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安全质量专业工作者,总结多年的心得体会,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专业工作者注意。
1 摆正位置
不要以为安全、质量产生于监督之中,而错误地夸大安全质量专职部门的作用,认为安全质量活动就是安全、质量部门的工作。安全、质量产生于所有生产活动的过程,是“干”的过程的结果,是每一个工作者的责任和目标。专业工作者的职能只是应用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手段,帮助组织的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以及每一名员工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实现安全、质量的目标。为此,安全质量专业工作者在产品的实现过程中,只能是配角而不是主角;“太平”的时候(没有事故的时候)是如此,“不太平”的时候亦是如此。当问题出现后,虽然专业工作者往往更易于遭到指责,或更容易成为“替罪羊”,但这只是一种不公正的待遇而已,而实际上这样做并不能解决“主角”的问题。
2 监督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不要以为监督是专业工作者的工作目标和专职工作的核心内容,真正的目标是保证生产活动的安全和质量,监督只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一方面期望及时发现偏差和问题,及时促进纠正行动的落实;另一方面,通过监督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同时,监督活动提供了一种培训、教育的机会,尤其是在实施现场监督时,监督人员可以即时即刻教育违规人员,可以即时即刻摄录不安全和不符合的现象作为教育和培训材料。
为此,对于生产活动的管理者来说,他们不应指望安全监督可以解决一切安全问题,而应努力建设和维持本质安全的机制(intrinsic mechanism,一种能够自行纠错的机制);对于专业工作者而言,他们不能简单地将监督当作一种孤立的活动,不能满足于“在现场的小时数”或监督报告的数量,更不能将监督作为一种“威慑”或实行处罚的权力,而应该尽力帮助主角完善其生产活动过程的安全质量管理。无论是生产活动的管理者,还是安全质量的专业工作者,都应该提高观察和识别偏差的能力,提高洞见偏差背后潜在原因的能力,提高交流沟通和即时培训的能力,正是这些能力构成了监督有效性的基础。
3 以事实为依据
安全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以成见或想当然为依据,更不能以推卸责任的借口为依据。所谓以事实为依据,就是不能闭门造车,强词夺理,牵强附会;以事实为依据,就是应该深入实际,搜集客观证据,并加以剖析。
实践中,最容易脱离实际的情况往往并不是有意地规避事实,而是过分地依赖于经验。经验是一把“双刃剑”:当问题出现时,我们不仅是将问题与文本的要求进行对比,而且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与我们的经验进行比较。在此过程中,如果我们考虑了现实与过去的不同,判断就更可能为合适的判断;反之,则更可能犯错误。于是,对于“有经验的承包商今天要承担与过去同样的任务时,就一定更能够成功”这样一个似真的命题,其答案也不应是简单的肯定。如果将今日“翻版”的工作当作旧日的重复,就很可能“翻船”。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也可能是失败之源。质量活动的特征之一,就是同样的产品不可能完全一样;安全活动的特征之一,就是安全总是相对的,不能说会游水的就一定不会淹死。
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才能正确处理问题。
4 不能急于求成
安全和质量水平的提高非朝暮之功,需要长期水滴石穿般的努力和积累,需要做大量基础性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那种将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只当作没有技术含量的,仅仅是管理“安全帽”和“工作程序”或“记录签字”的认识是十分肤浅而有害的。安全质量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仅来源于某个客体系统的技术复杂性,而且来自于系统内主体的社会复杂性,而后者又是根本性的。
安全和质量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人的行为失误以及意识和价值取向问题。要改变决策流程是困难的,要改变个体的行为习惯更是困难的,要提高意识和端正价值取向更是难上加难的。
当前在社会上,“以人为本”往往只是作为某种表面“符号”在使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才是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老板”或资源支配者更容易在直接能获得经济和政治短期效应的有关方面增加投入,而在安全质量方面,则常常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为由而降低投入。当安全质量法律、法规对失效的后果施予足够高的制裁时,“老板”或资源支配者才不得不顾及或计算制裁对其经济和政治利益所带来的损失。但经验几乎使他们所有人都意识到,事故只是一种随机事件,因此在利益面前愿意“碰运气”的就大有人在,而保护其利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在事故发生后,想方设法隐瞒、伪造,或寻找各种借口推卸责任,处罚下级。事实上,“以人为本”是一个古老的政治哲学问题,是一个世界观问题;很难相信,这个命题在商品社会的今天,一夜之间就能被习惯于“利益驱动”的人们从心眼里接受。
因此,面对安全质量活动的这种社会复杂性,安全和质量专业工作者应有清醒的认识;作为生产活动中的“配角”,他们所能做的事情或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或者说仅仅靠他们的努力,是根本不可能改变现状的。为此,当出现安全、质量水平停滞不前,或在某一个水平徘徊不定,甚至倒退时,更应该为此感到焦虑的是社会和组织的领导者,更应该认识和解决的是上层管理者的问题;从技术角度来说,更应该审视安全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而基础性工作正是专业工作者的用武之地。
5 不能空、大、全
所谓“空、大、全”,是指在安全质量管理工作中满足于缺乏操作性和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或缺乏科学依据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放之四海皆准的改进措施。作为国家、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的高级领导者,如果将事件、事故的原因归结为“安全意识不高”、“安全文化水平不高”、“技能不高”、“管理不严”等大范畴,或提出“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加强培训”、“强化监督”、“加大工作力度”、“实施安全生产大检查”等笼统的改进要求,对此并无可厚非;但是对于生产经营单位的各级管理人员,对于安全质量的专业工作者,如果也满足于以上口号或将其奉之为教条,则安全质量管理必将陷入“空、大、全”的泥沼。与其他专业工作一样,安全质量工作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跋涉和攀登。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上一篇:电业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
下一篇:对新形势下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