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说明

研究违章心理 探讨心理调适措施

2006-07-27   来源:《机电安全》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前言

  分析事故原因,归纳起来有4类(即事故的4M构成要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危险性和管理漏洞。强调“科技兴安”、追求“本质安全化”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根据统计资料分析,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80%以上。即便是在“本质安全度”很高的情况下,仍然可能因为人的过失而发生事故。所以,抓安全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行为可靠性,是安全管理永恒的主题。人的行动受到心理话动的支配,操作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出现,可以从他的心理状态入手来探究原因,然后采取措施将不良的心理状态调节到有利于操作安全的心理状态。研究人的知觉规律,分析发生事故时的心理状态,从而提出安全文化措施、组织制度措施和操作技术措施,预防那些容易使人产生不正常心理反应和错误行为的主客观因素,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才有可靠保障。不安全的心理表现形式千姿百态,采取的方法也应该“五彩缤纷”。

  1、不安全的心理表现形式

  1.1、相信错觉

  因为思想认识上的错觉而导致事故发生。2000年12月1日,7:54上班时间,我单位电信局电力值班室接班人厉某到达值班室时,上一班值班员已经离开岗位。厉某发现电力室浮充供电整流器没有电流输出,“电源故障”红灯和“低压告警”红灯在闪亮,又发现程控交换机告警,而且有部分电话已经不能使用。他立即通知技术管理人员到现场处理事故。在处理事故时还发现,整流器交流接触器处在跳闸状态。读程控变换机告警信息分析判断:程控交换机停止工作的原因是直流48v供电电源的实际电压低于程控交换机工作所需电源低压限值(39V),程控交换机自动停止运行。为什么电源电压会低于39V?因为整流器交流侧供电系统“跳闸”,使得300Ah电池组单独供电,时间长达30小时,电池组过度放电,导致电压低于39V限值。为什么长达30小时时间内,没有一个值班人员发现问题?答案是,他们没有认真巡检!为什么没有认真巡检?为什么在交接班过程中,不但不履行交接手续,而且值班员竟然在没有巡检的情况下提前离开值班室。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值班员脑袋中存在严重的“错觉”,他们认为,“程控交换机自动化程度高,一般不会发生故障”,这是深层次的思想根源。加上班组管理松懈,人员责任心不强、劳动态度不够认真,造成30小时没有发现问题;交接班期间半小时无人值班,在此期间设备严重告警,也无人发现,当然就没有人处理,障碍扩大成通讯中断半个多小时的事故。

  1.2、骄傲自大争强好胜

  有的人自己能力不强,但“自信心”过强,总认为自己有工龄、有资格,甚至有权力、有“位置”,“什么不能干?”盲目自信,思想麻痹。有时也感觉力不从心,但在众人面前、尤其是“竞争对手”面前,争强好胜,图虚荣、不计后果,冒险蛮干。

  有一次,我单位铝厂生产科调度张某到生产现场了解情况,他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错误操作现场正在检修的电解槽减速机构的控制按钮,导致电解槽上部平台上的减速机电机启动、旋转,减速机皮带轮随之旋转。一只手用扳手紧螺栓,一只手抓扶皮带轮的检修工陈某无防备,左手被带进皮带轮,压断左手指一节。

  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生产调度科长期以来形成了不正确的“传统作风”,到生产现场后,不经过电解槽主管工人的同意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操作电解槽控制箱的电气开关,调整电解槽阳极高低位置,所以,张某没有任何顾忌,很随意地就操作开关。

  1.3、心猿意马思想分散

  受社会、家庭环境等客观条件影响,生产活动过程中情绪烦躁,神志不安,思想分散,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或者高度喜悦、兴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导致不安全行为。1995年12月19日,铝厂司机杨某开车去新都送货后,惦记家庭的人和事,卸车后就急匆匆“打道回府”。离开新都约10分钟,在大件路新都桥附近,车速约50km/h,前方7~8m处一自行车突然从右侧驶入大件路车道;同时,左侧有小车行驶。杨某紧急避让、刹车、向右打方向盘,车辆冲人右侧路沟。杨某出驾驶室看前方约40m处地上有一人和自行车。当时认为是别的车压撞的,就回到铝箔厂,请同事把车拉上路,又返回铝箔厂。回到铝箔厂发现车头有被撞痕迹,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准备次日报案。但交警当日赶到铝箔厂追查,以肇事后逃逸论处,负该起事故全部责任。

