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从“日常接触”到安全规范的内化和与工作行为的整合

2005-09-21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从“日常接触”到安全规范的内化和与工作行为的整合---对一个国有煤矿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的社会学调查
王宏亮 硕 士
内 容 摘 要
煤炭采掘在我国的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矿安全不但直接关系到煤炭行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而且关乎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乃至对社会稳定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我国政府对此有着高度的重视。本文是运用社会学有关理论,以华北地区国有煤矿——桃河煤矿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对其总结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以探讨经常性安全教育在实现安全生产中的功能和模式。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导言主要介绍选题的缘起,已有的研究和本研究的起点、理论以及现实意义。第一章主要阐述本研究所应用的理论工具、基本假设,整体的研究设计以及方法的选择,从而明确本文的整体研究思路。第二章主要介绍调查对象的相关情况,尤其是该矿的技术变迁情况和安全生产史,以使我们对调查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指出了本文所研究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对该矿安全生产的意义。第三章全面描述了桃河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并对各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第四章主要应用社会学的社会控制观点和角色理论对该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说明和分析。第五章是对本研究的总结和概括,并对研究进行了反思。
本文通过应用社会控制理论和角色理论对该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桃河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通过应用责任、团体压力和说服、经济压力、社会暗示、社会舆论、典型、仪式等社会控制方法,将安全规范的内化、安全意识的树立嵌入到从业人员多种角色学习和扮演的过程中,同时利用不同群体对从业人员角色行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有力的外部控制系统,这一系统运作的目的在于实现安全规范的内化,在员工的认识中建立煤矿职业角色所期望的安全认同,从而树立安全意识,并实现安全规范与工作行为的整合。安全规范的内化和与个体工作行为的整合使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大大减少,从而对实现安全生产有着积极的意义。由此得出煤矿企业进行安全规范的经常性教育,需要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对员工学习和内化安全规范有重要影响的“日常接触”情境,运用符合情境的社会控制方法,深入理解职业角色的学习和扮演过程才能使经常性安全教育不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同时本文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社会控制的方法和形式对于社会或组织将其规范灌输给其成员过程的重要意义,进而展示了社会个体学习和扮演职业角色的过程。
关键词:经常性安全教育、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安全规范、安全生产
Abstract
Coal industry has a very important place in our country. The safety of the coal mine not only affects the benefi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al industry, but also affects social stabilization. So our government regards it as a very important work. This paper is a case study on the basis of the sociology theory. We chose the Tao he coal mine in the north china as the researched cas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ethods about the safety norms education in the daily grind and living and discussed its function and pattern, which consist of six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s introduced the meaning of this paper and give a summary on the correlative study results. Chapter 1 introduced the correlative theory, hypothesis, and survey research design. Chapter 2 introduced the Tao he coalmine and its safety status. Chapter3 introduced the methods about the standing education of the safety norms in Tao he coalmine. Chapter4 and chapter 5 explained the conclusion.
The paper analyzed the methods about the standing education of the safety norms in Tao he coal mine by social control and role theory. Their methods applied the duties, social hint, and the group pressure, etc. The corporation not only embedded the safety norms and consciousness in the role-playing but also make 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group about the stuff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ff obey the safety norms. These methods consisted a social control system that redounds to integrate the safety norms into the stuff’s behavior in work, which redounds to the coalmine safety. So the coalmine corporation should find out those important day-to-day touches of the stuff in the course of putting the standing education of the safety norms in force and apply those felicitous methods of the social control. This paper also reflected the professionalism process of the social member through which expatiated the meaning of the social control methods in the course of learning the safety norms. 1
Key words: standing education of the safety norms, the methods about the standing education of the safety norms, the safety norms, and safety production
目 录
导 言.............................................................0
一、选题的缘起...........................................................0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本研究的起点.........................................1
三、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
1、选题的理论意义.........................................................................................................3
2、选题的实践意义.........................................................................................................3
四、论文结构.............................................................4
第一章 理论·假设·研究设计........................................5
一、本研究的理论工具和初步假设...........................................5
1、社会控制理论.............................................................................................................5
2、角色理论.....................................................................................................................7
3、基本假设.....................................................................................................................7
4、有关概念的解释.........................................................................................................8
二、研究设计............................................................10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11
第二章 桃河煤矿的安全史...........................................13
一、桃河煤矿概况........................................................13
二、桃河煤矿的安全状况..................................................14
1、桃河煤矿的技术变迁...............................................................................................14
2、从建矿到1984年的安全史.....................................................................................14
3、1985年之后的安全史..............................................................................................15
三、经常性安全教育对桃河煤矿安全生产的意义..............................16
第三章 桃河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18
一、岗位评比............................................................18
二、“四无四保”.........................................................23
三、案例、典型教育和“二·五”活动......................................25
四、“群监网”和“青监岗”...............................................27
