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海运作为我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渠道,如何确保其安全已经引起了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石油海上运输安全体系建设现状
石油海上运输安全体系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通常而言,它至少应包括航线安全、运输船舶安全、承运份额安全、防污染安全、接卸地点及储存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我国石油海上运输安全体系建设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通道的替代可能性小,海上运输航线仍主要依赖马六甲海峡
我国进口石油主要来源于中东和非洲,运输船舶都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引发了多种替代方案的研究,包括水路替代方案和陆路替代方案,如安纳线支线、泰国运河、中缅石油管道、中哈石油管道等。
目前,除中哈石油管道已经正式启动外,安纳线修支线尚在讨论之中,其余方案在短期内不会实施。因此,将来我国石油进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海上运输为主,运输通道的替代可能性较小。虽然中国石油进口趋向多元化,但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仍是我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地,海上运输航线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这种过度依赖马六甲海峡的情况,有人称之为中国的“马六甲困境”,其实,“马六甲困境”不只是中国的问题,日本、韩国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如果战争爆发,中国石油不仅仅在马六甲海峡存在安全问题,海上通道任何一点被封锁,都有可能导致石油供应中断。
2、承运本国进口石油份额偏低
目前,中国船东承运本国进口石油的份额仅有1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船队规模不足,尤其是VLCC运力不足造成的,也是国内各油轮船东VLCC船队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力的缘故。
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1.2亿吨,91%通过油轮运输,其中只有1100万吨是由国轮承运,仅占海运量的9%,其余部分均由外国航运公司承运。特别是在中东东行和西非东行航线上,中国航运企业承运的份额更少,而这两条航线恰恰是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航线。
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短短十多年,原油进口突飞猛进。2004和2005年,原油净进口量连续两年达到1.2亿吨;到2020年,这一数字有可能飙升至3亿吨。如此庞大的进口量,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政治上的联合制裁以及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政府无随时支配和控制的油轮船队,我国将面临断油、缺油的危险。
3、船公司安全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大型油轮船队经营正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船公司目前主要致力于加快船队规模的发展,而在安全管理方面,与国际知名公司相比,则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国际社会对油轮防污染要求越来越严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石油公司可以自由选择承运人,溢油事故中石油公司不可推卸的责任使其在选择承运人时更是十分谨慎,我国国内船东承运本国进口石油份额偏低与船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及信誉不无关系。因此,国内船公司在发展自身运力的同时,应同步加强油轮安全管理工作,这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争取提高进口石油承运份额的重要手段。
4、港口接卸能力不足,不能保障进口石油的需要
目前,全国沿海共有原油卸船泊位25个,总接卸能力为每年1.2亿吨。其中20万吨级及以上港口码头6个,分布在青岛港、宁波港、舟山港、茂名港、湛江港和大连港。在2005年湛江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建成投产之前,中国重要的石油消费和加工基地华南地区,只有水东一个单点系泊装置,原油接卸主要采用水上过泊的方式。大型油轮泊位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华南地区石化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即使在港口较多的环渤海湾地区,由于航道深度不够,缺乏20米以上的深水航道,大吨位油轮不能抵岸靠泊,卸货时也要采用水上过泊方式。
从我国油轮码头现有情况看,进口原油运输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缺乏2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深水泊位。全国沿海20万吨级以上大型专业化原油码头接卸能力也只有6000-7000万吨左右,远远低于大型油轮的进口运输量。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外贸进口原油将主要依赖大型远洋运输船舶,综合考虑未来我国原油进口量增长的趋势,加快大型原油接卸码头和泊位的建设已迫在眉睫。另外,环渤海地区港口腹地石化炼厂较多,但这一区域的原油港口布局仍不尽合理,原油码头建设相对落后。
5、对单壳油轮航行我国海域未做出明确的限制性规定
MARPOL73/78公约附则自执行以来,许多国家相继采取措施,对进港油轮进行严格限制。1990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1990年油污法》,对单壳油轮在美国水域的营运做出了严格的规定。2003年,欧盟15个成员国一致同意,禁止使用单壳油轮运送重油,禁止使用船龄在23年以上的单壳船,并在2010年之前完全禁止使用单壳油轮。
这些限制性政策致使大批老旧油轮涌向不发达国家和制度执行不严格的国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限制单壳船进港,这无疑增加了我国沿海海上溢油事故的隐患,使我国沿海海域面临更大的油污风险。
6、沿海石油储存能力不足
