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似乎比想象中的要快——安科院公共研究所副所长钟茂华给英国《自然》杂志投稿的第3天,也就是2007年11月29日,就收到了《自然》杂志的文章录用通知。
英国《自然》杂志创刊于1869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在全球科技领域里享有很高的权威。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的难度超过人们想象,对于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们来说,这是一种荣耀,更是自身科研实力的一次展示。
许多人都向钟茂华表示了祝贺。但对于他,这一切来得波澜不惊,生活依然忙碌有序,工作紧张而按部就班——记者在安科院简陋的临时办公楼里询问钟茂华时,他才从电脑屏幕前抬起头,不算高大的身躯被各种各样的书籍资料所包围。
“稍等一会儿,我把邮件发完。”话音几乎刚落,他就放下了手里的活儿,转身带记者走向会议室,背影里透着一股雷厉风行的洒脱。
“能在《自然》杂志上发文章,只是机遇比较好而已!”在并不宽敞的会议室里,钟茂华开始他的讲述。此次采访,其实是钟茂华在完成领导布置的一个“任务”,以前他对记者已表示过拒绝。现在,坐在记者对面的他,语气平静,脸上始终带着儒雅的微笑。而此时,他的那篇文章已刊登在2008年1月3号的《自然》杂志上,为世人瞩目。
宝剑锋从磨砺出
钟茂华对新疆煤田火区的研究持续了4年之久。
铁列克和硫磺沟煤田火区的火已经被完全灭掉了?——2007年11月底的一天,夜已经很深了,偶然看到的一则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让钟茂华睡意全无。对他来说,新疆煤田火灾是再熟悉不过了。
时间闪回到2003年12月,钟茂华第一次来到新疆。“冰天雪地的,当时住在乌鲁木齐光明路的博格达宾馆。”记忆里,乌鲁木齐的大雪让那个夜晚格外寒冷。温度虽低,但钟茂华对新疆以及煤田火灾的热情却在熊熊燃烧,因为,他对新疆煤田火灾进行实地勘测的梦想已经持续了十几年。这个机会,终于等到了。
踏上新疆土地的那一刻起,钟茂华知道,光凭着浓厚的兴趣以及书本、资料上所了解的信息,无法解决火区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分布毫无规律可言的火区需要实地勘探才能找到,在几百米的地下静静燃烧的煤田,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才能使其熄灭。于是,围绕着那些分布在新疆各地煤田火区,劳累的奔波开始了。
“当时院里的领导和同事非常支持我去新疆煤田火区进行现场调研与测试分析,不过说实话,兴趣归兴趣,最终能做成什么样,我自己心里也不是很知道。”不过,首先值得庆幸的,是院领导的鼓励,那些鼓励的话语像暗夜里的火苗,点燃了钟茂华积蓄已久的热情。
新疆的38个煤田火点大都在天山山麓以北。火区的分布不是连片的,从一个火区到另外一个火区,中间间隔的距离常常有二三百公里,这就给实地勘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课题组即使找到了火区分布的大致方位,也不一定能找到具体火点,还必须要找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作向导。常常是晚上十点钟之后才能吃上饭。
那一个晚上,夜幕四合,沉睡的大地悄无声息,钟茂华和他的伙伴们还在攀越一座山峰,寻找一处火点。崎岖的山路上,他们摸索前进,钟茂华一不留神,就从山上滚了下来。幸运的是,他并没有受什么伤。之后,虽然倍加小心,这样的情况还是又发生了几次,就在这摸爬滚打之间,新疆煤田火区的分布状况,在钟茂华和他的同事们心中变得清晰起来。
不过,火点情况只靠人力勘察显然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先进科研手段的配合。否则,受仪器本身的限制,课题组对火区的很多测试只能在近距离进行,这就使得研究范围非常有限。现代科学研究的特征,正是多学科的协作和参与。关键时刻,新疆煤矿安全监察局、新疆煤田灭火工程处和国家气象卫星中心给了他们宝贵的支持,卫星的参与使研究工作前进了一大步。“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能够观察地面植被情况、积雪变化以及地表温度变化,尤其能够密切关注夜间地表相关因素的改变,这给研究者们大大地助了一臂之力。
厚积薄发。每次现场调研工作完成之后,钟茂华和他的同事们潜心整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总结研究成果,对新疆煤田火区的认识上升到了更高的理论水平。而这一切,为钟茂华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埋下了伏笔。
钟茂华和他的同事们偶然在《自然》杂志上看到的那篇文章,是由一位英国专家撰文,文章说铁列克和硫磺沟火区的火已经被完全灭掉了,这和与他们勘测到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主火区是被控制住了,但新的火源又重新燃烧起来。事不宜迟,针对文章中不完全准确的地方,钟茂华和同事符泰然赶紧行动了起来。
11月27号,钟茂华把题为《非法采矿可能使新疆已灭的火重新复燃》的文章投给了《自然》杂志。翔实的数据,鲜明的观点,使文章很快通过了《自然》杂志严格的审查,钟茂华于11月29日晚收到了文章录用通知。
在别人看来,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荣誉是极大的。但钟茂华的话语依然是那么低调:“我只不过是在做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工作而已。”
多重角色,一样精彩
儒雅,这是钟茂华给人的第一印象。钟茂华身材虽不算高大,但似乎蕴涵着无穷的能量;普通话虽不标准,但带着一股江南水韵;脸上总是挂着谦和而真诚的笑容——随意简单的个性气质让钟茂华有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别样魅力。