五、日常安全宣传与“高潮日”活动........................................28
六、家属联保............................................................31
七、“三违”帮教.........................................................32
第四章 安全规范的内化和与工作行为的整合...........................36
一、工人的评价:对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体系的回应..........................36
二、一个控制系统: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构建的管理体系......................38
三、控制系统的影响力:被嵌入多重角色学习和扮演的安全规范和意识..........40
第五章 结论和讨论.................................................42 2
一、基本结论............................................................42
二、对本研究的讨论......................................................43
参考文献:................................................................44
后 记.............................................................0 3
图表目录
从“日常接触”到安全规范的内化和与工作行为的整合
——对一个国有煤矿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的社会学调查
导 言
煤炭采掘在我国的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矿安全不但直接关系到煤炭行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而且关乎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乃至对社会稳定也有着重大的影响。研究煤矿安全生产经验,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对社会学实践有着重大的意义。煤矿企业对职工所进行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经验之一,它是企业组织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具备安全意识、遵从安全规范的合格员工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社会学中属于社会成员的一种社会化过程,它反映了社会组织是如何将组织的安全规范和目标内化到成员的工作习惯之中,反映了企业组织成员的职业化过程,这种组织与成员之间的互动有着重要的社会学意义。本文是以华北地区国有煤矿——桃河煤矿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对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进行社会学分析以解读其中的社会学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煤矿采掘由于是地下作业,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其具有很高程度的危险性,该行业的从业人员时刻面临着劳动的安全问题,成为典型的高危险行业。煤矿企业一旦发生事故,其破坏性和造成的损失和伤害也是非常巨大的,如1996年河南平顶山矿务局十矿瓦斯爆炸造成84人死亡,6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984.5万元。① 而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与国际同行相比,我国煤矿企业的事故伤亡人数与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美国相比较有着极大的差距,下表所列的1987年~1995年我国和美国的煤矿企业的伤亡人数清晰的表明了差距的程度。
表1.1、1987年~1995年我国煤矿企业死亡和重伤人数(单位:人)
年 份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死亡人数
7977
7980
8370
8725
8127
7920
8620
9384
9659
重伤人数
3913
3312
3070
3219
2566
2272
1863
1781
1721
资料来源:《中国安全生产年鉴(1979~1999)》
表1.2、美国同年份煤矿企业伤亡人数(单位:人)
年 份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伤亡人数
58
43
63
60
56
53
38
42
42
资料来源:美国矿山安全网(www.mshv.gov
从国内近年的安全生产状况来看,煤矿企业频繁发生事故,给煤矿广大职工和家属带来重大的损失和伤害,也给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困扰。例如2000年累计10人以上重大伤亡事故发生了75起,更有贵州水城木冲沟矿瓦斯爆炸造成162人死亡这样的特大事故。②2001年1月~11月,煤矿企业共发生死亡事故2750起,死亡5160人,其中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8起,死亡373人;一次死亡10-29人特大事故37起,
① 资料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年鉴(1979~1999)》,页571,2000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安全生产局编,闪淳昌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
② 《中国煤炭工业年鉴(2000)》,页92,2001年:国家煤炭工业局编,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死亡573人。①这反映出我国煤矿安全问题之严重,亟待加强相关的研究。而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除技术方面的研究之外,有关煤矿安全的制度建设、原因分析、安全文化、安全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还非常不足,尤其是安全教育,它是实现煤矿职工职业化,培养合乎煤矿安全规范要求的员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已有的研究却缺少理论的分析和支持,本文选择了对煤矿安全有重大意义的经常性安全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就是希望可以有助于煤矿安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桃河煤矿为研究经常性安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典型的可供研究的案例,这使本文可以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社会学分析以探讨煤矿企业组织如何通过社会控制使员工成为符合安全规范要求的职业工人。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本研究的起点
煤矿安全问题属于安全生产范围,安全生产最重要的含义就是没有事故或者说实现对事故的控制,因此有关生产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事故致因及其控制上。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的,一是工业技术,即研究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保证生产人员的人身安全;另一个角度是非技术的,也就是研究如何加强管理以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达到控制事故的目的。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就是属于非技术类型的,因此这里只对非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事故致因理论是这一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在对许多工厂中的伤亡事故的发生次数进行统计研究之后,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193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W.H.Heinrich)发表了《工业事故预防》,在其中阐述说人与物的问题,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的物等是事故原因中最重要的问题;1939年法墨(Farmer)等人也提出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他们认为少数工人具有事故频发倾向,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②这些观点已经强调造成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二次大战后,工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人们对于事故原因的认识也逐渐开始转变。能量意外释放论(吉布森,1961)开始强调物质方面的因素,强调先进的生产技术的作用。而对造成事故的管理缺陷的认识和研究以及系统安全观点的产生,则使事故致因研究在纵深方向上大大的迈进了。博德(Frank.Bird)在海因里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映现代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在他的理论中,强调管理控制不足是事故的最深层的原因。亚当斯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指出管理失误在事故原因中的重要性。约翰逊(Johnson,1975)则进一步强调变化的重要性,他认为诸如企业内外的变化、宏观微观的变化、计划内计划外的变化、时间、人员、组织等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导致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从而引发事故。③这些观点在强调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同时,更强调管理失误这一因素,这意味着并非某些人天生具有事故频发倾向,而主要是因为管理上对从业人员的教育不足,使从业人员没有完全将其职业的角色规范和行为整合在一起。
我国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在借鉴西方学者关于事故致因研究方面的成果和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实现我国的生产安全也做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制度建设。在我国,由于社会变迁比较剧烈,不同经济体制的转轨使有关法规很不健全,国家的监管也相对松弛,这造成了大量的制度空白,导致煤矿企业经常存在不重视安全,对安全不负责任的现象。因此许多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提出应全面完善安全生产法规
① 参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关于2000年全国伤亡事故情况通报及做好2001年安全生产信息工作的通知”、“2001年1-11月全国工矿企业安全生产情况”“2002年1-11月全国伤亡事故情况分析”。
② 具体参见陈宝智、王金波主编,1999年:《安全管理》,页9,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③ 具体参见陈宝智、王金波主编,1999年:《安全管理》,页16、18,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
和监督体系,强调国家应建立完善的宏观管理机制和法制体系并加强监督,制定严格的安全法规,实行严格的国家监察(王建华、韩翔,2000;黄毅,2001;党明娜,2002)。
⑵ 具体的原因分析。除了技术相对落后的原因之外,矿山灾害的个体、管理、社会原因也值得我们重视。有关个体原因的研究指出煤矿危险由于人们的习惯,经常会被疏忽,而经济利益更使人们忘记危险(惠闻,2002)。煤矿从业人员由于长期处于恶劣的环境中工作,经常会被烦躁、抑郁、急躁、侥幸等心理状态所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方面的安全隐患(张恒志,1997;赵素梅,1999)。管理上,安全生产责任制成为重要的保证生产安全的手段,黄毅(2001)提出应不断完善目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使其更加严格和全面;王安(2002)强调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现场管理和落实安全培训。而由于历史、政策、地方保护主义、矿山建设指导思想、职工素质等方面的欠缺和阻碍,使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问题更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隋鹏程,1998)。
