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说明

以史为鉴 把握今天--对类似原因不断诱发事故的议论

2005-10-08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如果你不把别人的失败作为前车之鉴,那么,你必将重蹈覆辙,成为别人的前车之鉴。
  珍视历史是为了现在,用历史的教训警示今人做好眼前的工作;珍视历史是为了未来,用历史的经验去创造未来!
  我们虽然不能改写历史,但只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就可以把握现在,改写未来。


  去年10月以来,大平、陈家山、孙家湾、朔州矿难的哭泣声还未消失,今年,新疆阜康、陕西铜川又传来瓦斯爆炸声,尤其是广东兴宁的“8·7”特大透水事故,举国震惊……难怪有的媒体发出:“遏止矿难待何时”的感叹!
翻开沉甸甸的事故档案不难发现,这些事故都是由于相同的致因引发的,几乎全是历史的重演:无论是汽车相撞、建筑坍塌,还是危品肆虐、火灾爆炸……
  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相同的原因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为什么类似的悲剧一场又一场院上演?

漠视历史,悲剧重演

  事实上,类似于大兴煤矿的透水事故,在历史上多次发生:1960年8月20日,广州嘉禾二号井发生的造成33人死亡,17人受伤的透水事故,其致因就是明知该井有老窿水,但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不打探水井,最终因违章放炮,打透了老窿水,引发特大透水;1987年12月18日,河南登封缸窑煤矿发生的导致25人死亡的透水事故,其致因也是在煤矿上方有大量的老窑水,在没有安排探放水和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强令工人冒险作业,结果引发透水事故;1990年11月15日,湖南嘉禾牛形岭煤矿发生的造成13人死亡的透水事故,其致因仍然是明知煤矿上方有老窑,有透水危险,仍冒险开采。直至去年10月17日,河南汝州蟒川乡枣园煤矿发生的导致8人死亡的透水事故,其致因还是没有按规定进行探放水,结果“老空水”溃决,进入工作面……
更令人悲哀的是不断重复发生的中毒事故:今年2月22日,湖北大冶华鑫实业有限公司炼铁厂发生一起煤气中毒事故,造成4人死亡。事故原因是看料工在进料仓查看储料情况时,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因吸入加热管中排出的废气而中毒并掉进仓内。同班的3人争相施救,都因吸入废气而死亡。
同类的事故早在1958年4月28日就发生过:江西省南昌市化工原料厂二车间碳化塔发生窒息事故:一名工人在没有办理许可证,未经置换、分析便盲目进入塔内进行清理作业时,窒息昏倒;另外两人在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先后进入塔内救人,最终也因窒息而昏倒死亡。这起事故的教训并没有引起后来人们的重视:1959年6月21日,天津造纸总厂因相似的原因导致7人在纸浆洞内死伤;1973年5月5日,山西省原平县化工一厂又是同样的原因导致3人在石灰窑内中毒死亡;1974年8月10日,北京农药二厂又一次因同样的原因,导致5人在除油池内中毒死亡。至此,“前车之覆”,仍没有成为“后车之鉴”:2000年4月11日,河北保定某皮革企业污水净化厂因同样的原因导致3人死亡,3人受伤;2004年的8月3日,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城郊乡金家林村的科胜造纸厂再次发生中毒事故,造成6人死亡。事故原因是工人在下贮浆池内打扫卫生时,以及在随后下井救人的过程中都没穿载任何防护用品,最终全都因硫化氢中毒而死亡……
在同一个单位也有类似的情况:在一次事故分会上,当问及几年前该单位由于同样的原因引发相同的事故为什么没有引以为戒时,当事者竟然茫然无知。对此,企业的管理者也不认为这是一种缺失,而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交了“学费”而没有得到教育,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哀!
上述问题的根源不言自明:漠视历史的教训,引发悲剧的重演。
细心地查阅历史上发生的一起起震憾我们心灵的惨剧,它不仅是刺破我们做不完的“安乐梦”的蒺藜,而且是向我们后来人报警的钟声!这些悲剧向我们展示出的经验和教训是不应该忘记的,因为它是前人用生命给我们换来特殊财富。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特殊的财富“举一反三,引以为戒”,来防止悲剧的重演。
历史、现在和未来是分不开的。有道是,“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维尔说:“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当我们在经济利益的重压之下,仍能关心历史上不计其数而应计其冤的亡魂时,我们就向人性、向科学、向深刻]迈出了一大步。
常言道:“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长短;以史为镜,可明是非、善恶与兴衰。”明人曰:“治天下以史为鉴。”“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以史为鉴,免蹈覆辙
同类型的事故在历史上反复重演,这使某些“权威”产生出悲观失望的情绪,陷入了“事故不可避免”的宿命论的泥潭之中。在他们看来,在当前处于资本积累的历史时期,事故高发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等待GDP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后,事故的高发才能控制下来,因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就是这样的。这种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片面的,而且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历史有许多惊人相似之处,这是被许多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发展的老路,一定要我们去重复。
温家宝总理说得好:“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痛定思痛,我们需要的不是悔恨,而是把握现在、改写未来的行动。为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重温历史,强化案例教育
一起事故所带来的后果,不仅取决于事故的本身,更取决于人们对事故的态度。智者,能从事故中吸取许多有益的教训,并能落实到改写未来的行动中;而愚者,则事过境迁,交了“学费”,却没有学到知识,致使同类事故一再发生,事故损失不断扩大。
我们现在重温历史上的事故案例,不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或故事,而是为了升华我们的境界,净化我们的灵魂,感悟人生。我们对过去事故的追悔,既是对错误的觉醒,又是改正错误的前提;追悔,是一种自我反醒,是洗刷心灵污垢的洁净剂,是改写未来的催化剂。如果历史是教训,就让我们永远记取;如果历史上是经验,就让我们发扬光大。
为此,我们应将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故进行认真地分析,将其经过、原因和应接受的教训编写成事故案例,并纳入“三级教育”必读教材之中,然后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这些案例,不断强化人们的安全意识。今年4月,四川省攀钢集团经过认真地分析,选出了110起典型的事故案例编印成《攀钢职工安全教育读本》,作为班组安全学习的辅导材料。这是一种有远见的做法。
在学习事故案例时,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要尽量多用身边的案例;二是要注意案例的针对性;三是案例必须印证主题;四是案例能够类推;四是案例需要概括;五是在学习案例时,一定要做到严肃认真,不能将事故当成故事听,一定要入心、入脑,温故知新、刻骨铭心,从中吸取远离事故灾害的经验和教训,并立即落实到实际操作中,绝不能再重蹈交了“学费”而没有受到教育的老路。
将经验和教训进行理性的思考,并抽象上升为安全规则
事故是令人痛惜的,不堪回首的,但我们不能停留在对往事的悲哀和痛苦中,应更多的富于理性的思考,尽最大的努力来认识事故规律,掌握事故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上升为安全规则,为远离事故灾难作贡献。
1979年12月18日,吉林市煤气公司发生的导致86人死伤的球罐爆炸事故,给后来的压力容器管理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借鉴。从此以后,对特种设备的管理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道路。2003年6月1日实施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对像球罐这样的压力容器从设计、制造到安装都进行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从而大大减少同类事故的发生,这就是从历史教训中转化出来的有益成果。
鲁迅先生说: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有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然吃了对症的就好起来,于是知道这是对于某种病痛的药。这样地积累下去,乃有‘草创’的记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而且,这书中的所记,又不独是中国人的,还有阿拉伯人的经验,有印度人的经验。
我们现在重温并认真分析历史上的事故案例,就要像培根所说的那样:“要像蜜蜂,从各种花蕊采取甜汁,通过自己的消化,酿成蜜糖”;就像《本草纲目》的诞生一样,将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科学的抽象,上升为安全规则,从而不断完善安全规则,防止重蹈历史覆辙。

