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在樱花盛开的地方——日本的安全与环保见闻

2005-06-27   来源:《现代职业安全》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学会安全走路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在一个文化圈里。但是,如果不亲自在日本体验一下,总觉得中国与之差不到哪里去。实际上,日本人的衣食住行都与我们有差异,就说走路,只有到日本走一走,才能体会走路有什么不同。
  初到日本,首先遇到的就是左侧通行问题,这与我国的右侧行驶正好相反。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不就是走个路吗,走路谁不会?结果却不是那么简单。
  日本的马路大多只是用白线区分车行道、人行道和自转车道(日本称自行车为自转车),这样在路上行走,时刻不能越线(不像我国人行道要高出车行道一截)。刚去日本走在马路上总感觉那飞驶而过的车会撞上自己,尤其是身后一串儿自行车铃声,就不知该往哪边躲好,经常发生与对面行人和自行车迎面相撞的尴尬事儿。
  日本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可以随着人流行走,但有些路口是多交叉路口,各种灯光眼花缭乱,仅凭感觉走就不行,要仔细观察,千万不能闯红灯。遇到没有自动红绿灯指示的小路口,一般在路边都有一个人工控制开关,因地形而设(或树上,或墙上,或电线杆上)。要想过马路,一按开关,对面的绿灯亮了,就可以安全过马路。笔者第一次去日本,不知有这个装置,在路边傻傻地站着等,也不见车流有断线的时候,后来还是看到当地人仅举手之劳,马路上南来北往的车辆就停下了。
  在没有人工控制装置的小路口,按国内的习惯,都是人让车,见有车来了,人要赶紧站住,让车先过去。可在日本这种礼让往往让司机大为恼火。因为,司机见你要过马路,就将车停下,而我们见有车来,就赶紧止步,司机见你站住,又要启动车,反复几次,就要遭到司机的白眼。日本一般都是车让人,司机见到有人要过路,就会马上将车停下来,这是日本的习惯,也是他们平时养成的良好素质。日本的司机有良好职业道德,平民百姓也有较高素质和良好的习惯,有自动红绿灯装置的路口,就是没有车辆行驶,也没有人闯红灯。

港口印象
    进入日本港口,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高楼大厦,也不是霓虹闪烁的各种标识牌,而是港口吊车上的“安全第一”。“依法戴安全帽”,“依法着装”,“依法停车”等这样的标语口号在港口作业区也是随处可见。
    日本港口不但将相关安全事项成文上墙,天天讲时时讲,还必须落实在行动上。着装不整或不按规定着装上岗,工头就有权力拒绝你参加今天的劳动,不劳不得,一天不上岗,一天就没工资。所以日本港口工人上岗时都是统一工作装,安全帽、皮靴、皮手套,就是在炎炎夏日也不会能裸露皮肤干活。如果你工作时不按规定戴安全帽、戴手套,受伤时待遇都不一样。
    一次笔者所在的轮船在日本大阪装货,大副去甲板查看装载情况,被日本工头劝阻。大副当时并未理解其意,觉着日本工头没有什么理由不让查看?后来日本工头指指自己的脑袋,又指指在高空运转的吊车钩头,大副恍然大悟。因为此时开岸吊的,舱下作业的,现场指挥的都是日本工人,凡是进入这个范围内的人都得戴安全帽,才能确保安全。假如吊车的钩头真的碰在戴安全帽和没戴安全的人头上,其后果肯定不一样。大副明白其意后,连忙道歉,后来还成了好朋友。
    汉字在日文里占有半壁河山,“安全第一” 这四个地地道道的中文大字,不仅从视觉上冲击笔者的眼球,他们踏踏实实落实安全事项、认认真真按履行安全职责的行为也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

