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说明

系统安全管理与控制

2006-07-21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政府转变职能,首要的是企业落实生产经营权、投资决策权、产品定价权、进出口经营权、劳动人事权、干部聘任权,以及工资奖金的分配权等。以上的权利要落实到位,从企业的安全生产角度来分析,安全管理工作正面临着新的问题。 

关键词:安全管理 安全信息系统 安全计量 安全控制论 本质安全型系统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政府转变职能,首要的是企业落实生产经营权、投资决策权、产品定价权、进出口经营权、劳动人事权、干部聘任权,以及工资奖金的分配权等。以上的权利要落实到位,从企业的安全生产角度来分析,安全管理工作正面临着新的问题。

    一、促进安全管理现代化

    (一)建立符合安全控制工程原则的管理体系
    1.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
    应采用多层次的递阶控制结构,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层次之间及同层次各部门之间步调一致协同工作。在我国的多数企业中,虽然明文规定所有科室都有安全方面的任务,但弹性较大不好把握,一遇到实际问题,往往很难取得共识,或是事情不论巨细,都推往安全部门。这主要是由于各部门任务分工不明确,或是彼此之间协同运作关系不清所致。

    2.在管理过程中实行全过程安全控制
    对于任何系统都要将安全控制贯穿于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包括: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建设、试验、运行、更新改造等。特别是在系统规划、分析和设计等阶段,如果忽视了安全评价和危险控制问题,必然会埋下事故隐患,给系统运行阶段的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建立完善的安全信息系统
    信息是控制的基础,安全信息内容很多,所需信息量十分庞大,而且各级组织应掌握的内容也不一致。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安全信息是最复杂且最薄弱的环节。随着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深人开展,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正被广泛推广应用。在企业MIS建设中应注意建设配套的安全信息子系统。
    首先,应建立安全信息网络。安全检查是安全信息的主要来源,必须明确规定各级组织和各种类型的检查周期和检查内容,设计出相应的安全检查表。
    其次,应建立危险源结构信息库和危险源的动态信息库,为实施系统控制决策提供依据。对于危险源有关信息,要特别注意本单位或相关单位曾发生过的事故所提供的信息。

    另外,必须十分重视人为失误和管理失误方面的信息积累。实践证明,绝大多数事故都与人为失误或管理失误有关。

    二、安全计量

    (-)安全计量的概念
    安全计量是指用定量的方法评价危险发生的概率和危险严重度。安全计量是安全学科中非常重要但又十分困难的问题。国内外已开发的安全计量方案,大致可分为两种:
    (1)以美国国防部标准882为代表,将危险严重度用定性方法分为4级,发生概率以半定量方法分为5级。这种方法概念清楚,简单易行,但是分级尺度较难掌握。
    (2)以美国DOW化学公司和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的蒙特(Mond)厂为代表,提出危险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根据危险源物质性质、参数、工艺过程等打分赋值,最后参照具体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等情况得到6种修正系数,连乘后得出修正后的危险指数。
    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危险指数的赋值主要凭经验,每个系数往往又是多个因子之积。根据误差传播原理,总的误差很大,造成危险程度分级波动很大,严重影响计量结果的准确度。

    (二)安全控制论的计量方法

    前面所述安全控制状态方程(4-46)中的两个参数H和C都是集合变量,它们的数值可通过系统辨识方法得到;它们的构成元素、赋值方法及结构形式等,也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解决。

    1.危险源的危险指数H
    危险发生概率的计算是十分困难的。危险指数H可看作是一种概率的表达形式,它受下列因素影响:
    ①采用的工艺、装置的本质安全化水平;
    ②工人在危险区的作业时间;
     ③设计、工程质量存在的缺陷;
     ④作业环境中的不安全条件等。因此,可将危险系数H定义为:
                                               (4―50)式中  hs——固有危险指数,即与本质安全化程度相关的危险指数;
  E——暴露时间;
K1——设计、工程缺陷系数;
  K2——环境缺陷系数。

    2.控制能力系数C
    控制能力系数C的内容,涉及企业各级干部的安全意识、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以及安全信息系统的运作质量等。控制能力系数C的计量原则为:
    (1)企业的综合控制能力应体现企业、车间、班组各层组织的共同作用,并具有不同的权重系数。
    (2)各层组织控制能力的组成元素,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严格筛选出与控制事故关系重大的重要因素, 力求少而精, 可操作性强。
    系统各层次的控制能力C的组成元素及其赋值可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有关方法。

