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企业生产中不安全行为与事故的关系

2010-02-24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摘要:在现代企业生产中,大多数事故与人的行为因素有关,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本文对企业生产中不安全行为与事故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并对企业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生产不安全行为事故对策

  在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和事故频发的问题。近几年来,关于各类事故原因的研究结果表明:80%以上的事故与人的行为因素相关,即人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与事故发生联系。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具有多样性、计划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也受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态度、意识、知识、认知决定人的安全行为水平。因而,生产中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为失误和“三违”的原因是复杂的。

  一是人的性格特征与安全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具有较好性格特征的人,他们干起活来精力充沛,观察情况认真细致,思考问题全面周到,操作作业不莽撞、不蛮干,这种性格有利于作业的顺利进行,有益于安全生产。如果性格不好,头脑简单,马马虎虎,冒险蛮干,就会经常发生事故。

  二是当人最初以某种行为方式解决问题有效时,就会更加倾向这种行为,并经过反复实施逐渐形成习惯。这种习惯性行为往往在工作开始时不出现,常出现在工作过程中或者工作快要结束时,或者一瞬间,或者紧张时,特别急时。美国海因利希工程师根据大量统计资料得出这样的结论:在330件同类的错误行为中有300件错误行为事件中不产生伤害,有29件产生轻伤,有1件产生重伤,这是著名的1∶29∶300法则。这个法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一件事故的发生是多次错误行为的结果。

  三是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而动机则是由于需要引起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实际工作的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动机,进而导致了学习的热情。动机和行为有复杂的关系,安全管理中在对待事故责任者的分析判断上,要从分析行为与动机的复杂关系入手。首先,在分析事故责任者的行为时,要全面分析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情况,任何行为都是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综合效应”;其次,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人的动机入手,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处理,这样才能既符合实际,又切中其弊,使事故责任的处理准确合理。

  四是安全生产历来是社会关注、人民关心、国家重视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企业为确保安全生产,制定许多管理目标,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但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严峻的局面。

  1.重形式轻实干。一些单位虽然经常讲“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但是口头上说得多,细致工作做得少;布置工作多,检查落实少;表面文章多,真抓实干少。特别是有些干部习惯于坐在办公室打电话、听汇报,尽管忙忙碌碌,但安全生产的形势变化不大。有的领导干部即使到基层、到现场,但发现和解决问题不多,发现了问题也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重措施轻兑现。长期以来,企业为确保安全制定了不少安全措施。可以说,每发生一次事故,就要制定一些安全措施,但是真正一丝不苟一以贯之地抓落实的不多。有些措施只有定性要求,没有定量标准,更没有具体考核。因而在现实管理中,常常是有措施无考核,有要求无检查,有布置无验收。很多管理措施都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兑现率不高,流于形式。

  3.重治标轻治本。有些领导抓安全习惯于采用“人海战术”,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很不扎实,重治标,轻治本,急功近利。有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顾此失彼,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还有单位抓安全时紧时松,安全不好时抓安全,安全好转了就忘安全。“安全第一”的方针缺乏具体落实的一贯性。特别是在强本固基方面,尽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一再强调工作重心要下移,管理控制到岗位,但具体到企业往往不能很好解决。

  4.重处罚轻教育。有些单位甚至以罚代教,以罚代管,图简单省事,不善于排除影响安全生产的思想故障,不能紧紧把握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思想动向。即使抓安全生产思想教育,也只是照本宣科,讲大而空的道理,缺乏创造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5.重事后轻事前。做亡羊补牢的多,抓预防控制的少。未出事故的单位,即使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对方也不在乎;发生事故的单位,似乎到处都是隐患。

  针对上述种种安全生产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1、加强领导

  在各种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中,领导行为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不同的领导行为,对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有效的领导是企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从安全管理的要求来说,企业或组织的领导者对安全管理的认识、态度和行为,是搞好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因此反“违章”要以领导为龙头,从各级领导抓起。

