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说明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

2005-06-07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生产已成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瓶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强调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努力缓解资源制约矛盾;明确提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避免经济发展出现大起大落,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经过资本积累之后,进入了产业提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高速发展阶段。各行各业要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增加,这些都是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在逐步凸显。特别是日益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频繁发生的重特大事故,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对此,我们又要保持清醒头脑,积极做好应对安全生产方面问题和风险的准备。
    经济分析显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将明显具有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特征。资源、电力、冶金、机械、汽车、建筑等行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说明我国经济已步入新一轮工业化时代。然而,以上行业也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行业。去冬今春“煤电油运”持续紧张,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其中煤炭行业显得尤为突出,为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平稳运行亮起了红灯。
    能源是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在我国也是工业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制约瓶颈。而安全生产又是能源、资源工业中的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抢险排险困难重重,一般具有毁灭性和不可逆性,往往造成人员群死群伤和经济损失无法挽回,导致生产经营企业瘫痪,短时期内很难恢复生产。数据分析统计显示,近几年,我国每年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高达2500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2.5%左右,不亚于印度洋深海地震引发海啸灾难造成的损失。另外,因安全生产问题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难以用数字来统计。由此可以看到,安全生产搞不好势必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实具有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的属性。
    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吸取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经济结构调整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坚决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质量上保持清醒头脑,二者相比,应严格把握经济发展质量优先的原则,因为我们主观想快发展是一回事,客观允不允许我们这样快发展又是一回事。我们必须把安全生产纳入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在制定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时,应该充分体现安全生产这一影响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薄弱环节;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充分考虑安全生产这一瓶颈制约的影响。这样,才能把中央提出的避免经济发展出现大起大落,延长经济发展周期上升阶段的要求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两个深层次原因

    安全生产是伴随经济工业化而出现的一个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一个特殊领域,且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安全生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从深层次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已积累了很大的经济总量,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2003年,我国GDP增长9.1%,第二产业贡献6.5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八成。而且随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安全生产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由于安全生产客观上与经济规模存在一定内在联系,因此,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概率较高。
    其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渐进过程,其间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调整,安全监管体制也几经变革。同时,由于我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也有一个逐步认识提高的过程,使得在较长时间内,安全生产意识相对淡漠,监管体制、法制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存在重视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规模,轻视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发展效益的片面倾向。造成相当一部分生产经营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下,安全管理基础薄弱,致使大量安全隐患以不同形式长期积累。
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反映,是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必须在发展中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我们在持续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着力体现其先进性和有序性。先进性,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序性,就是要坚持不断完善法制经济建设,坚持在市场调节基础上充分体现宏观调控的作用。我们应该始终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进性和有序性,体现在包括安全生产在内的经济社会各个方面。
    安全生产是一项极其广泛复杂的工作。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有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的深刻背景,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多年来积累沉淀的大量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全部解决,因此,可能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危态势,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自觉把安全生产置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思考和落实。坚持始终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加大研究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力度,树立安全生产工作长期艰苦攻坚的思想。社会在发展进步,随着我国经济基础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的逐渐富足,伴随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逐步实现,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客观上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应该在思想上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从长期以来排查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率的局限中跳出来,把安全生产工作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层面,科学应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调动社会各种资源,统筹规划,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两个重要环节

    安全生产关乎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府、企业、个人、新闻媒体等环环相扣,缺哪一个环节都不行,全社会都有关注安全生产、参与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其中,监管部门和生产经营企业作为安全生产承上启下的两个重要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本着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强化监管职能,加大监管力度,在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生产经营企业排查安全隐患和整治力度的同时,科学设置准入门槛,依法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努力提高整个社会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发挥监管部门公共管理的职能,综合调动全社会安全生产方面的人力资源、经济资源、技术资源,构建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及时为政府提供各行业的安全生产信息,为政府经济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努力为社会提供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的信息服务,为提供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的咨询服务,为提供安全生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资金资源的支持服务,引导企业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使安全生产处于有效的动态监管之下。在监管和服务中体现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
    生产经营企业是安全生产最基本的单元,是安全生产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由于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存在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安全保障能力低,使诸多安全隐患以不同形式长期存在于生产作业环境之中,时刻威胁着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财产安全,必须引起高度警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证明,必须增大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劳动者的安全权力,提升企业安全保障能力,激活员工的爱企意识和工作热情,提升企业诚信水平和树立良好形象;必须更新观念,从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确保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和劳动者生命安全的大局出发,从过去被动救灾抢险的模式中走出来,把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提升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当前,我国生产经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差距甚大,这和目前我国巨大的经济总量极不相称。从对安全事故的调查案例研究分析表明,相当一部分生产安全事故都有明显的前期征兆,在理论上都是可以防止避免的。疏于安全管理、违章违规作业、没有按程序及时果断采取措施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受利益驱动,忽视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违反客观规律,主观臆断。其典型的表现有,安全保障程度低的矿山超能力开采,关键设备超负荷运转,劳动者超强度作业等,这些都是落后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的表现,归根到底是管理不善、不到位造成的,大都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责任事故。由此可见,管理不善、不到位也是很大的隐患,要实现降低事故率、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的目标,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可挖掘的潜力很大。要在全面营造企业安全生产氛围,提高全员安全生产素养,特别是提升经营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规范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在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常抓不懈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严格实施过程管理。在企业生产流程的各环节、各岗位建立健全相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特别要注重加大用规章制度管事、管人的研究和建设,尽快建设完善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有效的安全生产预警机制、规范的安全生产决策程序。严格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对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影响,形成规章制度有效实施,各种程序机制通畅运转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从管理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