⑶ 安全文化和安全教育。1992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应在高危险行业建设安全文化,强调应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安全观念,政府、企业、个体应形成安全的价值观并建立全面的安全规范。我国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一直以来强调的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经验,主要在如何理解安全文化以及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方面展开研究,这些研究强调要全面建设企业文化,通过文化建设延长安全生产周期(黄宝忠,2001);而安全教育就成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强化安全教育对煤矿安全生产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黄诗满,2001)。
这些研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指出了加强有关安全生产的各方面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我们在各个方面应进行怎样的完善,但仍然有以下不足:
⑴ 有关制度方面的研究虽然指出了法规和监督体制健全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一些方案,但对这些制度在我国如何建立,如何解决具体运作中各方利益的冲突等问题的论述却显得单薄。因此,这些研究还有待对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以增强其操作性。
⑵ 在安全管理方面,安全文化和安全教育被作为其中重要的软件而受到重视,然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对个别优秀企业经验的总结,而对安全文化的研究也只是将文化学的有关理论应用到安全管理领域之中。关于安全教育的研究,许多实际工作者对个别企业的具体做法已经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也形成了对安全教育的共识,并作为重要的制度性内容写进了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规,但对具体的教育方法还缺乏深入的理论剖析,在实际工作中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起到帮助从业人员将安全规范和意识与工作行为整合的作用。因此,尽管有许多经验,但移植性和适应性却较差,不易推广,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也有所降低,不断完善也有着一定的阻碍。
本文就是在前述的西方国家的事故致因理论以及我国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但本文只是对安全管理中的安全教育进行研究,并且主要对煤矿企业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进行研究。①本文用社会学理论对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进行的理论分析,希望可以促进更多的研究者对经常性安全教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① 有关安全教育的规定参见《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劳动法》第六章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一条、第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第二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三、三十五、三十六条等。关于经常性安全教育已经有了基本做法如三级安全教育、安全活动月和活动日等,这已经在大部分煤矿形成了制度性规定。安全教育的基本形式和方法有三级安全教育,即入矿教育、车间(工区)教育和班组岗位教育;班前会,安全活动日,三大规程学习,事故现场会,安全影视、广播、板报宣传;职工培训;特殊工种安全教育;安全竞赛等。具体参见隆泗主编,2002年1:《矿山生产技术与安全管理》,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
三、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选题的理论意义
本研究主要是应用社会学有关社会控制和如何实现角色规范与行为的整合的理论来对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进行分析。社会成员如何接受、认同和遵从社会规范,组织成员如何接受、认同和遵从组织规范,即社会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一直是社会学关注的重要议题,煤矿企业通过“经常性安全教育”的各种方法建立企业员工对安全规范的认同,培养安全意识,使员工在工作中完全按照安全规范行动,这对于组织和组织成员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里反映了规范如何为组织成员所接受和认同,并进而成为实际约束组织成员行动的标准甚至成为他们在工作中的习惯性行为的,即安全规范如何影响了行为。“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反映了煤矿企业在上述过程中的努力,同时也表明实现安全规范对企业员工的约束是一个渐进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实施控制和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通过各种手段使员工明确规范、认同规范、直到按照安全规范行动,同时还要注意不断强化安全规范的影响力,不仅使安全规范成为工作习惯的一部分还成为本身的思想观念的一部分,成为本人行动意识的一部分。本文的研究除了希望解读以上所述的经常性安全教育的社会学意义以外,也希望在以下两方面有其意义。
首先,对于如何实现煤矿安全的理论研究大部分是集中在法学和管理学以及工业心理学方面,即研究如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何加强安全管理,如何加强安全监督,个体的心理状态与事故的关系,社会学方面的视角相对欠缺,尤其是在安全教育方面,更多的文献只是工作经验的总结,而没有理论的提升,使这些经验的移植性和适应性较差。这使大量研究文献无法整合成系统的理论,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实践表面上虽然被各单位应用,但由于缺乏理论支持,使这种应用也成为简单的照搬照抄而不能有意识地与具体的情况结合起来。本文就是对经常性安全教育进行理论的分析以弥补其不足。
其次,我国的社会学研究虽然对很多社会问题都有所涉及,如青少年犯罪、贫困、农村基层民主、移民、流动人口等,然而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则相对很少,在有关安全生产的研究成果中,属于社会学研究者的很少,如在1995~1998年的《中国社会学年鉴》中没有任何一项研究是有关安全生产、煤矿企业安全教育的。而从事故致因理论来看,个体的不安全行为是很重要的事故原因,而这恰恰是由于从业人员经常无法实现完全将安全规范与行为整合,从职业角色学习和社会化的角度来看,这正是角色学习不完全和社会化欠缺的结果,因而社会学的观点和理论分析实际上对经常性安全教育的理论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就是希望用社会学的理论来进行分析,从而扩展社会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
2、选题的实践意义
煤矿安全问题虽然一直都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也颁布了大量相关的法规,安全教育也被作为煤矿企业制度性规定展开。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安全教育在很多煤矿流于形式,实施之后的效果并不明显,这对广泛和长期坚持开展安全教育的积极性有一定程度的挫伤。本文研究的这一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经过实践证明是有效的,这些方法本身对如何开展煤矿企业经常性安全教育就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对这些方法的理论分析更增强了适应性和移植性,使这种经验的推广不必完全拘泥于现有的形式和方法,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更具特点和个性的经常性安全教育,以实现煤矿企业职业角色的安全规范和意识与行为的整合。从而使安全教育为实现安全生产起到应有的作用。 3
四、论文结构
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社会事实进行理论解释,从而形成指导性的结论。本文就是对桃河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进行社会学解释,以便在理论的解释中提升实践的经验。按逻辑顺序,本文导言是选题的缘起,第一章是关于理论工具和研究设计的阐述,第二、三章是事实的发现和具体描述,第四章是对事实的解释和分析,第五章是有关本研究的结论和讨论。
本文的论证结构是从社会事实出发,通过对桃河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进行理论分析来读解其背后的社会学意义并形成关于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的理论性的解释。而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桃河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体现了企业将其特殊的职业规范和角色要求内化为成员认同的行动准则的过程,反映出组织是如何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的。本文首先假设煤矿企业的员工对安全规范的了解、认同和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就是说要使依照安全规范进行生产成为企业员工工作行为中的主动、自觉的行为,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职业化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方法会影响企业员工接受和认同安全规范的程度、影响安全规范内化的程度和具体进程。正是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本文开始对桃河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这一社会事实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对桃河煤矿七种主要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进行分析,本文认为桃河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实际上将社会和组织层面的社会控制系统与个体层面的角色扮演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了。组织层面的社会控制系统对成员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影响和约束,它通过不断重复和强化的约束刺激实现成员对规范的认同和内化;而角色扮演机制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影响,它是社会或组织成员为了自身利益而理性地去努力学习角色规范并行动的社会过程。桃河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通过将角色扮演机制与社会控制系统整合,一方面有效地运用了社会控制的各种方法,使这些方法更具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使安全规范的教育和内化成为一种自然的、必需的、较少强迫性的、主动的社会化过程,从而减少乃至消除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从而说明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对改善和增进员工在工作行为中安全规范的内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4
第一章 理论·假设·研究设计
