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鉴证

2008-06-04   来源: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摘要】笔者综合阐述了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鉴证工作的重要性,针对分析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了鉴证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包括各种物证(含气态、液态和固态等物证)的采集、检材的提取、分析检验。在此基础上,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取得事故鉴证的结论—-查明事故发生的真实原因,作为事故处理的技术依据。从而不仅查找出导致事发生的原因,而且可以举一反三,了解和消除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鉴证

  0前言

  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是我国当前安全生产领域里常见、多发事故;而且一旦发生,由于事故的连锁反应和可扩张性,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可能污染环境,甚至引发社会恐慌。这是安全生产工作中应该高度关注、密切监视、严格控制的恶性事故类型。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均会产生消极作用。

  但是一旦发生了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为了迅速控制事态,消除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隐患,避免发生类似事故,事故鉴证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笔者从技术层面对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作一点分析与探索。

  危险化学品生产的原材料、中间体和产品一般具有易燃易爆或者有毒的特性,工艺装置集中、连续,生产中又需在高温、高压或低温、化学腐蚀等条件下进行,并且具有复杂的化学反应。发生火灾爆炸后因其又具有燃烧快、爆炸威力强,火场面积大,生产装置破坏严重,现场物证破坏严重,所以说,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分析鉴定工作具有相当难度。因此,对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鉴证工作必需非常慎重。当发生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后应按照程序来进行事故鉴证工作。

  要对涉及事故的有关人员进行人证采集,还需对生产、储存、运输过程,包括物料、生产设备、生产反应条件、人员操作因素、静电因素、环境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应该在事故现场立即进行物证采集,在物证采集中可采用笔录、照相、录像、绘画等手段以及火灾爆炸事故后现场物证检材的收集或采集。检材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证的采集,对现场采集到的检材采用密封保存、并做好检材样品的备份处理,以备复检。事故现场物证采集完成以后就可在实验室进行检材提取,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物证分析,并得出物证鉴证结果。综合生产、储存、运输过程分析结果和人证分析结果,就可以得出事故鉴证的结果,如图1所示[1]。

  

图1事故鉴证程序框图

  1事故物证的采集

  1.1气态物证的采集

  气态物证是指事故现场残留在空气中残留的易爆易燃气体,易爆易燃液体的蒸气,易爆易燃固体的蒸气,物质受热分解出的气态产物,爆炸、燃烧产生的气态产物和粉尘颗粒。这些物证主要以气体、蒸气、气溶胶等形式存在[2]。

  在气态物证现场采集时,要对现场的温度、压力、风向、破坏情况、生产工艺等具体情况和气态物证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来确定采样位置。必要时可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来确定采样位置。如图2所示为南京某化工企业液氨球罐区事故扩散模拟图,可以看出液氨事故发生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易爆易燃气体可能扩散分布的区域,通过数学模型分析有利于确定采样位置和地域。

 

图2南京某化工企业液氨球罐区事故扩散模拟图

  采样点应设在气态物证聚集的地方。具体就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气态物证易聚集在低洼区域;密度比空气小的气态物证易聚集在房间的最高处或天花板下面。

  气态物证的采集方法要根据气态物证在空气中的存在状态、浓度以及所用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来灵活掌握。当现场气态物证浓度很小时,可以以大量的现场气体通过液体吸收剂和固体吸收剂,将气体中的被测物质吸收或阻留,使现场气态物证浓缩来采集物证,如主要采集气溶胶物证的固体吸收剂吸收法和主要采集气态和蒸气态物证的吸收液吸收法。另外现场气态物证浓度较高或分析鉴定方法的灵敏度较高情况下可直接采集,如真空瓶采气,置换采气,静电沉降法,塑料袋采气和注射器采气等。

  1.2液态物证的采集[3]

  液态物证主要是指液态的危险化学品和液态的火灾爆炸事故产生物。由于液体的挥发性、流动性、渗透性等理化特性,导致液态物证在事故现场通过挥发、渗透、流动而残留下来。且液体在不同材质的表面燃烧后,一般都会留下不同形状、颜色和不同炭化程度的痕迹。

  液态物证的采集应注意以下几点:

  采集浸渍在地板、泥土、砖瓦、木材、纤维等中的液态物要连同客体一并采取。

  物证采集要注意具有代表性,各个痕迹部位都要采集。

  残留在玻璃瓶、塑料瓶、铁罐壁上的残液的采集时,要将容器用适当的溶剂洗刷,采集洗涤液。

  残留在容器内、管道和反应器里的液体,可用移液管采集,采集时注意采集上、中、下层的样品,使其具有代表性。

  从容器外壳底部阀门采集时,应将容器底部液体放出一部分,冲掉污垢后再采集。

  注意采集空白样品和对照样品。

  将采集的液态样品密封于玻璃瓶、塑料袋中保存以防挥发。

  1.3固态物证的采集

  固态危险化学品物证的形状、颜色、气味、痕迹、质量、组成等理化性质都可能对事故原因的认定有证明作用。因此,采集时应尽量保持物证原样,不能损坏和残缺,并且要轻拿轻放,妥善保管。

