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 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有80%以上涉及建材行业。可以说,建材行业是经济投资计划中受益最大、最直接的行业。建材行业在快速发展、迅速扩张的同时,由于行业管理弱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造成安全事故多发。另一方面,本次4万亿投资计划中的项目多为各地的“明星”项目,社会关注程度高,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给当地政府造成十分不利影响。这些都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建材行业安全监管,严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积极做好建材行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建材行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面广、管理幅度大,生产工艺复杂、管理难度大,高温、高压、有毒有害及易燃易爆等危险因素多、管理风险大等特点,易发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各地安监部门应对辖区内的建材行业开展一次彻底的摸底排查,了解辖区内建材企业新建、关闭情况,准确掌握辖区内建材企业数量,建立完整、详细地企业档案,对各企业的工艺流程、重大危险源、重要生产部位或生产环节等基本安全生产情况做到“了如指掌”。以此为依据,要将4万亿投资项目中所涉及到的建材企业作为日常执法监察的重点,督促企业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对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要严格落实整改责任人、措施、时限、资金、预案,确保整改落实到位。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要坚决停产整顿;绝不能因为是4万亿投资项目中涉及到的建材企业,就放松安全监管。
二、严格建材行业安全生产“三同时”审查
笔者注意到,在建材行业大量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企业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得大量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未按有关规定进行安全预评价、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就投入使用,导致建材企业“带病运行”,留下了大量的安全隐患。针对这种情况,各地安监部门要加强建材行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三同时”审查,凡未通过“三同时”审查的建材项目,一律不准开工生产,确保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防止“先天不足”。对本地“保增长”的一些重点项目,安监部门更要积极介入,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建设项目有关情况,督促企业按照“三同时”要求进行设计、建设,抓好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两个重要环节,并将相关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预评价、设计审查、竣工验收情况反馈给有关部门,从源头上提高安全标准,把好市场准入关。
三、大力推进建材行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规范企业日常生产、夯实企业安全基础、提高企业本质安全程度的根本途径。经过努力,笔者所在市约60%的规模以上企业通过了安全标准化验收,“三违”现象大大减少,安全事故大幅度下降,取得了显著效果。令人遗憾的是,除水泥生产行业外,平板玻璃、新型建材、陶瓷等建材行业还没有制定安全标准化的实施办法和评级标准,这就导致了建材行业的安全标准化迟迟没有全面开展,日常安全管理薄弱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建材行业安全标准化实施方案和考评细则,在建材行业中强制推行安全标准化,将其与生产许可挂钩,例如:水泥生产企业要想取得经贸部门的生产许可证,必须先通过三级以上安全标准化验收,否则不予办理生产许可证,将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情况作为生产许可的前置条件,以此来推动建材行业安全标准化工作地深入开展,督促企业实现本质安全。
四、突出抓好建材行业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
与其他行业相比,建材行业的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低,特别是在大规模基础建设时期,建材行业生产旺盛,临时雇佣人员增多,这些从业人员往往没有接受安全教育培训就匆匆上岗作业了,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和岗位操作技能,常常成为安全事故的制造者,也通常是安全事故的受害者。各地安监部门要督促企业做好从业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加强岗位操作规程的学习,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提高安全素质,尤其是煤气发生炉、窑炉等重点岗位的从业人员,必须参加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杜绝违章作业和冒险蛮干。建材行业从业人员接触粉尘、噪音、有毒物质较多,比较容易受到职业病的侵袭。安监部门要督促企业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制定职业病防治的制度,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定期组织职工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五、认真抓好建材行业应急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是事故发生后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关键。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在很多地方还是空白,最直接的表现是事故发生后,不知道如何开展救援,甚至由于救援处置不当导致二次事故发生,造成事故伤亡扩大,这种现象在建材行业尤为突出。为此,各地安监部门要加快建材行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充分整合现有的应急救援资源,建设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救援队伍,适时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增强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各建材企业也要建立应急救援机构和队伍,保证资金投入,配齐配足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制定分工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预案,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教育,经常性的组织演练活动,增强企业在事故初始状态的控制能力,努力减少事故损失。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下一篇:地下建筑火灾扑救的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