  ⑴从提高各级领导自身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入手,针对个别领导容易出现的重生产、重效益,忽视安全的不良倾向,进行灌输宣传,使他们真正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自觉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以身作则,做反“违章”的带头人。

  ⑵各级领导要运用现代管理方法,按照“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原则,对“违章”实行“四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综合治理,把反“违章”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之中。做到层层抓、层层落实,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使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约束作用和经济责任制的激励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反“违章”的强大推动力,充分发挥领导的龙头作用。

  2、以班组为阵地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既是安全管理的重点,也是反“违章”的主要阵地,抓好对班组的管理无疑是重中之重。

  ⑴抓好日常安全意识教育。针对“违章不一定出事故”的侥幸心理,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分析其危害性,启发职工自觉遵章守纪,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通过自查自纠,自我揭露,查纠身边的不安全行为、事故苗子和事故隐患,从“本身无违章”达到“身边无事故”。在注重教育的同时,严禁以罚代教。职工违章违纪或发生事故,不能只用简单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制裁,还必须辅之以有效的思想教育,有针对性地消除一些带倾向性的心理障碍。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思想教育,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组织等手段,做到教育本人、警示众人。注重动态,力防就事论事,强化动态管理,随时掌握现场动态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各个作业环节上的偏差,切实消除隐患,及时解决问题。

  ⑵抓好岗位培训。让职工掌握作业标准、操作技能、设备故障处理技能、消防知识和规章制度;向先进水平挑战,做到“四比”(比敬业爱岗态度,比职业技术水平,比实际操作能力,比安全作业标准),“三不”(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⑶开好班前会。开好班前会是做好班组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A、班组长和安全员应关注每个班组成员的身心健康,保证每个人都以充沛的体力和振作的精神投入工作。发现健康状况不良、疲倦或带着烦恼和心事上岗的人员,应给予教育、帮助或临时调换工作。为保证安全,必要时可暂停其工作。B、进行劳保用品穿戴情况的检查。C、作业指示和危险的分析预测。D、分配任务,做好共同作业中的配合与联系的安排,保证集体作业中的安全。

  ⑷建立班组成员互保制。互相检查设备工具和安全装置是否符合安全要求;互相督促实行标准化作业。通过互保制,班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相提醒,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防止发生伤害事故,达到共同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3、现场管理

  现场是生产的场所,是职工生产活动与安全活动交织的地方,也是发生“违章”,出现伤亡事故的源地,狠抓现场安全管理尤为重要。要抓好现场安全管理,安全人员要经常深入现场,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在第一线查“违章”疏而不漏,纠违章铁面无私,抓防范举一反三,搞管理新招迭出,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把各类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安全生产顺利进行。同时,应加强现场作业环境的管理,不断改善作业条件。因为人的安全行为除了内因的作用和影响外,还受外因的影响。环境、物的状况对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人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环境差、物设置不当,会出现这样的模式:环境差--人的心理受不良刺激--扰乱人的行动--产生不安全行为;物设置不当--影响人的操作--扰乱人的行动--产生不安全行为。反之,环境好,能调节人的心理,激发人的有利情绪,有助于人的行为;物设置恰当、运行正常,有助于人的控制和操作。因此,要控制违章,保障人的安全行为,必须创造很好的环境,保证物的状况良好和合理,使人、物、环境更加协调。

  4、激励机制

  行为科学认为,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引发人的行为。企业领导和职工能在工作和生产操作中重视安全生产,避免出现违章行为,有赖于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行为激励。通过激励措施,引导职工把安全需要作为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准则。

  正确的激励应遵循以下原则:A、目标结合原则。目标设置必须体现安全生产目标的要求和满足职工个人的需要,才会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B、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产生更好的激励效果。C、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正激(正强化)就是对职工的符合安全生产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使得这种行为更多的出现,即职工的积极性更高;负激(负强化)就是对职工违背安全生产目标的非期望行为(如习惯性违章)进行惩罚,使得这种行为不再发生。D、民主公正公平原则。必须赏罚严明,铁面无私,不论亲疏,一视同仁;赏罚适度,赏与功相匹配,罚与罪相对应。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