钟茂华担任了太多的职务——中国安科院公共安全研究所副所长、全国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专家组成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杂志副主编……对钟茂华来说,身上的每个职务都意味着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彼此的角色转换间,钟茂华虽忙得不可开交,但依然尽职尽责,力求把每一份工作都做好。
公共安全研究所是安科院成立最晚的一个研究所,主要围绕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重大工程、人员聚集场所、交通运输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由于这些研究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身为副所长的钟茂华肩上责任重大。
2004年以来,钟茂华和他的研究团队承担了30多项地铁科研项目,几乎80%的时间都在地铁里。从地下到地上,从广州到沈阳,为了让百姓更安全地乘坐地铁,钟茂华在不同的空间里来回穿梭。他提出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性分析技术与事故控制方法为地铁的安全规划、安全设计、安全施工和安全运营等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模式,并被批准为国家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目前,广州、深圳、南京等城市的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与防害控制已应用了该技术和方法,同时成都、大连、沈阳已在地铁建设过程中采用该方法和系统。
身为《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副主编,钟茂华的工作主要是协助主编做英文摘要和稿件初选。“有一些语言太中国化,要翻译成英文,比较困难。”看似简单的工作,要做得精准到位,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与此同时,全国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专家组的工作则十分重要。作为专家组成员,钟茂华曾到边远省份做一些实地的交通调研,给当地政府出谋划策。边远省份条件艰苦,但对于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中的钟茂华来说,这些仿佛都不值一提。
翻译、审稿、调研……每天,各种各样的事情接踵而至。然而,只要一投入到工作中,钟茂华浑身总是充满了能量和激情。对此,他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工作激情并不是来源于多少报酬,而是受周围同事和工作氛围的影响。”
领导,同事,这是钟茂华谈话中一再提及的两个词儿,同时还有几个人名儿:符泰然、史聪灵……,这些是钟茂华工作中的好搭档,是钟茂华科研团队中的重要力量。据钟茂华介绍,符泰然与史聪灵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对国内国际的前沿科学有着深入的见解。其实,这又何偿不是他自己的特点?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是的,提出一个问题,需要全新的视角、睿智的思维,需要开阔的视野与创新的能力。他和他的同事们总是热衷于聚在一起,针对某一个问题共同讨论。讨论时,他们各抒己见、侃侃而谈,互相启发、互相纠正,问题的来龙去脉在激烈的讨论里渐渐清晰起来。“有时候,做梦想的都是讨论的话题。”
正像钟茂华自始至终所强调的,成绩的取得从来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一个优秀团队的存在,是钟茂华和他的同事们的幸运,是安科院的幸运,又何偿不是中国安全科研事业的幸运?在这个富有激情和活力的团队里,智慧的火花因为相互的碰撞而成倍地产生出来!
对生命的关爱,对社会的忧思
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发表以前,新疆煤田火区的前期勘测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钟茂华和他的同事们从来没有写过相关文章,这是他们的一贯态度: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之前,不急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
“写得不好还不如不写。”钟茂华的话语虽简单,但在这个躁动不安的时代,在有人惊呼产生了许多科研“垃圾”的社会,却令人有着别样的感受。
作为《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副主编,钟茂华在论文筛选过程中,发现了不少一稿两投甚至多投的现象,这让钟茂华难以忍受。对此,他尽量在工作范围之内,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原则和对学术的崇高敬仰,对不合格稿件坚决拒绝。
被钟茂华视为已任的,还有很多,比如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运输现状。在云南省的乡村调研农村交通安全时,所见到的情景在钟茂华心中久久挥之不去:坎坷的山路,长长的坡道,急促的拐弯,而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就喜欢居住在山顶上,他们最常用的出行工具,就是那被严令禁止的人货混装的农用车!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每个省都有自己的一些特点,这些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状使他感慨:“有些工作确实离百姓的期望有距离!”
减少交通事故,保障百姓平安出行,作为全国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专家组成员,钟茂华始终未敢忘却自己所应承担的重大职责。又有一次,钟茂华在湘西调研时发现,一辆破旧的农用三轮车里,竟然坐了27个人!