人类的生产活动史同时也是人类在生产中不断规避和控制“危险”的历史。人类在不断的生产活动中,在不断的认识自然和人的关系过程中逐渐认识和寻找着规避乃至控制“危险”的方法。而真正将实现安全生产、实现劳动安全作为一个普遍关心和研究的社会问题则是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才开始的。安全规范可以说是人类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总结的有效规避“危险”的重要经验,因此如何使从业人员遵从安全规范就是一个对规避危险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通常与安全规范是有矛盾的,因此通过怎样的方法使从业人员在各种场合下都可以学习和内化安全规范就成为职业化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本文所探讨的经常性安全教育就是煤矿职工职业化环节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本研究的理论工具和初步假设
经常性安全教育过程实际上是煤矿企业员工职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从事的是具有很高危险性的工作,因而培养安全意识,使安全规范与员工思想和行为整合起来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也就是为了实现这一过程而具体运用的手段,这些方法是为塑造符合职业要求的职业角色而服务的。本研究主要运用社会控制理论和角色理论解释和分析桃河煤矿的整套方法。
1、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群体和组织会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实现对社会成员的约束,这种约束是希望成员可以完全按照群体和组织的规范行动。而事故致因理论也表明劳动中的不安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控制失当或无效以致行为打破了应有的劳动秩序。因此,社会控制实际上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层次的内涵,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任何个人或团体对任何别人或团体之行为、思想或感觉有影响或规定作用;狭义的社会控制是团体对其分子行为的限制,指导及管理。①即它强调社会或社会的某一组织或群体会为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生活和生产正常进行,运用社会力量影响、约束、规定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②
社会正常的秩序不会自然的形成,正如罗斯所说:“人们总是有这样一个错觉,认为秩序是由人类遗传特质所要求的优良品行构成的,而不是由社会对人们施加控制引起的。”而事实上,社会秩序是“建造物”而不是“长成物”(E·A·罗斯,1989:3)。③但这种“建造”并非是一方对另一方实施控制的结果,社会控制所建造的社会秩序必须有价值的共识才可能稳固也才可能实现。因此,价值共契理论认为社会秩序往往以人类某种价值的共识为基础建立,这种价值可能是道德的、也可能是技术的或者其他什么,无论是基于何种共同的价值,社会控制所建造的秩序实际上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建构的结果。④
构建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需要有效地进行社会控制,实现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社
① 转引自《社会学》页262,1988年:林振裕著,台北:金玉出版社。
② 参见《社会学》页591,1996年:陆学艺主编,北京:知识出版社。
③ 引自E·A·罗斯著,1989年7月第1版:《社会控制》,秦志勇、毛永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罗斯在其《社会控制》中论述控制的依据中说“我们的社会秩序决不仅仅是蜂房或兽群的秩序。它似乎是建造物,而不是长成物。”
④ 参见《社会学理论》页95,1985年:陈秉璋著,台北:三民书局印行。 5
会化,由此个人能按习惯以及选择以被期待的方式来履行角色。①工作场所是成员进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景,这就是职业化。本文所探讨的就是职业化过程中组织的社会控制。社会控制的方法是多样的,竞争、责任、社会暗示、社会舆论、团体压力和说服、经济压力、仪式和制度化的活动等等都是社会或者组织实现规范内化的重要社会控制方法。在运用这些控制方法前,明确实施控制的目的是有益的,创造或建设性的控制②更易使成员接受。
责任是基于人们起初所具有的特性而产生的,它进而形成责任心,这成为社会控制的重要因素(穆怀中,1987)。竞争是一种良性的角色互动过程,在竞争中,个人或群体会为达到同样的目标而努力,希望超过对方。③在这一过程中,竞争目标会被竞争者全面的解读,而相互之间的竞争也使竞争者对期望的行为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如果目标是一种规则,那么竞争者就会努力将规则与自己的行为整合起来,成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因为这样可以最好地实现目标。社会舆论可以使成员随时明确为社会或组织所认可的规范,并进而可以形成强大的团体压力,这使它具有强大的社会控制功能。经济压力从社会或组织成员的基本需求出发,也使其成为有效的社会控制工具。④制度化的活动和生活同样有助于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由于人们有规律地接受某种规范的刺激,就会使这种规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进而融合到人们的生活习惯之中。因此,要将某种规范内化为成员人格的一部分,应用有效而更易接受的社会控制方法会更有意义。
从价值共契的社会控制观点来看,煤矿企业进行的经常性安全教育首先是基于企业和企业成员对生产危险的共识,即企业和企业成员不仅要从事生产,赚取利润,避免生产中的各种危险也是生产中的应有之意,企业和员工都认为应该为避免生产事故做出努力。其次就是企业和从业人员要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做出行动,安全规范是这种共识的体现,但并不是所有从业人员都了解和接受安全规范。个体只有进入这一行业后才被要求应按照安全规范来从事自己的工作,并应形成一种安全意识,将安全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和观念融合到自己的意识之中,这时就要求有良好的安全教育以实现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控制,这种控制的目的是要使从业人员认同已有的安全规范并按照安全规范行动,要随时强化从业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和对安全规范的接受程度,要使安全规范真正内化为从业人员自有意识;同时这种控制还要形成对从业人员的有关情况的信息反馈系统,使企业可以随时掌握职工的状态并以相应的工作进行调整或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达到帮助员工学习职业角色规范的目的。
企业组织或者团体对其成员的社会控制主要是在工作时间进行,员工主要受正式控制,企业会运用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工具,通过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员工进行影响,团体说服和经济压力是实现这些控制的主要手段。而无论实施什么样的社会控制,目的的实现都不是短期的过程,而需要在长期的过程中不断施以强化。煤矿企业的经常性安全教育体现了社会控制的这一过程。
桃河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充分体现了社会控制在企业组织中的运行过程,它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途径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信息网络,这一网络一方面进行将安全规范和安全意识灌输给职工,以实现职工安全意识、规范与行为的整合,另一方面也为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后果作为一种反馈进行相应的协调并将其重新纳入到有益于安全意识内化的角色学习之中去。同时在具体的控制过程中,这些方法也充分应用了社会控制的积极、消极、奖励、惩罚、责任、团体说服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在这些方法的运作过程中也体现出符合安全规范的劳动秩序是如何通过社会控制建构起来的。
① 参见《社会学》页263,1988年:林振裕著,台北:金玉出版社。
② 参见《社会学》页267,1988年:林振裕著,台北:金玉出版社。所谓创造或建设性的控制意指在于为维护被控制者利益,进而促进团体福利的控制。
③ 庞树奇、范明林主编:《普通社会学理论》,2000年,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④ 白秀雄、李建兴等合著:《现代社会学》页296,1985年,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6
2、角色理论
社会控制理论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解释如何实现规范对行为的约束。这一理论从外部的因素入手讨论如何实现规范的内化,人类行为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为社会或组织通过社会控制实现约束,行动个体作为社会或组织的一个成员也会表现出个体的主动性,因为个体希望得到社会或组织的认可。角色理论就是这样一个较为微观的,从个体出发来解释如何实现规范对行为约束的理论。
角色理论认为“社会上的每种地位都有一套被期待的行为模式、义务和特权”①,人们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学习一种角色的恰当行为。社会群体和组织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去让人们体会和领悟所要求的角色行为是如何的。社会成员也需要掌握社会理想角色的行为准则、技能,也就是要明白角色规范、权利和义务。②在角色扮演过程中,重要他人对角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角色扮演本身就是要扮演“概化的他人”。帕森斯的模式行为原则概括了角色行为行使的原则,人们在私人关系和环境中行使角色行为通常依特殊主义原则行使,当某种行为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可以使扮演者得到满足时,人们通常遵循表意原则。③因此,某种规范如果可以通过人们遵循特殊主义和表意原则的角色扮演过程表达就意味着可以更多的被生活化和特殊对待,也就更容易被内化。职业角色是人们在次级群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每一种职业都有对该职业的不同要求,即职业的行为规范。职业行为通常要求人们遵循普遍主义的原则,然而职业规范一旦融合到特殊主义原则的角色扮演过程中,那么就增加了内化职业规范的机会。
煤矿企业对在其中的从业人员同样有着自己特殊的规范和要求。对危险的时刻注意和按照操作规程工作是煤矿从业人员职业角色的首要要求和规范,这既涉及员工个人的利益也涉及企业整体的利益。为了可以不断缩小从业人员的实际行为与理想的角色行为之间的差距,将这一角色期望与从业人员的角色扮演完全整合起来,桃河煤矿实行了一套全面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从角色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方法具备如下的特点:⑴在实际行动中的角色学习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该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将安全规范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内化嵌入到各种岗位活动之中,使员工在实际的角色扮演中主动实践理想的职业角色规范。⑵每一个员工都扮演许多角色,而不同角色所面对的重要他人对这一角色的扮演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事实上角色本身就是“概化他人”。因此,桃河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实现了将安全意识嵌入到员工不同的角色环境之中,通过对员工日常生活有影响的他人对员工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影响,也就是将同一种规范和意识纳入到了多种角色规范、学习和扮演环境中,从而实现了安全意识和规范的生活化。⑶以上的多重角色学习和扮演过程,在事实上也形成了从工作到生活,从群体活动到个人行为的不间断的连续刺激和强化的系统,这有助于员工在“日常接触”中内化安全规范。
3、基本假设
本研究是在以下基本假设的前提下展开的:
⑴ 煤矿企业的员工虽然与企业一样有着规避生产过程中危险的认识和想法,但他们却缺乏对控制危险的知识以及规范的全面了解和在工作行为中完全按照这些知识和规范进行活动的意识。企业员工执行规范缺乏持久性,对许多安全规范也缺乏重视。这种缺乏具体表现为以下形式:①新员工虽然接受了一定的安全规范教育,但由于没有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而缺乏对安全规范的切身认识;②有些员工虽然不缺乏对安全规范的切身认识,也不缺乏理