从垃圾处理看环保
  有人说到日本看不到垃圾,是不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垃圾呢?其实不然,笔者曾先后去过日本各港口城市。就大中城市而言,他们的垃圾车都是清晨出来,上午9时全市的垃圾基本就收完了,9时以后,街面上是看不到垃圾的。给人的印象街上总是干干净净的。总结几条如下:
  一是垃圾箱(场)很讲究。垃圾箱为蓝色环保箱,箱是加盖的,垃圾是装袋的。放垃圾箱的地点一般都有消防栓,垃圾收走后,必须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基本无味、无尘、无蝇。二是垃圾分类清楚。凡是能回收的垃圾与生活垃圾都分开投放,各放其箱,有些金属、小家电之类的废弃物就放在垃圾箱的旁边。9点以前,居民区门前可以看到人们废弃的大型家电,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有人说,到日本就不用买电器了,满大街捡拾就够了,这也不是没有道理。)三是垃圾车很讲究,不影响市容。日本的垃圾车是自动封闭式、自动加压式,装车的垃圾可以自动压实,易拉罐之类的废弃物可以压扁成片。曾有一份资料说,日本一个5万人口的小城,一个垃圾处理工厂占地面积5100平方米,仅有工作人员10名,每天可处理可燃垃圾150吨,一年可收回再生钢筋1334公斤,玻璃制品 1050 公斤,塑料制品1000公斤,经济价值一目了然。
  日本有些城市还规定,每周回收不同的垃圾(包括玻璃制品、塑料、橡胶、皮革、金属、家电等),居民们很清楚这些规定,一般都是按规定抛弃旧物。固定回收的好处是,垃圾车出来后,装运同一种垃圾,就可直接送到处理厂去处理,省工、省时,垃圾直接就可以变为财富。
日本全民族的环保口号是“保持清洁,保护健康”,就是因为环卫、绿化工作做得好,所以大街小巷才干干净净,看不到垃圾,看不到白色污染。人们的环保意识之高,道德观念之强,确实让人佩服。有人说是靠管理、制度、法律来约束的,但这只是个前提,最为重要的还是全民族的环保意识、道德素质在普通提高,习惯成自然,又养成了全民自觉性。

环保见成效
  日本陆地从南至北的纬度与我国的上海到哈尔滨平行,除了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自然条件外,就是几十年坚持不懈在美化绿化上下真功夫,才达到现在处处树成荫,处处有绿地,处处见花园的美景。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绿洲,无不展示着日本在市政建设、交通设施、环境卫生及人们的精神面貌等方面,发展之快,变化之大。
  还是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日本的工业高速发展,但环境却遭到人为的破坏,不少大港口海水发黑发臭,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一度成为“公害列岛”。日本政府在1967年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逐步建立健全防治公害和保护环境生态的法律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科技研究开发体制,在组织管理法律政策、发展战略和计划,以及经费投入都不断予以加强,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治理环境污染。数年间过去,就见海水碧波澄清,市民可在码头闲庭散步。笔者1977年初次到日本九州岛的大分港还不敢吃海虹,而到九十年代,再去该港装运钢材,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偌大的钢厂全部微机控制,室外根本看不到人,路两边樱花树成荫,路面一尘不染。矿砂船靠泊后,全是机械化作业,这边由传送带送入高炉,那边通红通红的钢锭自动出来。正值退潮时候,离船不远岸边的礁石上露出海虹,问过作业的工人,他们说可吃,我们晚上就有美味可餐了。
  日本的厂区,绝对没有露土路面、破烂不堪的厂房,他们的厂区都是厂房整齐,绿化合理,很少见到杨、柳、刺槐等档次低的树种。即便是化工厂,那些室外的管道也是排列整齐,标语醒目。一个工厂就似一个花园,所有的场地都很干净,看不到油、气、水有跑、冒、滴、漏的迹象。原来,每个工厂都有环境保护监控室,管理人员坐在明亮的室内,开启电视监控器,电视屏幕上立即就反映出全厂各主要设备、码头、海域的现场情况。还有用电子计算机来监察各处噪音和空气污染,哪里噪音、污染,只要超过了限度,就会发出警报,有关人员就会立即赶到现场进行处理。可见除了人民的环保意识高以外,还应用先进的设备进行监控,环保岂有不上档次之理。

刘少才(老海) 辽宁省凌海市广播电视局    121200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