  物证采集之前都应拍照、绘图,记录其方位,然后动手采集。

  对微小物证样品的采集要特别谨慎,应戴上口罩,用洁净的小镊子钳取。对特别细小和极易失落的残渣和碎屑,用透明胶纸直接粘取。

  对所发现的各种大小物证一般都应全部采集。如果物证的体积很大或数量过多,应把物证的原貌进行拍照和记录后,酌情采集能反映该物证全部状况的并具有代表性的几部分。

  应该在发生事故区域和未发生事故的区域都进行采集,供鉴定时比较。

  对危险化学品的爆炸事故,在爆炸点可能残存残留物,在其附近的物体和地面上可能存在爆炸物品的喷溅物及分解产物。这样的物证可用小铲或小勺收集在洁净的广口瓶里。同时,在非爆炸区域采集空白样品,以供比较。

  对事故现场带有短路痕迹的电线,可将电线剪下,并按电线的原来的位置固定起来,并在附近寻找喷溅的熔珠;对开关等电器,最好连其固定的底板一并取下,并保持原来的位置;闸刀或开关上的电线不要拆下,应用钳子将它们剪断,使线头留在开关上。

  对固态物证应采集双份,以备复检。

  对现场烟熏痕迹物证的采集,应先拍照固定,必要时以现场制图和现场勘查笔录辅助说明。必须通过分析烟尘成分来确定原来的可燃物种类时,要采集烟尘作为检材。

  2检材的提取

  从事故现场采集的试样类物证样品多为混合物,大都含有杂质,并且待鉴定物质的含量往往较低。因此,必须对检材进行提取,才能进行分析鉴定。检材的提取就是将被鉴定的物质从物证样品中提取出来,并将杂质分离出去,并对待鉴定物质进行富集。最常用的提取方法是有机溶剂萃取法。

  3检验分析

  事故物证的分析鉴定包括化学分析、物理分析、近代仪器分析的各种方法。可采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常见各种事故物证检验分析的方法见下表,分析鉴定的结果是综合评断的客观依据。

事故物证检验分析方法一览表

气态物证的分析

液态物证的分析

固态物证的分析

分析方法

分析仪器

分析方法

分析仪器

分析方法

分析仪器

色谱分析法

色谱分析仪

沉淀分离法

 

沉降法

 

光谱分析

红外线光谱仪

光谱分析

红外线光谱仪

光谱分析

红外线光谱仪

吸收光谱化学分析

红外线气体分析仪

吸收光谱化学分析

 

吸收光谱化学分析

 

理化分析

气体成分自动分析仪(红外线气体分析仪、热导式气体分析仪、磁氧分析仪、气相色谱分析仪)

理化分析

液体成分自动分析仪(pH计、极谱仪、电导仪、电磁浓度计)

理化分析

成分分析仪(重力式、离心力式、电学式、磁力式、热力式、电化学式)

气相色谱分析

气相色谱分析仪

气相色谱分析

气相色谱分析仪

气相色谱分析

气相色谱分析仪

理化分析

光电子能谱仪

理化分析

光电子能谱仪

理化分析

光电子能谱仪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计

 

 

极谱分析

极谱仪

 

 

荧光分析

荧光x射线光谱仪

荧光分析

荧光x射线光谱仪

荧光分析

荧光x射线光谱仪

高压液相色谱分析

高压液相色谱分析仪

高压液相色谱分析

高压液相色谱分析仪

高压液相色谱分析

高压液相色谱分析仪

化学分析

 

化学分析

 

化学分析

 

  具体在分析实际应用中常见各类物质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分析:

  硼及其化合物的分析采用苯羟乙酸分光光度法,氮氧化物的分析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氰化物的分析采用异菸酸钠-巴比妥酸钠分光光度法,叠氮酸和叠氮化物的分析用三氯化铁分光光度法,磷及磷化合物大多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或气相色谱分析,砷及化合物大多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或二乙氨基二硫代申酸银分光光度法,氟化物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分析,氟化氢大多采用离子色谱法分析,氮气采用甲基橙分光光度法,氯化氢和盐酸用离子色谱法分析,烷烃类化合物采用热解吸-气相色谱法分析,烯烃类化合物采用溶剂解吸或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分析,混合烃类(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等)采用直接进样式解吸-气相色谱法分析,脂环烃类化合物,芳香烃类化合物,多环芳香烃化合物,卤代烷烃类化合物,卤代不饱和烃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脂肪族酮类化合物,羧酸化合物,饱和与不饱和类脂肪族酯类化合物,氰类化合物,脂肪族胺类化合物,肼类化合物,芳香族胺类化合物,杂环化合物,有机磷农药,大多采用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分析,酰胺类化合物,异氰酸酯类化合物采用溶液采集-气相色谱法分析,有机氯农药采用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分析.