① 伊恩罗伯逊:《社会学》,页105,1990年,北京:商务印书馆。
② 丁水木、张绪山:《社会角色论》,1992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③ 张华葆主编:《社会学》页114,1985年,台北:三民书局印行。 7
论上的学习,但对于安全规范在何种程度上保证工作安全并没有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那些与很多实际工作经验相出入的安全规范的作用缺乏认同;③由于煤矿员工长期在危险的环境中工作,使得事故成为他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这就会降低他们对危险的敏感程度,也就会降低对安全规范的重视程度。
在这些的情况下,企业组织就必须经常性地强化安全规范对生产劳动的意义,增强安全规范在员工“日常接触”中的出现频度,并通过各种方法显示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
⑵ 煤矿企业的员工对安全规范的了解、认同和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就是说要使依照安全规范进行生产成为企业员工工作行为中的主动、自觉的行为,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职业化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教育方法会影响企业员工接受和认同安全规范的程度、影响安全规范内化的程度和具体进程。
经常性安全教育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展开的,而本文所研究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也正是在这样的假设下显示其作用的。同时本文也假设桃河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形成了具有强有力的控制力的全面的控制系统,因而他们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才可能在实现安全生产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4、有关概念的解释
⑴ “日常接触”:题目的“日常接触”这一名词是借用戈夫曼的社会学著作《日常接触》的名称,他在文章中将人们的“日常接触”比作角色学习和扮演的游戏,人们通过这些游戏学习不同情境下的角色规范。也就是说社会或组织成员学习社会和组织规范,认同和内化规范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大量的、不断重复的日常活动中实现的,而那些确实能够对成员构成约束的规范也正是那些在日常活动中不断被应用从而得以强化的规范,而从相反的过程来讲,社会或组织要将某种规范灌输给成员,以实现这种规范对成员行动的约束也必须将这种规范融合到成员的日常活动之中才行,即要使成员在“日常接触”中不断受到相应规范的刺激。本文在这里是希望用它来形容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和煤矿职工接受经常性安全教育过程的情境。煤矿职工的日常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都是一种“日常接触”,桃河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就是将安全规范融合到煤矿企业成员的这些“日常接触”之中,在成员工作和生活的日常行为中进行安全规范的宣传和教育,以培养职工的安全意识,从而实现煤矿职工的职业化,使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按照安全规范行动。在本文中,我们将“日常接触”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工作岗位上的“日常接触”,即在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场景;一是日常生活中的“日常接触”,即工作岗位以外的各种活动场景,如家庭生活等。
⑵ 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的意义非常广泛,在每个行业都被广泛地强调,具体来说是指在生产活动中,由于在全部的生产过程中人们遵从了符合客观规律的作业规范,并且通过计划、组织、控制等机制控制了来自自然的、机械的、物质的不安全因素及人的不安全行为,使其表现出良好的秩序性,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事故的发生,使从事生产的社会成员的健康、生命和企业的生产设施得以免遭损害。
这一定义的核心意义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有效地控制和避免了事故发生,使生产过程没有危及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的不良状态。本文的安全生产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而且本文所涉及的是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安全生产首先应当大力开展安全生产的思想教育,纠正重生产轻安全,将安全与生产对立,冒险蛮干、消极悲观、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等多种错误观点,提高广大职工和干部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方针,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自觉性。①
① 参见1991年:《中国劳动人事百科全书》修订版,页466,贾湛主编,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8年2月第1版:《安全科学概论》,刘国财著,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8
⑶ 经常性安全教育
我们这里所说的安全教育是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为了避免活动主体的不安全行为而对生产人员进行的有关安全规范、操作规程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其涵义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理解。从理论上来讲,安全教育是指社会、团体或组织为了控制各种有害事故,减少和消除成员的不安全行为以避免人身和财产方面的损失而对成员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织或团体以可以控制事故的安全规范为主要内容,不断将其灌输给成员,以使成员认同、接受这些规范,并进而将这些规范内化为日常工作活动的准则,从而实现安全规范对成员行动的完全约束。
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安全教育是组织或团体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的宣传和培训,通过安全生产教育,可以提高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学习掌握安全知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防止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伤亡,设备事故,实现安全生产,主要内容是进行必要的生产技术知识教育和遵守安全生产规章的教育。它尤其是企业为保证安全生产必须进行的工作之一。
经常性安全教育属于安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理解这一概念。从理论上讲,以某种规范来约束社会、组织或团体成员的行为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强化的过程,安全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企业组织来说,这意味着需要将安全规范运用到各种手段之中,在成员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对其进行教化;对组织成员来说,需要不断地学习组织的安全规范,以使自己完全明确规范并使其成为自觉的行动。因此,经常性安全教育是指企业组织在存续和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在从业人员的日常生活中,将安全规范的宣传、教育、学习作为重要的行动内容,企业组织通过不断地强化安全规范在工作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以各种方式给员工以教育和提醒,使安全规范内化为员工自觉的行为准则,使员工的工作行为完全符合安全规范的要求。
从实践上讲,经常性安全教育目前是指通过群众性的、日常的安全活动进行的安全宣传和教育。即通过安全月、安全日、安全会议、班前班后会、广播、电视、黑板报、事故现场会、展览会、陈列会、安全竞赛等多种方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可使安全生产思想广泛深入人心,使安全工作具有声势,有利于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重安全的局面,有利于克服麻痹思想,预防事故发生。①本文所涉及的是煤矿企业的经常性安全教育。
⑷ 安全规范和安全意识
所谓安全规范,这里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通过总结有利于实现生产劳动安全的经验而形成的规律性原则或规程,这些原则和规程已经成为一种指导生产劳动的制度化的社会事实。安全意识是指从事生产的社会成员在认同安全规范的基础上而在思想和态度上形成的一种把安全作为工作中的第一要义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自觉的,它超越一切并能有效地指导生产人员的劳动活动。
本文中所讲的安全规范和安全意识就是在上述理论意义上定义的,而具体来说,本文是指煤矿企业上述意义上的安全规范和安全意识。安全规范和安全意识在煤矿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则是指煤矿企业要求职工应“时时讲安全、处处重安全”,要学习国家颁布的煤矿安全生产规程,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不得违章,领导干部也要照章办事,不得违章指挥。在岗位上应注意自主保安,自觉杜绝自己的违章行为同时也监督别人的行为,形成自保联保的锁链,以实现安全生产。
⑸ 安全规范的内化和与工作行为的整合:内化是指个人接受群体或社会的规范并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的过程,也是人们将外部事物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整合是指一种平衡的状态,是社会通过某种机制实现的社会组成部分有秩序的状态,当代社会学理论同时认为整
① 参见1991年:《中国劳动人事百科全书》修订版,页773,贾湛主编,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9
合还是一种处理各种偏离社会平衡状态的张力的系统。①工作行为是指从业人员生产劳动中的具体的操作和活动。本文中所讲的安全规范的内化是指煤矿企业组织通过在长期的过程中,向从业人员不断重复安全规范,不断加强安全规范方面的刺激,使从业人员接受、认同安全规范并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的过程,其目的是要使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完全按照安全规范的要求行动。安全规范与工作行为的整合一方面是指煤矿从业人员通过将安全规范内化,实现了行动与规范的一致性,同时也指桃河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具有处理张力的功能,它通过处理员工内化安全规范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张力,形成了遵从安全规范的秩序。煤矿企业职工从事的工作首先要求有安全意识,要懂得自主保安和互保联保,这是实现生产和职业安全的必要途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习惯中并不会培养出这一职业所要求的这种意识,也无法实现安全规范、安全意识与工作行为的整合,必须经过全面的职业化过程和持久的刺激才可能实现这种整合。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属于实证研究,研究想法主要是由近期不断发生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而触发。从已有的事故致因理论来看,不安全行为是引起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安全规范教育对培养从业人员的安全行为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安全规范教育被写入相应的法规之中。本研究希望对具体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进行分析,以研究良好的经常性安全教育体系是如何在培养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帮助从业人员整合安全意识、规范与日常工作行为方面起作用的,同时也希望论证这些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对实现安全生产的积极意义。
