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说明

21世纪中国安全与减灾科技前景及问题

2006-02-15   来源:《现代职业安全》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让21世纪成为一个安全少灾的世界”是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的主题词。为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防灾减灾意识及国家总体减灾应急能力,作为重灾大国,中国还需付出一系列艰苦的努力。

有关专家指出,虽然中国政府已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及《中国减灾规划》的两部纲领性文件,但面对21世纪全球化及全国化防灾减灾的主题及新变化,在落实中还应该考虑增加新内容。如应当适时地在国家总体规划中纳入防灾减灾专项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包含在生态环境建设之中。否则,会淡化防灾目标,并模糊防灾与环境发展之界线;再如21世纪要特别突出综合减灾思想,并增加应急预案计划内容,使自然巨灾、重特大事故、环境灾害等问题都有相应对策,其中尤应突出城市化灾害的综合研究,完善安全减灾学科体系建设等全局性工作。

中国的安全与减灾工作,应站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关注并确立中国当今重点灾情,在关注全国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农业及粮食安全、生物生态环境等的同时,关注综合承灾体的“新灾害源”,如城市灾害。对于城市灾害,无论是大气水圈灾害、地震与地质灾害,只要它集中在城市就难界定其单一属性。城市灾害链发生,往往火灾、水灾、重特大事故、化学泄露、中毒事件等同时出现并相互作用。因此中国21世纪的国家战略应瞄准综合性灾害,尤其应加大城市灾害、人为事故等新灾种的研究。

2005年,由联合国主持召开的世界减灾会议在日本兵库县神户市举行。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为未来10年如何减少灾害给全球造成的损失描绘出行动蓝图,通过了《兵库宣言》和《兵库行动框架》。

世界减灾会议的目的是提升减少灾害风险的地位。对于在国家一级推动战略性、系统性规划,解决脆弱性问题,降低遭受自然危害的风险而言,这次会议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然而,目前国际社会对减少灾害的承诺虽持续增加,实际履行承诺的水平依然很低。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和经济损失继续攀升,新的风险正在出现。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内部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新危机。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危机更容易产生,尤其是局部危机更容易成为全球危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危机事件,包括“9·11”恐怖袭击、伊拉克战争、SARS爆发、禽流感流行、地震、网络黑客袭击及电脑病毒爆发等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重大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必然,其可能性和破坏力将越来越大,重大危机应对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在21世纪的竞争中争取主动,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认真研究重大危机的规律,积极探索应对战略,并在危机中寻找机遇,促进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科技的依赖性逐步提高,这使得人类社会的脆弱性增加。其中对环境破坏所积存的问题,如全球变暖、荒漠化、物种灭绝等已变得日益严重,预测表明,二十一世纪是这些问题爆发的集中期。然而,整个世界应对重大危机的经验并不成熟,准备不够充分。另外,人类在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大火等面前仍十分无力,而这些灾害的发生是必然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科技是应对重大危机的根本手段。无论在重大危机的预防、处理和善后工作中,科技都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例如,日本新潟地震发生后,日本特别救援队队员采用了高科技手段。他们的装备中有可探知瓦砾下幸存者情况的生命探查仪,有可以从瓦砾缝隙间进行窥伺的光纤镜,还有声音探查仪、夜视装置等。新潟地震发生4天后,一名两岁的小男孩奇迹般地在崩塌的碎石缝隙间被特别救援队救出。而这种先进的生命探查仪,是由德国一家特殊装备生产厂家研发的仪器,它通过电波来捕捉人的心跳和肺部起伏运动,查明幸存者的确切方位,并可指示掩埋在3米至5米厚的瓦砾、沙土或碎石下幸存者的心跳和肺部呼吸运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相应的非线性特点也越来越明显,因而重大危机的出现也会变得更加难以预测。最能证明小失误导致大麻烦的,是计算机千年虫问题。计算机最初一批设计者在表达年份时简单地使用了2位数字,结果造成困扰世界的千年虫,仅仅为了避免2001年被在计算机日期表达中混淆为1901年,全世界付出了6000亿美元的代价。

归根结蒂,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依然是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科技不但能为危机应对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同时在思想和方法上也能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坚持不懈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方法,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公众对危机的承受和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