第二次石油危机后,世界很多国家都建立了石油战略储备。按照国际能源机构(IEA)制定的标准,当石油供应中断量达到需求量7%的时候,就是能源安全的警戒线。目前,20多个IEA成员国总储备量超过40亿桶原油,相当于114天的进口量。日本拥有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韩国的政府石油储备和民间储备超过100天;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可以持续155天左右。
目前,我国尚没有战略储备性库存,生产性周转库存也极为有限,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天数仅为20余天。当然,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中,一期工程已经开始运作,但大连、黄岛、镇海、舟山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建成使用后,其储量只相当于中国30天的石油进口量,根本无法满足应对国际重大突发事件的需要。
二、政策建议
由此可见,我国的进口石油海上运输安全体系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
如前所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石油进口仍将以海上运输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应通过海上护卫、加强国际合作等途径确保我国油轮海上运输安全,逐步加强海军实力,强化对我国油轮运输安全的防护工作,重点加强对海上运输沿线国家的合作,特别是东南亚地区。
与此同时,要逐步强化进口石油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渠道多元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策略,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石化工业生产布局的需要,所以,必须建立多通道、多方向和多种运输方式的进口石油运输体系。要充分协调好我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主要石油运输通道的建设,结合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建立股份制企业,与邻国或过境国结成利益共同体等措施,加强通道的安全性,确保我国石油运输的安全通畅。
2、推动我国油轮船队的发展
从长远发展来看,政府应鼓励、推动我国石油进口商与我国大型航运企业合作发展石油运输船队,我国自己控制的大型油轮船队至少能满足我国进口原油50%的运输需求。这样,我国进口石油海上运输安全才有基本保障,从而保证能源安全战略的实现,进而使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安全、健康运行。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政府主管部门应创造条件,积极促成石油公司与油轮船东大量签定长期租船合同,这样既可以使石油公司稳定地控制运力,也可以使船东在获得长期稳定的货源保障后,有计划、有目的地订造新船。此外,在当前的形势下,为加快大型油轮船队的建设,政府应根据主力油运公司的油轮船队发展计划,安排专项贴息贷款,并适当提高贴息率,降低资金成本,扶持大型油轮船队的发展。
3、加强油轮运输的安全管理
作为特种货物的运输工具,油轮的安全性更为重要,油运公司应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防范能力。针对我国油轮船东目前普遍存在的安全管理基础薄弱这一问题,应从提高人的素质这一根本环节入手,加强教育和培训,培养和锻炼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化油轮船员和油轮管理人员。
政府主管部门应从租赁、购置、港口国监控等环节全面加强对油轮的管理,提高营运油轮的船舶性能。在大量进口石油租用外轮承运的情况下,尤其要加强对租船活动的管理。目前我国对光船租赁,在申请、检验、营运等环节已有比较完善的规定,但对期租、航次租赁尚缺乏有效的监管,应尽快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
此外,在环保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针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加强对老旧油轮,尤其是单壳油轮的营运限制而出现的低标准船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趋势,应及早研究对进入我国海域的老旧油轮、单壳油轮做出限制性规定,减少油污风险,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
4、加强大型油轮码头的建设
我国目前石油港口接卸能力不足,尤其大型原油码头接卸能力不能满足进口石油的需要,布局也尚未形成合理局面。根据海运强国发展战略,到2010年,我国原油接卸码头能力与吞吐量之比应不低于1.15,原油码头接卸能力可适应外贸进口量80%采用20万吨级以上船舶运输的需要,与日本等国水平相当。这就要求大型油轮码头建设适度超前,到2010年需增加建设7-9个20万吨级以上原油码头,20万吨级以上码头接卸能力提高到1.32-1.55亿吨的水平,并做到沿海主要港口原油码头的合理布局。2010-2020年期间,在我国沿海再建设8个25万吨级以上大型原油接卸深水泊位,接卸能力在8000万吨左右,主要分布在环渤海湾、华东和华南地区。到2020年,沿海原油进口接卸能力将达到2.6亿吨左右。
5、合理规划战略石油储备
一期储备基地主要布局在华东及环渤海地区。我国油气供需结构表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华东和华南地区,石油消耗量大,对进口石油依赖性强,是最容易受到国外石油供应变动影响的地区。另外,这些地区运输发达,通过发达的海运方式可以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高速公路及铁路网可以与内地密切相通,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以迅速将储备油投向市场。目前,华南地区石油战略储备基地还未列入计划之中,国家应加快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规划的步伐,尽快确立第二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规划。
据悉,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天数预期为90天,达到这一规模,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将得到很大的保障。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建设大规模的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工程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应统筹规划,借鉴美、日等国的石油储备经验,有计划地建立我国的石油储备制度,分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特点的石油储备体系。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