本文整体的研究设计采取典型个案调查。进行典型个案实地调查的设想主要来源于“扎根理论”的指引。“扎根理论”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该理论强调理论一定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②本文就是希望通过对桃河煤矿这一具体个案进行分析来论述对实现树立安全意识,以达到安全规范与员工工作行为整合有重要作用的经常性安全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在个案的选择方面,本研究选取了华北地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一个大型国有煤矿——桃河煤矿作为调查对象。而选择这一煤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该矿目前实行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在煤炭行业具备创新特色。他们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有着相当的实践经验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实施这些方法以来,矿上的安全指标也表明安全状况比从前有很大的提高。这使我希望对他们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分析其对安全生产的积极意义。
(2)从进入方面考虑:选取这一煤矿最初的想法来源于同学的邀请,当他得知我要选择一个煤矿作为调查地点时,向我介绍了那里的情况,并表示可以给我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帮助,这使我不必担心会被拒之门外。而从所了解的基本情况来看,这一煤矿是完全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要求的煤矿,处于国家正规的管理体制下,有着较为完备的管理组织机构,在这里,国家法律对劳动的社会控制、企业根据法律精神所进行的社会控制,以及企业在进行劳动社会控制中的努力都可以被清楚的观察到,这正可以使我全面地了解劳动社会控制与该企业安全生产的关系。同时,这个企业也经常接待各种调研人员,他们是开放的,这使调查可以从正常的渠道进行。
(3)该煤矿无论从其历史还是当前的生产组织来看都具有典型性,这一煤矿有50年以上的历史,基本上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起来的,它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历史变化可以很好地揭示新中国50多年来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所进行的各种管理,它同时也经历了从手工采
① 参见章人英主编,1992年:《社会学词典》页154、301,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② 参见陈向明,2000年1月第1版:《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页328,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0
煤到机械采煤的整个技术历程,也可以方便分析不同物质技术条件下的事故原因和变化,有助于分析和总结非技术方面的事故原因。虽然单独的个案不能用来推知整体的情况,但由于这一个案具有较强的典型性,这就使我们的分析结果具有窥一斑而见全局的效果。
本研究希望可以进行深入的定性研究而不是注重定量的分析。之所以这样进行,主要原因在于:(1)本研究是希望进行纵深方面的分析,希望可以较为直观形象地描述和分析桃河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2)这一个案研究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制度、规范乃至个体和社会心理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进行分析需要更多的是理解制度的实质和描述一些主观上的感受,并不能单纯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说明。(3)研究受到了时间等多方面的限制,考虑到这些情况,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因此如果进行定量研究可能无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而个案调查的深入分析既可以详细说明具体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进行深入的剖析,这对于增强研究的实践意义有着较好的作用。
为保证研究的严密性,应该有一个相反的案例作为对比对象,但由于受到对问题的认识、时间、研究资金以及相反案例获取程度相对较难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并没有配对的案例进行比较。这留待条件成熟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应该说只是研究的一部分,但今后的研究还会继续。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
本研究主要应用了以下的研究方法:
(1)访谈法。访谈法是实地研究最常使用也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这是由于“访谈法最大的特点在于访问是一个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过程”,①而这是有助于了解陌生的调查对象,可以帮助进行投入理解。而且从经验来看,在劳动社会学的研究中,询问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②重点访谈是本文主要采用的访谈法,由于重点访谈可以使访问内容集中,这就可以使所收集的资料集中在最需要的范围之内,同时也可以节省时间和费用。在应用访谈法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于矿工是采用偶遇抽样的非概率抽样方法,选用这种抽样方法是考虑到由于生活、工作环境的一致性,矿工的同质性很强,虽然偶遇抽样代表性差,但在这一研究中重视的是矿工对劳动社会控制的态度和反映,重视的是矿工话语的意义,因此可以达到说明问题的效果,其次选择此种方法还因为比较方便,利于在短时间内收集资料;而对于管理人员则是主要针对安全部门负责人进行。
(2)文献法。由于该矿是国有正规煤矿,因此他们有着正式的资料存档,从建矿伊始到目前的情况全部有文字方面的资料进行记载,文献资料相当丰富。这使我完全可以从他们所归档的大量文献中了解该矿过去和现在的安全生产情况。而矿上现行的各种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也有相应的文本资料,完全可以反映矿上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情况。
(3)统计分析。本文对矿工的访谈资料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归类,主要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
(4)观察法。为了更好地描述该矿目前的状况,观察法起到了辅助的作用。观察法的采用主要是用来辅助访谈法来证实一些内容和说法。这是希望利用观察法直接、自然、广泛的特点。
从本研究的目的来看,进行此项调查是为了可以了解桃河煤矿现行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和这些方法实施后,工人对其的基本评价,以上的方法基本可以满足研究的需要。文献可以帮助得到该矿现行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的具体文本和整个的安全生产史的情况,访谈法
① 引自1997年2月第1版:《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页292,袁方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 具体参见《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民主德国,鲁·施托伯格,袁伦渠编译,《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6年合订本。 11
可以达到了解目前该矿的管理人员和工人的观点的目的。而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资料也是属实的。
总之,在预想的研究设计中,考虑到本身的经验、时间、费用、精力等方面的因素,希望尽量进行有重点的小型调查,这是我在研究设计中主要采用方便、灵活和较易把握的研究方法的最重要原因。 12
第二章 桃河煤矿的安全史
一、桃河煤矿概况
2002年9月下旬,通过熟人的介绍,我携带着系里和院里的介绍信来到了华北地区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桃河市,桃河市坐落于群山之中,有着产煤地区的共同特点:粉尘极重。该市的历史是和煤炭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据史书和历史研究者考证,此地早在北宋以前就有了采煤业,而到明朝已经颇为发达,史书记载当时煤渣倒入河床,甚至导致水患;清代此地煤窑更盛,甚至有一村就有煤窑十数座。而最为有趣的是传说此地相传有女娲娘娘炼石补天的遗灶,这被作为当地产煤的一个民间解释来传播。
十几分钟的车程之后,我来到了调查地点桃河煤矿,在朋友的引导下找到了矿党委组织部的领导张部长——人到中年、精明干练——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并为我开了矿党委的介绍信,言明在矿上各处调查,如需帮助,出示此信即可,并预祝我调查顺利。同时也借给我一本介绍该矿情况的内部资料,并讲要想了解煤矿的安全就应该先了解这里的历史和技术变迁。
桃河煤矿是依山而建的,此地井田地质构造简单,煤层稳定,赋存丰富,盛产优质无烟煤。据该矿的史料记载,1908年此矿即已立案开办,当时是由英国矿师筹划开工。之后于次年夏天开凿竖井,因遇流砂层未果。当时有国内公司组织自己的技术人员,采用“圈壁排放法”*排除瓦斯成功,凿见丈八煤层,深度达107米,被称为东立井。后又以同样方法凿成西立井并凿东西干道以方便运输通风。此后,该矿历经战乱,并于解放后1951年重新组建。据重新组建时测算:桃河矿井田面积62.4平方公里,可采储量约4.91亿吨。①桃河煤矿现在已经被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矿井,回采机械化程度达100%,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99.20%,近年来该矿还一直被命名为“特级质量标准化、现代化矿井”,“煤炭工业二级企业”,并荣获煤炭工业优秀企业“金石奖”。目前该矿有年产原煤300多万吨的生产能力,职工八千人左右,产品有大、中、小块煤、喷粉煤等9个品种(具体参见表一)。
表 2、桃河煤矿基本情况一览
项目
全部职工(人)
原煤生产人员(人)
技术人员(人)
管理人员(人)
平均工资(元/人)
原煤产量
(万吨)
数值
8942
5262
66
442
6451
319
资料来源:矿财务科档案(数据是2000年年末的记录)
该矿目前主要由东井、西井、通风区、工程区、维运区、机电科、材料供应科、水电供应科、公安科、职工学校、多种经营总公司以及机关组成。两个井区是生产单位,通风区负责井区进风和瓦斯的抽放。在煤矿,井区是安全生产的核心,大部分事故会出现在井区,而地下作业通常都会遇到有害气体,因而通风区就是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者,通风好,就不易出现瓦斯爆炸这样的灾难性事故,而其他事故也就易于控制了。而据矿上的一位技术人员说,这里的瓦斯涌出量之大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即便在全世界这样的矿井也不是很多,因此通风区对这个煤矿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根据矿上的测算2000年该矿井的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64.36m3/min,而根据《煤矿安全规程》中的规定:瓦斯绝对涌出量大于40 m3/min即
* 所谓“圈壁排放法”就是圈砌井壁、密闭瓦斯,井成之后,在拆去旧圈,用水泥灌注井壁,以密闭瓦斯;并与壁内砌筑空洞,接以铁管,将瓦斯引入小井,再由小井排出井外。这是当时我国治瓦斯的土办法,此种办法令当时的西方技术人员刮目相看。
① 资料来源于桃河煤矿内部史料。 13
为高瓦斯矿井。①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大机械化的高瓦斯矿井却有着令人刮目相看的安全记录,其经验被同行广为重视。本文所关注的内容也是该矿安全生产的经验之一。
二、桃河煤矿的安全状况
煤矿采掘是高危险行业,自然条件和环境决定了这一行业危险是客观的。对于各种危险的控制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二是生产作业人员按照可以避免危险的操作规程进行生产,这就是要求有良好的管理。桃河煤矿的安全史同样和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以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为标准,该矿的安全史可以分成两个时期:一是从建矿到1984年这一段时期;一是从1985年到现在这一段时期。在第一个时期,该矿主要以技术变迁为主,管理上很单一,经常性安全教育方面也还没有实行目前这种多样化的模式;而在第二个时期,技术变化已经很小,为实现生产安全,该矿主要是加强管理,并且也开始摸索实施本文所要研究的多样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