“一辆农用车上坐了27个人”,他强调了这个数字,“真是太危险了。我们劝乘客从三轮车上下来,乘客还一脸无辜地反问:‘我在上面坐得好好的,你让我下来干什么?’”蜿蜒盘旋的山间公路,人货混装的拥挤车厢,喧闹嘈杂的声响,这是中国乡村交通的现实,更是中国转型时期普通百姓生活的写照。每每想起那定格的画面,钟茂华心里瞬间变得哀伤, “稍有不慎,悲剧就会上演。”他忧虑地说。
这样的忧虑让记者的心也随着下沉。但这样的忧虑是可贵的,可敬的,因为我们太需要认真地想一想,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究竟是什么,当代知识分子应当承担何种社会道义——是走进劳苦大众、为民生而呐喊,还是高高在上、进行不着边际的清谈,这就是关于知识分子的问题,一个需要自身来进行诘问和解答的问题。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随着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我国社会进入了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更是一个生产安全事故的频发期。在此过程中,广大知识分子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增强社会凝聚力。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选择,既是对自己社会角色的准确定位,又是对自己社会责任的正确履行。
有人曾说,中国欲诞生一流的学问家,非要关注自己国家的情势不可;中国欲成为二十一世纪有所做为的负责任的大国,非要有相应的智力资源的支撑不可。从这个角度来说,钟茂华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工作意义非凡。
忧虑的不仅仅是易碎的生命,更深层次的是现在的安全管理,“安全不单单是技术和管理问题,还是一个民族、社会问题。”钟茂华认为,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生活习性的不同,一刀切的管理是行不通的。“如果大山里的百姓也像北京、上海一样,实行严格的交通管理,一刀切地进行规范,那么山里的老百姓一辈子也别想走出大山。”在钟茂华看来,现实问题的存在具有多样性,要为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着想,得换一个角度思考。
对新疆煤田火灾的关注也是如此,除了从技术角度进行研究,钟茂华也没有放过对人为因素的强调。他告诉记者,在新疆,70%的煤田火灾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从保护新疆地下煤炭资源的角度来说,对煤田火区的治理是十分必要的,否则,一年之内,几千万吨的煤炭将被白白烧掉。但同时,煤田火区的火灭掉后,还应该加强相应的管理,因为灭火使煤田通了路,也给一些非法采盗者打开了方便之门。“非法采盗和无序开采是新疆煤田火区面临的最大问题,如果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原来的灭火效果大大降低。”
“安科院有了这样一批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安全事业就有了希望!”中国安科院院长刘铁民说的话在记者耳畔响起。在他的“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名单里,钟茂华赫然在列。从钟茂华平淡的叙述里,记者看到了他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具有的严谨务实、追求真理的品质。同时,他身上流淌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许比他的科研成果本身,更让人感动。
行走在感性与理性之间
除了对自己的学术工作进行研究,更多的人并不知道钟茂华还是一位出色的笛子吹奏者。安科院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他本来为自己准备了一首笛子独奏曲,然而,最后单位请来了专业的演出队伍,他的笛子竟然没有派上用场。钟茂华笑着在叙述,丝毫不掩自己的遗憾之心。
钟茂华最拿手的曲目,据他自己说,是《万水千山总是情》。一个“情”字,演绎着钟茂华的多少人生选择!
钱学森曾说,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造奇迹——即使不能与艺术联姻,热爱却是谁也无法阻止的。钟茂华爱好音乐,上中学时便对历史、地理情有独钟。在记者看来,钟茂华进行科研工作的理性思维里,始终浸润着一股艺术气质和浪漫情怀,这在愉悦钟茂华自己的同时,也给看似单调枯燥的研究工作增添了几分情趣。
虽生于江西鄱阳湖畔,看惯了碧水蓝天,帆影点点,但钟茂华内心对另外一个世界的渴望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西游记》里的火焰山,郦道元《水经注》里关于新疆煤田火灾的记载……在新疆那片被书写了一遍又一遍的土地上,有关火的传说一下子就吸引了钟茂华探求的目光,这些神奇的自然现象让钟茂华深深着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多少次,钟茂华默默吟诵着这优美的诗句,心早已飞翔在新疆广袤的空间里。苍凉的土地,横亘的山脉,一切让钟茂华心驰神往。
1988年,18岁的钟茂华考上了湖南科技大学采矿工程系,机遇使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了解新疆煤田火灾。这时候,钟茂华发现,《水经注》里记载的“夜则火光,昼则但烟”远不是自然现象这么简单,它其实是地壳运动、气候条件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物理现象。可由于钟茂华忙于学业,一直没有机会去新疆实地勘察。2001年,数十载寒窗苦读的钟茂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之后到安科院工作。直到那时,钟华茂才有机会踏上那片令他魂牵梦绕的神秘土地。
在钟茂华看来,对科研工作的热情源于一种兴趣,源于被艺术化了的生活。兴趣越广,掌握的知识越丰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越宽广。而这些,能为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思路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
“火是和宇宙同时诞生的,是安全领域最古老的东西。”简单的话语里透着一股诗意和哲思。在钟茂华看来,历史是一面镜子,无论社会多么发达,有一些东西始终无法跳出历史之外,“现在的安全管理也不例外”。
“关于火的描述,我认为最经典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里的第十二篇是《火攻篇》:“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他认为,现代安全评价和安全等级划分的雏形,自那时起便有了。所以他说,无论何时,人们必须尊重历史。历史虽不是科学,但能使人们以宽阔的视野进行科学研究,提醒人们用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说这些话时,钟茂华的态度是很认真的,或许,这正是他的独到之处:在精神领域享用艺术与情感的大餐之后,在理性世界里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下一篇:对安全生产我们不仅需要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