落实规则,改写未来
常言道:我们不能改写过去,但可以把握现在,可以改写未来。其关键在于全面落实安全规则。在这方面,我们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国务院早在1957年7月13日,就在《关于加强企业中的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企业的防暑降温工作是关系职工群众身体健康和保证完成生产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随后,各部委、各省市都下达了有关规则或规定,对防暑降温的技术、保健、组织措施,特别是对清凉饮料的发放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则都是前人们用健康和鲜血换来的经验和教训凝结而成的。可是,现在落实得怎么样了?有的企业根本不执行这些规则,有的企业将应下发的清凉饮料折价成现金,作为职工工资的一部分发给了大家,这就完全失去了防暑降温的实际意义。在劳动防护用品方面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
上述例证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不断完善安全规则固然重要,但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安全规则更重要。因此,要以“杀鸡用牛刀”的决心和力量去落实各项安全规则,特别是安全操作规程。
我们已颁布的各种安全法律、法规,企业现行的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各种安全操作规程,尽管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但它是由历史上不计其数冤魂的鲜血写成的,是人们在与事故无数次的斗争中总结出来的。我们为了远离事故,就应在落实上下功夫;否则,再完善、再齐全的规章制度最终在一个“落实”上败下阵来,这才是我们所面临问题的要害所在。为什么同类型的事故不断地重演,其重的原因就在这里。
在现实当中,我们往往并不缺少宏韬伟略的战略家,而是缺少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我们往往不是缺少的安全规则,而是缺少对这些规则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

周善华:四川省江油市攀钢(集团)公司长城特殊钢公司社保部考干部科     邮编:62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