    三、安全管理及控制的基本策略

    从管理学和控制论的角度分析系统安全问题,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系统的不安全状态是系统内在结构、系统输入、环境干扰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系统的可控性是系统的固有特性,不可能通过改变外部输入来改变系统的可控性,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必须保证系统的安全可控性;
    (3)在系统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通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可将系统控制在安全状态;
    (4)安全控制系统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既是控制的施加者,又是安全保护的主要对象。
    基于以上结论,可得到以下一些安全管理与控制的基本策略:

    (-)建立本质安全型系统
    所谓本质安全型系统是指系统的内在结构上具有不易发生事故,且能承受人为操作失误、部件失效的影响,在事故发生后具有自我保护能力的系统。以此相关的措施有:
     ①防止危险产生条件的形成。如各种爆炸事故的发生都有三个基本(必要)条件:一定量的爆炸物、助燃剂、点爆能量,如果能消除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则可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②降低危险的危害程度。如降低机动车速度、减少酒类产量、减少油漆中的铅含量、减少面粉厂、煤矿等企业爆炸性粉尘积累量等。
     ③防止已存在危险的释放。可通过消灭危险或通过使其停止释放来实现。
     ④改变危险源中危险释放的速率或空间分布。如采用汽车和电梯中的闸、操纵杆、关闭阀门、保险丝等防止或减少危险释放的方法。
     ⑤将危险源和需保护的对象从时间上或空间上隔开。
     ⑥在危险源与被保护对象之间设置物质屏障。如电线绝缘、各种个体防护措施等。
     ⑦改变危险物的相关基本特性。如改变药品的某些分子结构以消除其副作用;改变物体的表面形状、基本结构、物理化学特性等,以减少其对人的损害。
     ⑧增加被保护对象对危险的耐受能力。
     ⑨稳定、修护和复原被破坏的物体。

    (二)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

    在现代各类职业事故中,人的因素占到70%~90%。因此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策略,其具体措施有:

    (1)对特殊岗位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适应性测评。职业适应性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时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素质特征,它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职业适应性测评就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测评手段,对人的身、心素质水平进行评价,使人职匹配合理、科学,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事故。
    (2)加强安全教育与训练。通过安全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可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水平、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正确的操作方法、防灾避险知识等,从而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三)充分发挥安全信息的作用。
    信息是控制的基础,没有信息就谈不上控制。安全状态信息存在于生产活动之中,把它们从生产活动中检测出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安全信息的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安全检测设备、仪器检测出来的各种信息,它们以光、磁、电、声等形式传递,它们多用于微观控制中;另一类是报告、报表的形式,多用于宏观控制之中。这两类形式的信息在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中被广泛地使用着。
    为充分发挥各种安全信息的作用,应建立计算机化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以利于信息的加工、传递、存储和使用。此外,还可建立各类专家系统(ES)或决策支持系统(DSS)以推进安全管理与决策过程的科学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四、系统危险控制的基本措施