  铅,铬,钠,镍,铜,锰等金属化合物大都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分析.

  以上是常用物质的常用方法,其他物质的分析方法在这不多作介绍.

  4危险化学品生产过程综合分析

  有了分析鉴定的结果,可以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过程进行分析[4]:

  4.1对危险化学品物料分析[5]

  物料是危险化学品生产的基础。危险化学品物料顾名思义有易燃易爆易中毒易腐蚀等危险特点,这是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基本条件。因此,必须从分析物料入手,物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物料分析纯度。物料纯度不仅会影响产品的质量,与发生燃烧爆炸也有相当关系。某些物料不纯会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假如氯碱工业中氯气中含氢过高或氢气中含氯过高都会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其次分析物料的配方。危险化学品生产必须严格按配方进行,配方错误对很多危险化学品生产来说也会造成事故。在烟花爆竹生产中若氧化剂过多,造成剧烈氧化就会导致火灾爆炸事故。

  再分析投料的量和速度。生产中物料的量和投入速度是必需严格控制。对有些危险化学品生产来说,过量的物料投入,投入速度过快会引起剧烈反应,引起冲料造成火灾爆炸事故。

  最后分析投料顺序。一般说,危险化学品生产按照工艺规定的投料顺序进行投料的,如果投料未按顺序进行也会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4.2对生产、储存、运输设备的分析[6]

  生产、储存、运输设备中物料的跑冒滴漏是造成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事故调查中要对发生事故的有关设备的进行仔细检查,查验其有无缺陷,查证否有跑冒滴漏现象。

  4.3分析生产中的反应条件[7]

  危险化学品生产离不开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则是在一定温度、压力或触媒等条件下进行的。在热化学反应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会因冷却不及时导致物料跑出引起燃烧爆炸,有时温度下降,会使物料凝结,堵塞管道甚至造成设备、管道破裂,跑出可燃物料着火。生产中,如果压力操作过高,不仅会造成跑冒物料,还会引起密闭容器设备的爆炸。如果在正压系统内形成负压,把空气吸入与可燃物料混合,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负压生产系统内,如果出现正压的情况,也易带来火灾危险。因此,温度、压力反应条件异常等也是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重要因素。

  4.4电气设备的分析

  电气设备异常是引起危险化学品生产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电火花、电弧和电气设备部件的高温,是引起危险化学品生产燃烧爆炸的主要着火源之一。因此,对电气设备的分析是找出事故原因的重要途径之一。

  4.5分析静电的因素

  静电放电也是引起危险化学品生产燃烧爆炸的主要点火源之一。因此,了解静电放电是否是燃烧爆炸点火的条件,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燃烧爆炸事故调查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4.6分析人员操作情况[8]

  事故的发生都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的,因此,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中发生的事故原因分析时,要查看有关生产的工艺、安全规程以及操作规程等技术资料,查清事故发生是否与人员的操作有关。如有误操作和违章引起事故,要及时提取有关证据。

  4.7运输和存储的分析

  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和存储过程中,若没有对车辆和仓库进行必要的通风和清扫、缺少有效的防护装置、使用了易产生火花的工具、对易燃易爆品等未选用木底蓬车装运、互相接触发生化学反应的危险物品同车运输或存储等,都可能成为火灾爆炸事故的相应条件。存储过程不符合防火防爆要求,露天堆放爆炸物品、一级易燃物品、遇湿燃烧物品,违章用电等都会引起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

  5结论

  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鉴证工作是重要而必须的,笔者对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鉴证工作在技术层面作了一点研讨和探索,但对该类事故人证采集未纳入讨论的范围。

  当发生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后应按照一定的程序来非常慎重地进行事故鉴证工作。通过对物证的采集、检材提取、检验及其综合分析,能够对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和存储过程中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得到比较客观真实的鉴证结论,为事故处理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进而消除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事故隐患,避免发生类似事故。

  参考文献:

  [1]魏国,李玉红,杨志峰.构建新型危险化学品管理体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10):26~29

  [2]胡建国等.火灾物证分析[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3]严建民.浅析化工类火灾发生原因的调查工作[OL].www.fireren.com,2005-10-18

  [4]海涛,何宇强,张星臣.我国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及防护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8):24~28

  [5]李发荣.铅酸蓄电池室燃爆事故分析及其安全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4(8):79~81

  [6]刘小春,孙顺利.聚丙烯车间12米3釜聚合岗危险分析及安全措施[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3):99~103

  [7]周家红,许开立,修世军.危险品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7(1):150~153

  [8]王艳华,佟淑娇.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系统危险性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2):8~12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