应激没有得到及时恢复和调整,久而久之,都患上了失眠、心血管、消化系统等职业病。
乘务员:离地三尺赛神仙?
乘务员是我们乘坐火车时碰到最多的铁路工作者,他们端茶倒水,打扫卫生,迎来送往。从某种程度上说,列车员就代表了铁路,成为我们对铁路的记忆。有人算过,对于一些长途车,如果把乘务员一生的工作年限划定为30年,那么,其中20年是在列车上过的。
乘务员不但需要细心、耐心,还需要宽容、隐忍。旅客买票有怨声,候车有怨声,等上车后都有可能转移到乘务员身上,处理不好这些都会引发旅客的不满。所以,即便收垃圾时也要征求旅客同意,即使貌似废弃物也绝不能贸然扔掉,例如浸泡在方便面中的叉子。如果垃圾袋接触到旅客的物品,或者洗手池因清理不及时,也会让旅客牢骚满腹,有的人还会点着鼻子指责你。
乘务员在行车中保障旅客安全是首要任务。往往越是小的地方越容易被疏忽,酿成事故。就说关车门,这是一天不知要干多少次的,但有时车门会“假锁”。车一开,随着震动,弹簧就出来了,如果此时有旅客在门边就很危险。所以“车门关”是客运人员出乘途中要把的第一关,要确保车厢两头左右共4道车门锁牢,无一遗漏。原来“停开动关出站锁”,现在则是“停开动关锁”,车一动必须锁门。
在确保旅客人身安全同时,乘务员自身安全同样重要。乘务员一般在最后一节宿营车休息,有的刚睡醒,迷迷糊糊地就去接班。殊不知,这也是最容易发生危险的时候,如果没有分清列车运行的方向,而朝相反的地方走去,就极有可能走到列车末端跌落下去。为防万一,列车长此时会堵在列车末端。站内铁道密布交错,有时乘务员为图方便会在枕木上行走。如果这时身后有机车倒车入库,那也是十分危险的。车头在倒车时声音很小,速度快,司机视线又受阻。这方面有血的教训。
都说乘务员离地三尺赛神仙,如果不注意安全,一不小心,就要变成小鬼了。
幕后英雄谱
列检员:“服务是脸,检车是命“。列检很枯燥,但来不得半点马虎。列检有个规定:逢停必下,逢下必检。检车要调动眼、耳、鼻、手等多种感觉器官,比如在车厢巡视,要看灭火器、水阀、灯管、轴报、PLC触摸屏,还要听车轮的声音,稍有异常就要立即采取措施。每隔一段时间要抄录一次轴温,轴温显示器与PLC触摸屏、防滑器等都在电气综合控制柜中,每节车厢都有,里面记录着车辆电源、空调、充电和运行的各项数据。观察这里可以了解到车辆其他部位的情况。列检员每到车轮的地方,都要拿红外线点温仪测轮轴温度。以前,这工作是用手摸的,耗时、误差、不卫生,因为厕所的排泄物会飘洒到车轮上。
乘警:一趟列车一般配备2-4名乘警,维护治安,单靠他们的力量显然不够。还要用心把乘务员和旅客团结起来,有效地震慑犯罪分子。“守、防、控”是乘警的三大法宝。
“守”,每到一节车厢,乘警都会提醒旅客看好自己的行李,提高警惕。乘警一般还不时地在车厢逗留一会,让心术不正的人感觉到一股正气在车上。
“防”乘警会拿着喇叭来回到硬座车厢走动,防止不法分子混上列车。
“控”即要求乘务员对重点旅客进行控制,如对行李不多或没有行李的旅客,对只坐一个短区间的旅客均要重点盯梢。
还有扳道工、调度员、运转车长等等,他们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祝福
铁路工作人员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轮班作业,超劳和紧张作业;长期质量较差的昼夜睡眠;作业中受多种有害因素影响。致使他们大多产生职业应激效应——职业紧张。不仅造成该职业群体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更使多数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尤其在多次提速调图,实施单司机执乘以来,车速提高,车列密度加大,作业人员精神持续高度紧张,更加重了原已常年积累、得不到恢复的心理压力和职业应激。
据铁道部的有关资料显示,2000—2004年5年间,全路运输企业从业人员生产过程中,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了98%,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运输企业从业人员生命和健康的高危疾病。其中,生产一线人员居多,占了总数的一大半;死亡人数中以中年人比例较大;在6—9月份高温季节中,也是职业病高发时期。因此,必须重视该职业群体的亚健康状态和威胁他们的职业疾病,做好相应调适和干预;重视健康体检,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坚持运动保健;加强心脑血管等高危疾病防治及应急处理知识的宣传。
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在即,对行车作业人员的精神状态、心理素质和健康状况也提出更高要求。
亲爱的读者,当您享受高科技带给你的风驰电掣般的速度时,当您“坐地日行八万里”时,当您躺在明亮干净的铺位上玩着手机游戏时,请不要忘记那些为了我们平安到达而付出辛勤劳动乃至透支自身健康的铁路工作者们,正是他们平凡重复而又彰显伟大的工作使我们乘着一趟趟火车从寒冷的冬天驶向温暖的春天。
上一篇:春运:爱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