  司机杨某家庭责任感强烈,这本来是好的;但是,由于没有能够正确对待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没有做到工作时就全心全意地工作,把工作圆满完成之后再考虑自己家庭的事情,结果,本该休息一个晚上,第二天再走的他,却不顾疲劳,卸车后就急匆匆往回赶,是撞人事故的主要原因。

  1.4、侥幸心理盲目从众

  有这种心态的人,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知识,也不是技术水平低,而多数是明知故犯。在他们看来,“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伤我。”这实际上是把出事的“偶然性”绝对化了。看见别人违章作业,盲目照着学,对执行安全规章制度有逆反心理,认为是“多此一举”。2000年6月21日,铝厂电解车间阳极工张某,在进行“转接阳极母线”操作时,左脚站在电解槽旁边的地面上,右脚踏在电解槽内液体电解质壳面上,双手用力往上托母线,突然,右脚皮鞋“踩”破壳面,插入滚烫的电解质液体内,壳面上的铝氧粉首先“扑”向皮鞋以及小腿,造成右脚背以及小腿部分烫伤。

  按规定,操作者双脚都应该踩在槽沿板外侧地面,或者一只脚踩地面、另一只脚踩在电解槽的槽沿板上;但是,这样不利于操作者用力;而且,通常情况下电解槽里电解质液体表面上有一层坚硬的结壳(工人要用打壳机打破壳面,每个班进行3次),所以,操作者习惯性地将一只脚踩在硬壳上。这次操作,偏偏遇到前不久电解槽来过的“效应”,“效应”致使该处硬壳不够硬,导致脚踩下去。

  由于操作者按照规定穿了劳保皮鞋和劳保裤,而且心理上提防着踩破壳面,加之反应灵敏,迅速提脚,皮鞋踩破壳面的同时,壳面上的铝氧粉首先“扑”向皮鞋以及小腿,还起到了隔离缓冲“保护”作用,所以才只是“造成右脚背以及小腿部分烫伤”,否则,高温电解质液体将很快“吃”掉脚和小腿,万分危险。

  1.5、惰性心理

  惰性心理也可称为“节能心理”,它是指在作业中尽量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便省力,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懒惰行为的心理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看到有些违章操作是由于干活图省事、嫌麻烦造成的。例如有的操作工人为节省时间,手握住零件在钻床上打孔,而不愿事先用虎钳或其他夹具夹固后再干;有些人宁愿冒点险也不愿多伸一次手、多走一步路、多张一次口;有些人明知机器运转不正常,也不愿停车检查修理,而是让它带“病”工作。凡此种种,都和惰性心理有关。

  1.6、无所谓心理

  为了多干活、多拿钱,对规章制度满不在乎。一是根本没意识到危险的存在,认为什么章程不章程,“章程都是领导用来卡人的”。二是对安全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比起来不要,在行为中不把安全条例放在眼里。三是认为违章是必要的.不违章就干不成活。1997年2月12日15时,上班没有多久,铝厂铸造车间天车工丁某在操作天车从抬包车上吊下铝水抬包时,将吊钩和吊钩上挂着的电子称一起降落掉进了铝水抬包内,烧坏电子称,损失一万多元,还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

  主要原因是:天车操作工丁某是由别的岗位转换过来当天车工的,没有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和技术教育,本来还仅仅处于实习的跟车看师傅操作阶段,没有师傅监护是不能操作的。但是,这一天她的师傅没有赶上交通车,迟迟没有上班。她想利用这样的机会早些操作,“早做贡献”,就自告奋勇独立操作。在现场的领导为了“不耽误生产”,就默许了丁某的行为。由于没有操作经验,从抬包车上吊下铝水抬包时,将吊钩和吊钩上挂着的电子称一起降落掉进了铝水抬包内。