1、桃河煤矿的技术变迁
1951年重建后的桃河煤矿在后来的发展中经历了从手工作业到机械化采煤的技术变迁,这一过程持续到80年代初期,与此同步在规模上也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改建。解放前,该矿的采煤方法是全部手工作业,主要的工具是丁字镢斧。1951年以后,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开始进行技术改造,开始使用煤电钻打眼放炮,同时安装抽风机进行通风,电灯照明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广泛使用,运输也实现了半机械化。1954年开始进行第一次改扩建,使总设计能力提高到141万吨/年。1955年矿井也开始引进采掘半机械化设备——采用苏制顿巴斯联合采煤机,掘进、装煤也实现机械化,通风技术也有了进一步提高,采区和工作面实行分区通风。“文革”初期,生产建设几乎停滞,70年代初,矿上开始使用国产采煤机,1975年引进波兰综采设备,使得生产方式完成了从普采向综采的转变。“文革”之后,矿上开始筹划第二次改扩建,1978年正式动工,工程采用分期建设、分期投产原则,到80年代中期,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形成了年产435万吨的总能力,服务期限达到117年,这也就是该矿目前的规模。在改扩建的同时,矿上进一步提高机械化程度。七八十年代引进了波兰和德国的综采设备,之后又进一步使用国产支架和配套设备。矿上同时还推广了易管理、产量高的高档普采技术,掘进也引进了奥地利和法国的设备,大大提高了机械化程度,经过第二次的改建以及技术改造,桃河煤矿的生产、技术基本稳定下来,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变化很小。②
2、从建矿到1984年的安全史
对煤矿安全状况进行衡量通常使用百万吨死亡率这一指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具体分析这一指标的变化来考察该矿两个时期的安全史。在第一个时期,即从1951年建矿到1984年,从整体来看,桃河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很高,平均在3.8人/百万吨(参见图1、表1)。而这一指标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与技术变化和社会状况变化有较为一致的趋势。从技术方面来看,在新技术运用的开始有相对较高的死亡率,如1952年开始运用新的采煤作业方式,
① 具体参见2001年:《煤矿安全规程》第二节第一百三十三条,页53,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编,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
② 以上内容根据桃河煤矿内部资料整理。这里详述该矿的技术变化是因为本文要研究该矿的安全教育方法对安全生产的意义。而煤矿安全与技术进步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技术还有很大程度的变化和提高,就很难将安全状况与管理和经常性安全教育的加强建立较强的关联性。而在该矿技术稳定之后,安全状况的变化就较多地要用非技术因素来解释。 14
1955年引进半机械化设备,七十年代初期和末期是主要的技术引进时期,在这三个时段里都伴随着较高的死亡率,但随后就会下降,应该说与技术的掌握有较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新技术刚被引进时,由于对技术不熟悉,因而使技术对危险的控制影响减弱,而随着工人对技术的熟悉,技术对安全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图1、桃河煤矿1951年~1984年百万吨死亡率 死亡率(人/百万吨)1.925.921.957.694.620.872.514.922.651.814.044.747.792.611.943.623.054.923.093.172.621.983.412.366.221.53.561.466.437.365.295.45.52024681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965196619671968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801981198219831984年份死亡率死亡率(人/百万吨) 资料来源:根据桃河煤矿安监处提供数据绘制。
表3、桃河煤矿1951年~1984年百万吨死亡率基本统计描述
样本量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百万吨死亡率
33
.87
7.79
3.8482
1.9329
有效样本数
33
根据图1所列百万吨死亡率计算所得。
其次还受到社会状况变化的影响。在“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期间,该矿的安全状况也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处于无序状态之中,国家的管理松懈,企业也无法集中精力进行生产。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这一时期矿上还没有展开目前这种形式的经常性安全教育,安全状况的改善主要受技术进步影响,但技术进步如果没有职业化的、遵从安全操作规程的员工掌握,那它对安全状况的改善也是有限和不稳定的,从该矿的百万吨死亡率来看也表明安全状况仍然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死亡率仍然很高,并且波动较大。
3、1985年之后的安全史
第二个时期是1985年到现在,这一时期矿上的技术比较稳定,基本上没有较新的生产设备引进,而矿上这一时期主要抓的是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这些软件。这一时期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因为矿上今天形成体系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就是从这时开始摸索实施的。这一时期的安全状况在不断好转,取得的成绩也是令人振奋的。从百万吨死亡率来看(具体参见图2、表3),与第一时期相比整体有非常大的下降,平均死亡率从第一时期的3.8人/百万吨下降到0.7人/百万吨,而这样好的安全状况是在没有更好的技术引进的情况下取得的。在这一段时期,矿上的安全管理越来越健全,不仅按照1982年国务院先后发布的《矿山安全条例》和《矿山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健全各类组织机构,成立了矿安监处,并且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了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制定了矿质量标准总体规划和实施细则,建立了
15
安监人员盯面、包片、管线责任制、领导干部跟班、“两长一员”上岗制度。而安全教育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也开始初步实施本文要研究的如“二五”活动、“四无四保”等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到90年代中后期已经形成完备的做法并构成了安全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图2、桃河煤矿1985年~2000年百万吨死亡率 0.9361.741.4260.761.1110.2580.50.370.5220.170.8161.930.5290.6250.690.2900.511.522.5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9961997199819992000年份百万吨死亡率(人/百万吨)系列1
资料来源:根据桃河煤矿安监处提供数据绘制。
表4、桃河煤矿1985年~2000年百万吨死亡率基本统计描述
样本量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百万吨死亡率
16
0.17
1.93
0.7921
0.5220
有效样本数
16
根据图2所列百万吨死亡率计算所得。
从这些情况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桃河煤矿这一时期的百万吨死亡率所表明的安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一时期矿上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的不断完善有直接关系。而安全教育作为该矿重要的管理经验对该矿的安全生产也就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而这种经验也可能对该行业其他企业来说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经常性安全教育对桃河煤矿安全生产的意义
桃河煤矿目前的安全状况,技术变迁对其的解释力已经很弱了,而管理则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正如我们前面所述,桃河煤矿在进入第二个时期后,主要抓的就是管理。而对于实现安全来说,管理的功能就是使生产人员按照正规的操作规程进行生产。操作规程是国家为实现安全生产颁布的专门法规,它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控制生产人员所面临的危险。关于规程的培训也一直是矿上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最难的是让职工在生产的每时每刻都完全按照规程来做,经常性安全教育所担负的就是这一任务。正如矿安监处副处长所言:
井下工作的人都知道井下有很大危险,没有人说我就觉得下面是没有危险的。干部工人也都明白按照操作规程,遵章守纪就会少冒风险,新工人可能因为没有切身体验,重视程度不够,但有过几个月的下井经历就知道其意义所在。但违章作业仍然存在,因为工作的时候都只想着赶快完成任务,有时候其他就考虑的少了。地上的行为方式已经成为习惯,在井下经常会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又出现在地上那种没有危险的情况的行为,这就给事故埋下了隐患。因此矿上要在各种场合讲安全,提醒职工注意,这就是经常性安全教育,就是要让职工时时刻刻想到井下生产要安全、要遵守规程。(根据矿安监处副处长的谈话整理) 16
美国的事故研究专家海因里希(W.H.Heinrich)认为引发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安全的行为,生产人员按照日常习惯而不是按照操作规程工作经常会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出现,这就给事故发生埋下了隐患。①因此,该矿在第二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抓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全面开展多样化的经常性安全宣传教育。经常性安全教育不仅是将操作规程的内容传授给生产人员,它还起到经常性的刺激作用,建立一种时刻警觉的安全意识。从业人员在不断接受这些安全规范的刺激过程中,将安全规范内化并成为自身行为的自觉指导,进而消除日常习惯对工作行为的影响,以达到控制引发事故的不安全行为的目的。因此,这对于矿上实现安全生产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它是建立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使安全规范内化的重要途径。
① 关于海因里希(W.H.Heinrich)的事故致因理论具体可以参见以下书籍:陈宝智、王金波主编,1999年:《安全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隋鹏程、陈宝智,1988年《安全原理与事故预测》,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沈斐敏编著,2001年:《安全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7
第三章 桃河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
煤矿企业的生产模式是典型的大工业生产,人们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进行生产运作,为了有效地征服大自然,因而使用了各种大型设备包括爆破手段,这就使得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人机配合的问题,也就使事故的发生有了客观条件;而地下作业本身又存在着包括瓦斯爆炸、水灾、巷道倒塌等多种危险,可以说在这里,危险时刻都与劳动者的日常工作联系在一起,一旦疏忽,就会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这样的工作,必须讲究正规、安全的操作规程、讲究各个系统乃至每个人之间的配合,而且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动员多种力量构建全面的安全教育系统以使从业人员按照职业角色的期望将安全规范与行为整合,从而树立时刻警觉的安全意识并在实践中形成自觉的行动。桃河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企业通过这些方法在职工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构建了全面的经常性安全教育体系,构建这一体系的每一种具体方法都具有多个角度并深入到生活和工作每个细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安全行为与日常习惯之间的冲突,有利于从业人员树立安全意识和实现安全规范与工作行为的和整合。以下是该矿具体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
