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粉尘危害程度评估与治理方案最优化技术研究

2003-11-20   来源:本站原创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成果名称

 粉尘危害程度评估与治理方案最优化技术研究

申报单位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

 朝阳区惠新西街17

邮政编码

100029

 

联系人

 耿凤

电话(区号)

 010-64934237

 

电子信箱

 gengf@chinasafety.ac.cn

传真(区号)

 010-64892437

 

成果完成单位

1.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2. 东北大学

3.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

4.首都经贸大学

 

成果类别

Ö新技术       新工艺       新方法     新设计 

   新产品      新材料       新品种      

 

成果水平

  国际领先      Ö国际先进      国内领先    国内先进

 

成果来源

Ö国家计划     省部计划    

 

成果评价方式

  Ö          Ö               

 

成果简介

(主要包括:立项背景、成果特点,创新性,成果水平,应用效果及推广前景等,2000字)

 一、立项背景

尘肺病是危害广大工人身体健康最为严重的职业病之一。从1998年的资料看,我国尘肺位于各职业病之首,新发病人数占全国职业病发病总人数的49.1%,到1998年底,全国累积尘肺病患者已经达到54万人,累积死亡12.7万人,尚存活尘肺患者41.5万人。近年来尘肺发病仍未见有明显下降,每年仍有新发病例8000人左右。我国尘肺病发生有自己的特点。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煤炭和冶金行业,约占59%;从地域看,主要分布在四川、辽宁、湖南、山西、黑龙江和河南等省份,约占全国的40%。从患者接尘年代上看,90%以上是1995年以前开始接尘,存在发病高峰现象。如何通过确定其潜在的发病群体来控制发病高峰,是预测尘肺发病趋势的关键,也是制定我国尘肺宏观策略的关键。

“七五”、“八五”期间尘肺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矽肺病治病机理和药物治疗方面,因尘肺病是不可逆的病变,所以通过治疗达到的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改善作业环境、控制职业危害的管理和技术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科研与产业系统,使尘肺病等职业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本研究作为“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典型作业环境粉尘危害治理及防护技术研究”的专题之一,编号96-918-03-01。针对我国尘肺现状、国内外尘肺预防和控制的经验,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充分利用国内外尘肺预防研究成果,发挥安全、卫生、化学、工程和计算机等专业的集中优势,进行跨专业、跨行业的合作攻关,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从粉尘采样、检测、危害评价到综合优化防治的尘肺预防体系,从而达到降低尘肺发病率的目的。

二、成果特点

本专题通过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调查了煤炭、冶金、化工、有色等行业22个厂矿71175名接尘工人健康状况和接尘史,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尘肺危险环模型。以尘肺危险环为核心,以作业环境粉尘污染水平、粉尘毒性强度和工人累积接触时间为主要基础,采用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方法,分析尘肺危险性消长的影响因素、特点和规律,建立了粉尘防治领域粉尘检测技术系统、粉尘毒性体外评价系统、粉尘危害识别评价与控制决策支持系统、粉尘危害与防尘技术措施优化决策动态仿真系统四个技术支持系统,构筑了我国粉尘危害防治体系,全面系统地进行了粉尘从采样、检测、危险度评价到粉尘控制一系列的研究。面向基层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使研究成果产品化、简单化,易于操作,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为我国粉尘检测、评价和尘肺预防的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手段。

应用分子毒理学、超微病理学等方法测试了43种典型粉尘的靶细胞和靶器官毒性,建立了粉尘毒性快速评价系统,提出了快速评价系统的技术要求和快速评价粉尘职业危害程度的方法,解决了以前难以解决的新建厂矿和未知毒性粉尘防治水平的选择等实际问题。

通过调研国内外粉尘检测技术,结合现场考察和实验室验证,国内首次提出了符合国情的个体和固定点相结合的粉尘检测技术系统,为我国粉尘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了粉尘危害预防最优化决策系统,为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低投高效的预防对策,从而达到预防尘肺的目的。

通过对高危尘肺进行系统、全面地研究,总结了我国尘肺发病规律,预测我国在15-20年期间可初步实现消除尘肺的目标。

三、创新点及成果水平

(1)首次提出病并建立了尘肺危险环理论模型

尘肺危险环理论是宏观的发病危险性与微观的粉尘毒性、接尘时间相联系的桥梁。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是尘肺危险环理论具体化的工具,随着粉尘毒性、浓度、接尘时间的研究深入,不断自我完善和修正,逐步建立起理想的关系模型。

(2)粉尘毒性体外快速评价系统

提出了粉尘毒性强度快速评价系统框架,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粉尘相对毒性指数,能够进行多个作业场所的粉尘危害程度分级。

(3)建立了粉尘危害识别评价与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粉尘危害与防尘技术措施优化决策动态仿真。

(4)提出了高危尘肺辨识方法和尘肺高危人群预测尘肺发病危险性的方法。

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四、应用效果及推广前景

目前本专题取得的成果已经为国家制定尘肺防治方面的政策、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和企业选择最有效、最经济的防尘措施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指导和实施手段:1、2000年4月国际劳工组织和我国政府就进一步加强尘肺防治工作国家管理和规划能力展开深入讨论,初步制定了尘肺防治的国家行动计划。本项目研究的高危人群辩识方法和宏观预测等成果为这次行动中、长期计划提供了决策支持。2、卫生部在全国范围推行接尘工人健康监护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自己调整尘肺预防重点,调动企业自身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了接尘工人的保护水平。3、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正将有关健康监护和危险度评价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伤保险的职业危害风险性评价差别费率、浮动费率确定和职业人群健康监护等关键内容中,本专题研究成果在完善我国工伤保险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成果还可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国目前每年仍有8000-10000名尘肺新发病例,每人每年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5万(包括工资、医药费和缺勤引起的生产损失),因尘肺导致工龄损失达15年,这样每年因尘肺病国家损失60-75亿元人民币。另外,在我国20余万接尘企业中推行四个技术支持系统软件,本身将带来劳保管理产业新的技术革命,产生的经济效益将高达亿元。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