  1.7、好奇心理

  好奇心人皆有之。它是人对外界新异刺激的一种反应。例如刚进厂的新工人,看到什么都新鲜,于是乱动乱摸,造成一些机器设备处于不安全状态,其结果或者直接危及本人,或者殃及他人。1996年2月10日,18时许.铝厂电解2车间电解工李某接班后,看到37号电解槽大面左边火眼旁有一易拉罐,就用铁锹去铲,企图把罐铲走,却铲倒了罐,罐内水流进火眼,顿时发生大爆炸,掀翻电解槽内电解质和铝氧粉化合黏结形成的壳面,电解质与铝氧粉以及黏结物四处爆溅,严重烫伤李某,经一个多月住院治疗,出院后休息约一年。

  经过调查知道,37号电解槽大面左边火眼旁的那个易拉罐,是上一班电解工郭某违章放上去的。罐里面装满了水。郭某说,他试验用易拉罐烧开水,想知道能不能烧开,下班时忘了,没有取下来,结果留下了隐患。

  郭某为什么冒险“创造”这样的危险源?好奇心所致。

  2、安全心理调适

  2.1、心理特征类型

  尽管不安全的心理表现形式千姿百态,但是,职工个体的心理特征仍然可以归纳为5种类型:

  活泼型。表现为反应灵敏、适应性强、精力充沛。一般来讲,受到适当教育的男青年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冷静型。表现为头脑清醒、善于思考、工作细致、行动准确。 一般地说,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人、女同志属于此种类型。

  急躁型。表现为反应快、胆大,遇事求成心切,工作草率。有些自认为有一定技术水平、急于表现的中青年男性属于此种类型。

  轻浮型。表现为喜欢轻举妄动、顾此失彼、工作忙乱、不重视学习。新工人中学历“比较”高的人中这种类型的较多。

  迟钝型。表现为反应迟缓、动作呆板、判断能力差,一般智能低的人属于此种类型。

  2.2、心理调适措施

  针对千姿百态的心理表现形式,采取的方法就应该“五彩缤纷”。这里提出几条具有“普遍”意义的措施。

  2.2.1、抓职工心理品质锻炼。心理品质包括感知能力、思维能力、注意力和行动的反应、反射、协调联贯能力等,这些素质都可通过教育、培训得到提高。要引导职工读书,读思想修养方面的书。

  2.2.2、重视危险、单调、重复作业人员的心理疲劳,从管理上采取调整工作与休息时间,增加工作中的提醒次数等措施;设法改进工艺。此外,进行必要的模拟试验,统计分析不同人员心理疲劳的极限值.寻找一些防止人为失误的有具体针对性的措施。

  2.2.3、良好语言控制与调节。他人的良好语言对当事人的情绪与表现有着重要的控制与调节作用。即使是不出声的“肢体语言”也能起到控制情绪的作用。

  2.2.4、教给职工自我控制与调节方法。当事人自己控制与调节方法有:“注意转移法”,遇到烦恼的事,可有意识地多想想高兴的事。在非工作时间,看看电视、听听音乐、串串门、聊聊天等,对缓冲或消除不愉快心情是有益的;“精神宣泄法”,个人的焦虑、烦恼不要闷在心里,要用适当的方式,向自己的领导、朋友、亲属、同事等倾泄出来,以减少自己内心的痛苦。“角色转换法”,日常生活中人和人之间难免会磕磕碰碰,多从对方想一想,当领导的想想“如果我是工人”,当工人的想想“如果我是领导”……双方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体谅,就会化解矛盾,避免“激情进发”,引起双方不愉快,威胁安全;“辩证思考法”,凡事要一分为二,这样无论碰到什么情况,都有心理和思想准备。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就可以做到乐而自持、哀而有节。

  3、结束语

  安全生产必须“以人为本”。统计分析表明,活泼型和冷静型人员的事故发生率较低,可以称为安全型;其他人中,特别是轻浮型和迟钝型的,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其事故发生率较高,可以称为“非安全型”。危险作业时,应尽量选配安全型人员;生产操作中,要注意运用心理调适措施;平时,需要通过引导读书、教育培训、作风培养、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等活动,教给职工自我控制与调节方法,使职工心理状态向“安全型”潜移默化。这样,安全生产才有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