一、岗位评比
岗位评比是桃河煤矿通过正式的管理系统普遍开展的经常性安全教育。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希望应用竞争和责任来强化职工干部的安全意识,实现职工干部主动将安全规范与自身行动整合的目的。企业成员的岗位是他们“日常接触”的重要环境,在岗位上,员工与同事交流互动,从事生产,安全规范也正是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起作用,岗位评比就是要在这种“日常接触”中强化安全规范的影响力。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讲,岗位评比是组织对成员的直接控制,它同时应用积极和消极两种控制工具,即评比结果将会使员工得到奖励或者惩罚;而岗位评比结果与经济收入挂钩,从而对职工形成经济的压力,也是这种方法在控制上的影响力的重要来源之一。从角色和互动的角度来讲,角色扮演过程就是互动的过程,角色是经过人们的互动形成发展起来的。①岗位评比就是利用竞争的互动模式来促进从业人员按照安全规范来扮演角色,明确煤矿对该行业职业角色的期望。
我们以通风区的岗位评比为例来说明矿上的岗位评比活动。通风区的岗位评比活动主要有以下五种活动,其评比标准和内容见下表。
表5、通风区职工争“四有”考核办法(摘录)
项目
考核内容
扣分标准
1、 出现脱岗、旷工、虚假报现象
2
有理想
劳动纪律好
2、 出现迟到、早退、缺会、不参加各种活动
3、 完成当班任务、无影响生产事故
4、 优质服务生产、无吃拿卡要现象 ⋯⋯
3
1、 主动自学、参加培训、考试及格,工作达到岗位要求
2、 业务熟练、能处理本职工作问题
2
有文化
技术业务好
3、 正规操作,工作无失误和误差
4、 工作保质保量、本职岗位达标准
2
有纪律
通风安全好
1、 无“三违”现象
2、 无轻伤以上事故
2
① 参见《普通社会学理论》页148,2000年:庞树奇、范明林主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18
3、 出现重伤
5
4、 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完成任务
2
备注:出现下列情况不得评为“四有”职工:(1)出现重大事故和轻伤以上人身事故;(2)出现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资料来源:桃河煤矿通风区提供)
表6、通风区干部及管理人员争“五好”考核办法(摘录)
项目
考核内容
扣分标准
检查反馈单位
1、 不按时参加干部学习及区矿各类会议
2、 班子不团结、推委拖皮、弄虚作假
1
思想政治好
3、 不参加区矿组织的各项活动
4、 各项工作达不到标准或者完不成
5、 分管工作出现问题
2
党总支
调度
1、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决问题
2、 以身作则、真抓实干、参加劳动
2
3、 重大问题、突发事故到现场
4、 重点工作积极组织、保质保量完成
3
工作作风好
⋯ ⋯3、出现旷工和违章指挥行为
5
党总支
调度
⋯ ⋯3、规定查处“三违”
1
1、 本人无违章、违纪、轻重伤等各类事故
2、 本人无违法
2
遵章守纪好
1、 完不成出勤、跟班任务
2、 不按规定签到、汇报、写实 ⋯ ⋯
1
党总支
调度
安检
(资料来源:桃河煤矿通风区提供)
表7、通风区“五好段组”考核办法(摘录)
项目
考核内容
扣分标准
⋯ ⋯2、“四无四保”、“四有职工”不考核、评比
3、 出现落后职工上访闹事的 ⋯ ⋯
2
思想工作好
1、 师徒无合同、帮教无对子、无记录。 ⋯ ⋯
1
1、“二·五”活动不正常、无记录
1
队伍作风好
2、出现各类“三违”事故
2
3、出现轻伤、设施损坏事故、集体违纪
5
4、出现重伤及区矿查处违纪问题
10
2、 质量不达部级
3、 工程质量不合格
15
1、 制度不健全、分配不公开、班报有问题
2、 班组工作不民主、不公布
3、 无合理化建议、群众意见较大
2
安全质量好
1、 出勤率达不到95%及空岗、代岗
1
民主管理好
2、 工作出现各种误差、重点工程分管片有问题 ⋯ ⋯
4、 现影响生产事故
5、 完不成月度任务、成本超支
2
完成任务好
⋯ ⋯
(资料来源:桃河矿通风区提供) 19
表8-1、通风区“六好队组”考核办法(摘录1)
项目
考核内容
扣分标准
检查反馈单位
思想政治工作好
⋯⋯3、党员出现违纪行为 ⋯⋯
5、各类“三违”人员谈话不及时、无记录 ⋯⋯
班子素质好
⋯⋯3、不按规定签到、写实、汇报、查岗⋯⋯
10、队干跟班空岗⋯⋯
队伍作风好
4、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不落实
安全质量好
1、 违章指挥、作业、工具不全、无证上岗
2、 不在指定地交接班、不坚持工时
3、 未按规定召开班前班后会
4、 未按规定汇报
5、 安全活动不正常,四无四保不考核、不落实
6、 脱岗、空岗、重点队组代岗
7、 遥测移装、调试或处理问题完不成任务
8、 单项质量不合格
9、 损坏探头、崩坏探头线
10、集体三人以上早上井
11、质量不达部级
12、耽误、影响生产
13、丢失、损坏探头
14、窒息、熏人、燃烧
15、出现轻伤扣10分,重伤扣20分,第2个加倍
16、出现死亡、瓦斯爆炸全队不得奖
(资料来源:桃河矿通风区提供)
表8-2、通风区“六好队组”考核办法(摘录2)
项目
考核内容
扣分标准
检查反馈单位
1、 有效率不达95%,降1%扣1分
2、 调改系统不按措施
3、 通风日报及各类报表报送不及时、填写不准确
4、 各类措施滞后
1
矿井通风
5、 出现无措施串联风、无风
5
1、 百米有效率不达93%,降1%扣1分
2、 局扇安装不符合规定、管理不标准
3、 风筒管理不符合标准
1
4、 风筒超距
5、 风筒出口风量、风速不达标准
2
局扇管理
6、 局扇不执行“三专两闭锁”
3
1、 计划图表修改上报不及时
2、 检查地点、时间不对口、误差
3、 瓦斯牌板短缺、不符合规定
1
生产经营管理好
瓦斯管理
4、 超5米盲峒不封闭
5、 盲峒、尾巷、火区不按规定检查
6、 瓦斯探头不到位
2
调度
安检
技术 20
7、 不按规定排放瓦斯,出现一风吹
8、 巷道贯通不按规定
9、 超限作业,空班漏检
10、瓦斯积存、虚、假报
5
1、 放炮不按规定操作
2、 不执行“一炮三联锁、三检”制度
3、 放炮岗位不标准
1
4、 放炮崩探头、短距放炮
5
放炮管理
5、 放炮崩人
20
1、 库内管理不符合规定
2、 未按规定向供应科做计划
1
3、 火药雷管超存
4、 不按规定领、发、交、运、保管火工品
2
5、 发白管、火药变质、丢失火药
5
火工品管理
6、 丢失雷管
10
1、 工作面抽放率不达规定要求
2、 调试不及时、报表不准确
3、 泵站观测不及时、不准确、汇报不及时
4、 管路安装不符合规定
5、 管路漏气及处理、放水不及时
2
瓦斯抽放
6、 钻孔不符合设计要求
3
1、 喷雾不符合标准
2、 煤尘堆积
3、 注水、打钻不符合要求
4、 各种记录、牌板不齐全
2
综合防尘
5、 完不成下达的扫尘、洗巷、刷白任务
6、 土场装土、存土未完成任务
7、 炮泥质量不符合要求、不按时供应
5
1、 不按时交仪器、发爆器
1
2、 仪器、发爆器不合格
3、 仪器、发爆器管理、收发不符合规定
4、 不执行区矿有关规定
5、 仪器损坏、发爆器损坏
2
仪发爆器管理
6、 丢失仪器、发爆器
5
1、 线路吊挂不合格
2、 出现失爆、明头、误差
3、 中心站、场库管理不符合规定
1
4、 分站、探头不按规定安设、问取
5、 不按规定、不及时准确测试
2
监测系统管理
6、 瓦斯电闭锁不符合规定
5
(资料来源:桃河煤矿通风区提供)
21
表9、通风区“文明岗位”考核办法(摘录)
项目
考核内容
扣分标准
1、 岗位质量标准化得分在95以上
10
2、 各岗位、通风设施前后5米有杂物
3、 岗位标志、牌板、设施不齐全
1
岗位状态
4、 施工地点材料乱扔乱放
5
1、 局扇安装、管理、牌板不达要求
2、 风筒接头漏风、破口、缺环、不平直
3、 风筒超距、死弯、反接头、断开
2
局部通风
4、 出现循环风、无风、微风、有效风量不达90%
5、 局部通风标准化得分不达95分以上
5
1、 不执行撤人、停电、浮煤和洒水有关规定
2、 放炮卡片各项数据填写不及时
3
3、 放炮掩体不到位、警戒绳、牌不齐全
4
4、 出现放炮明头、一次装药分次放炮
5、 不执行“一炮三检”和“三联锁”
5
放炮
6、 出现短距放炮
5
1、 火药大、小箱不牢固、可靠、未上锁
2、 三联单、台账出差错
3
3、 出现放完炮大算帐
4
火工品管理
4、 放炮员不亲自背送雷管小箱
5、 火工品丢失
5
1、 岗位人员证件不齐全、无证上岗
2、 劳动保护、各种工具不齐全
2
3、 虚假报瓦斯、风量等数据
4、 空班漏检、脱岗、岗位睡觉
3
正规操作
5、 瓦斯积存、超限作业、违章作业
5
1、 监测风站、牌板、探头设置不符合规定
2、 调试未按规定进行,误差超规定
3、 线路不直、出现破口、明头
2
监测管理
4、 处理故障不及时
4
备注:1、各队要注意文明岗位的基础管理和动态达标工作,坚持经常性的自查自纠,及时申报,对于保持时间长、岗位比例高的队要适当加分,反之扣分,同时不能评为先进集体。2、加强动态管理、文明岗位队组每月自评一次,区季度检查一次,奖励每半年向矿推荐申报一次,参加矿的验收。3、各队每月28日前将本队自评情况、存在问题以表格形式报区安监组。4、否决条件:轻伤以上事故,重大责任事故和严重违法违纪。
(资料来源:桃河矿通风区提供)
以上各表中的内容显示,通风区将各岗位的基本行为标准和要求作为评比指标列入各个活动之中。岗位评比是一种良性的竞争形式,矿上将工作岗位要求的必需的安全规程和安全责任细化成岗位评比的指标。表5、6、7所列的三种形式的岗位评比是细化了的执行安全规范的责任,它们主要是考查员工是否具备良好的执行安全规范的责任心;表8、9所列的岗位评比形式则是以细化的安全操作规程为主要内容,如表8-2生产经营管理好中将通风区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岗位的基本操作规程和标准纳入到考核指标之中,表9同样如此,员工竞争
22
“六好”和文明岗位的过程也就成为努力内化安全规范,树立安全意识,整合安全规范与工作行为的过程。这两种岗位评比主要是考查员工对安全规程的执行程度。这些岗位评比并非单一考查员工的某方面的优良程度,但又各有侧重点。以上的岗位评比并没有脱离员工熟悉的说法,比如争“四有”,这是员工很熟悉的宣传口号,矿上将其围绕安全展开,使其有了更具体的、更实际的意义。员工为了可以在竞争中取胜,他们可能会比通常情况下更积极地学习内化安全规范,在工作中更主动地依照安全规范进行生产。而完成竞争中考核指标是达到取胜目的的最基本途径,因而将安全规程和安全责任转化成考核指标也就实现了安全规范的教育。
同时这些评比活动还是与岗位建设综合在一起实施的,并与奖励和处罚结合起来,这就增强了这些活动的激励性。通风区的岗位建设形成了十不准和十奖励(具体标准如下),每项标准有着相应的经济处罚和奖励。
“一通三防”建设岗位行为十不准,违反者处100-500元罚款
1、 不准酒后上岗
2、 不准携带烟火
3、 不准衣帽不整(安全帽、雨鞋等整齐)
4、 不准无证上岗(合格证、操作证、岗标等)
5、 不准工具不全
6、 不准脏乱差臭
7、 不准岗位睡觉
8、 不准擅自脱岗
9、 不准打架斗殴
10、 不准虚假汇报
“一通三防”建设十奖励,奖励100-500元
1、 发现重大隐患事故有功者
2、 及时避免和制止重大事故发生
3、 抢救事故有功者
4、 查处严重三违有功者
5、 双标工作成绩显著者
6、 服务生产贡献突出者
7、 技术革新、改造、学练比活动中成绩显著者
8、 技术推广、合理化建议效果明显者
9、 企业文化建设成绩显著者
10、 检举、揭发、制止不良行为者
(资料来源:桃河煤矿通风区提供)
我们可以看到,岗位评比活动实际上是将理想的煤矿职业角色的安全规范融合到具体的工作内容中,这样更利于员工体会和明确职业角色要求的安全规范是什么。同时岗位评比活动与奖励和处罚联系起来形成了良好的强化手段。这种强化有利于使员工按照明确的、具体的工作规范和目标积极地扮演职业角色,员工得到奖励或避免处罚的积极行动过程也就实现了将安全意识、规范与工作行为整合的过程。通风区的岗位评比活动是在工作中实行的辅助实现岗位责任制的重要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它是在正式的组织体系中实施的。
二、“四无四保”
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秩序来源于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形成的互惠或依存关系,个体不是孤立的,他们相互依赖并形成互惠或互补的关系,这种关系增强了社会连带与整合度,
23
由此实现的社会对成员的社会控制保证了秩序的稳定性。①这就是说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由于无法经由本身的行动完全实现目标而加入某种组织或是与他人相互依赖时,就不得不承担组织给予的责任,这是与利益相对等的。“四无四保”就是基于对成员对组织或所认同和归属的团体所承担的责任而设计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增强了企业成员之间和企业成员与企业各层组织之间的社会连带性和整合度,由此将安全规范的执行纳入到成员的基本责任和义务中去,同时也使每个成员的利益以及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利益相互连结起来。
“四无四保”是贯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