    (-)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措施
    影响事故发生概率的因素很多,如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抗灾能力、人为失误和违章等等。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既存在自然的危险因素,也存在人为的生产技术方面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能否转化为事故,不仅取决于组成系统各要素的可靠性,而且还受到企业管理水平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因此,降低系统事故的发生概率,最根本的措施是设法使系统达到本质安全化,使系统中的人、物、环境和管理安全化。
    ⒈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要控制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是基础。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提高元件的可靠性
    设备的可靠性取决于组成元件的可靠性。要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必须加强对元件的质量控制和维修检查。一般可采取:
    (1)使元件的结构和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和技术条件,选用可靠性高的元件代替可靠性低的元件。
    (2)合理规定元件的使用周期,严格检查维修,定期更换或重建。
    ②增加备用系统
    在一定条件下,增加备用系统,当发生意外事件时,可随时启用,不致中断正常运行,也有利于系统的抗灾救灾。例如对矿井的一些关键性设备,如供电线路、通风机、电动机、水泵等均配置一定量的备用设备,以提高矿井的抗灾能力。
    ③利用平行冗余系统
    实际上,平行冗余系统也是一种备用系统,这是在系统中选用多台单元设备,每台单元设备都能完成同样的功能,一旦其中一台或几台设备发生故障,系统仍能正常运转。只有当平行冗余系统的全部设备都发生故障,系统才可能失败。在规定时间内,多台设备同时全部发生故障的概率等于每台设备单独发生故障的概率的乘积,显然,平行冗余系统发生故障的概率是相当低的,可使系统的可靠性大大增加。
    ④对处于恶劣环境下运行的设备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煤矿井下环境较差,应采取一切办法控制温度、湿度和风速,改善设备周围的环境条件。对处于磨损、腐蚀、侵蚀等条件下的设备,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振动大的设备应加强防震、减振和隔振等措施。
    ⑤加强预防性维修
    预防性维修是排除事故隐患、排除设备的潜在危险、提高设备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为此,应制定相应的维修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
    ⒉选用可靠的工艺技术,降低危险因素的感度
    危险因素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危险因素的感度是指危险因素转化成为事故的难易程度。虽然物质本身所具有的能量和发生性质不可改变,但危险一素的感度是可以控制的,其关键是选用可靠的工艺技术。例如,在煤矿用火药中加入消焰剂等安全成分,放炮时使用水炮泥,井巷工程中采用湿式打眼,清扫巷道煤尘等,都是降低危险因素感度的措施。
    ①提高系统抗灾能力
    系统的抗灾能力是指当系统受到自然灾害和外界事物干扰时,自动抵抗而不发生事故的能力,或者指系统中出现某危险事件时,系统自动将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的能力。提高煤矿生产系统的抗灾能力,应该建立健全通风系统,实行独立通风,建立隔爆水棚,采用安全防护装置,如风电闭锁装置、漏电保护装置、提升保护装置、斜井防跑车装置、安全监测监控装置等;矿井主要设备实行双回路供电、选择备用设备(备用主要通风机、备用电动机、备用水泵等)。
    ②减少人为失误
    由于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可靠性远比机电设备差,很多事故都是由于人的失误造成的。欲降低系统事故发生概率,必须减少人的失误。主要方法在此略去。
    ③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各种自动制约机制,加强专职与兼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安全检查工作。对系统中的人、事、物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在各种劳动生产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煤矿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只有加强安全检查工作,才能有效地保证煤矿安全生产。

    (二)降低事故严重度的措施
    事故严重度是指因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严重程度。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系统中的能量失控造成的,事故的严重度与系统中危险因素转化为事故时释放的能量有关,能量越高,事故的严重度越大;也与系统本身的抗灾能力有关,抗灾能力越大,事故的严重度越小。因此,降低事故严重度可采取如下措施:

    ⒈限制能量或分散风险的措施
    为了减少事故损失,必须对危险因素的能量进行限制。如煤矿井下火药库的爆破器材贮存量的限制,井下各种限流、眼压、限速设备都是对危险因素的能量进行限制。
 分散风险的方法是把大的事故损失化为小的事故损失。如在煤矿把“一条龙”通风方式改造成并联通风,每一矿井、采区和工作面均实行独立通风,可达到分散风险的效果。
    ⒉防止能量逸散的措施
    防止能量逸散就是设法把有毒、有害、有危险的能量源贮存在有限允许范围内,而不影响其他区域的安全。如井下防爆设备的外壳、井下堵水、密闭墙、密闭火区、采空区密闭等。
    ⒊加装缓冲能量的装置
    在生产中,设法使危险源能量释放的速度减慢,可大大降低事故的严重度。使能量释放速度减慢的装置称为缓冲能量装置。煤矿生产中使用的缓冲能量装置较多。如矿车上装置的缓冲碰头,缓冲阻车器以及为缓和矿山压力对支架的破坏而采用的摩擦金属支柱或可缩性U型支架等。
    ⒋避免人身伤亡的措施
    避免人身伤亡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防止发生人身伤害;二是一旦发生人身伤害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采用遥控操作、提高机械化程度、使用整体或局部的人身个体防护都是避免人身伤害的措施。在生产过程中及时注意观察各种灾害的预兆,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事故,即使不能防止事故发生,也可及时撤离人员、避免人员伤亡。做好矿山救护和工人自救准备,对降低事故的严重度也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安全管理的措施
    安全管理是用现代科学知识,根据安全生产的目标要求,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事故及其隐患进行控制、处理,以便把安全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控制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后果的严重度,必须以最优化安全管理做保证,控制事故的各种技术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也必须以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为前提。
    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
    应依法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足够的精明强干、技术过硬的安全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安全管理机构的作用,并使其与设计、生产、劳动人事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安全管理机构,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明确规定各级领导和各类人员在生产中应负的安全责任。它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中最基本的一项安全措施,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核心。应根据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这种责任制,并在生产中不断加以完善。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厂(矿)长要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负责,厂(矿)长是否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
    ⒊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编制和实施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有利于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重大安全问题,合理地使用国家资金。也可以吸收工人群众参加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安全操作规程是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事故预防措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限制作业人员在作业环境中的越轨行为,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⒋加强安全监督和检查
    各厂(矿)应建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安全信息的运转速度,以便对安全生产进行经常性的“动态”检查,对系统中的人、事、物进行严格控制。经常性的安全检查是劳动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也是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是揭露和消除隐患、交流经验、推动安全工作的有效措施。
    ⒌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和培训
    职工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技术培训以及典型经验和事故教训的教育等。职工安全教育不仅可提高企业各级领导和职工搞好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而且能普及和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知识,使其掌握不安全因素的客观规律,提高安全操作水平,掌握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科学知识,学会消除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技术本领。职工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有3种,即三级教育(入厂(矿)教育、车间(区队)教育、岗位教育)、经常性教育和特殊工种教育。三级教育是对新工人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基本安全知识,包括人厂(矿)一般安全知识和预防事故方面的基本知识。经常性教育是职工业务学习的内容,也是安全管理中经常性的工作,进行方式有多种多样,如班前、班后会、安全月、广播、黑板报、看录像等。特殊工种教育是对那些技术比较复杂、岗位比较重要的特殊作业操作人员,如绞车司机、通风员、瓦斯检查员、电工等进行的专门教育和训练。按照《矿山安全法》规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的,方可上岗作业。

    五、小结

    系统安全管理是实现系统安全的必要手段,而系统的安全管理及控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解决好下列几个问题。
    ①是否建立了健全的系统安全组织机构?
    ②对系统安全设计重要性的强调是否到位?
    ③是否将对系统的危险分析作为安全大纲的核心?
    ④有没有非常完善的系统安全大纲计划?
    ⑤有没有良好的信息来源渠道?
    因为,系统安全组织机构的健全与否决定了能否有效地实施系统的安全管理;而产品或系统的安全性不应在事故发生后或危险已经十分明显时才去研究、分析,这样的损失会很巨大,而且无法弥补;进行系统安全设计首先要确定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只有这样才能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矫正;系统安全大纲计划是系统安全工作中最重要的文件,要想有效地进行系统安全大纲的实施,必须靠良好的大纲计划予以保障;从系统安全要求的提出到实现这个目标的整个过程中,安全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拥有了相似系统的信息后才能准确的提出安全要求,从而对系统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 赵纯均,詹一辉编.控制理论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2] [德]汉斯一维纳尔·施塔尔著.企业控制学.朱乃新,郑寿康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3] Gloss DS, Wardle MG. Introduction to Safety Engineering. John Whey&Sons, Inc, USA.  1984
[4]  Trutwin W. Use of Digital Computers for The Study of Non-steady States and Automatic Control Programs  in Mine Ventilation Networks .Int .J.Rock Mech..Min.Science, 1972,9:289~323
[5] 曲和鼎,王恒毅主编.安全软科学的理论与应用.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1
[6] 金德心,李涛,彭新堂,赵国庆.安全管理系统结构探讨.劳动保护科学技术,1992,3:16~19
[7] 李晓飞.系统安全优化的探讨.劳动保护科学技术,1992,3:24~27
[8]  William Haddon. The Basic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Damage from Hazards of All Kinds. HazardPrevention,1980,9/10:8~12
[9] 陆庆武编著.事故预测预防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0]张翼鹏.安全控制论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五).工业安全与防尘,199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