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说明

试论预防为主的安全技术措施

2006-08-29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落实安全措施,是实现预防为主安全管理目标的基础和手段,只有科学有效的安全措施,才能确保安全生产。 
    实施预防为主的安全技术措施就是对生产系统进行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建设,消除生产系统的事故隐患。 
    生产系统的安全性,取决于系统设计阶段的安全功能设计质量、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和运行阶段的管理质量。前两个阶段为系统设计施工期,后者称为系统运行期。不同时期防治事故隐患的重点和方法不同。 
    1、系统设计施工期事故隐患预控制 
    系统设计施工期留下的隐患,称其为先天性事故隐患。防治这类事故隐患的有效方法,就是坚决贯彻执行《劳动法》规定的“三同时”即“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在“三同时”问题上,不能搞“先上车、后补票”,“先上马,后治理”。 
    现代企业设计包括:厂址选择、生产流程设计、厂区设计、厂房设计、交通设计、通讯设计、工艺设计、设备设计、企业管理体系设计、管理结构设计、生产管理设计及劳动组织设计等$# 个部分。每一部分设计在实现其本身功能的同时,都要研究有关安全技术,确保系统的安全品质,以便在运行过程中能更好地实现人、机、环境三者的安全匹配。 
    制造及安装阶段,既要保证设备及设施的质量,在试运行期如发现有安全问题应及时整改。对于有严重安全问题的部位,需更改设计重新施工,决不可留下隐患。 
    2、系统运行期事故隐患预控制 
    系统运行期事故隐患预控制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其主要任务是不断地进行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建设。 
    首先对每一个生产系统进行人、机、环境三者安全匹配设计,匹配过程中要留有足够的安全冗余度;然后对人、机、环境分别进行安全品质建设,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技术经济条件,提高生产系统中的人、机、环境每一项要素的安全品质,为三者安全匹配准备条件。如果每种要素自身的安全品质较差,将给三者安全匹配带来困难,甚至无法进行安全匹配。例如:没有安全装置的冲床,无论制定多么完善的操作规程,也不论对人员进行何种训练,都无法实现安全匹配。 
    3、生产过程中事故隐患辨识 
    生产是个动态过程,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人、机、环境三者的安全品质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三者安全品质匹配质量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事前难以作出较具体的预测。所以,在进行每一项作业,每一次操作之前,都需进行事故隐患分析,尽量作到预知现场的事故隐患。 
    3.1 肇事隐患辨识方法 
    a)工艺过程分析。对一项工艺、作业、工序或操作,做工艺全过程分析,包括每一道工序使用的设备、材料、作业环境、操作及相互间的信息联络配合方式等。 
    b)逐次分析人、机、环境三者安全品质匹配的不足之处,并研究可行的匹配改进方法,必要时可以做模拟匹配测试,确定实施匹配的技术方案。 
    c)在治理人、机、环境三者安全匹配缺陷的同时,深入查找产生直接隐患的管理机制及体制上的原因,并选择治理方案。 
    3.2减灾隐患辨识方法 
    a)分析生产过程可能发生的事故种类、分布地点及发生的形式。 
    b)研究事故发生后产生灾害的形式,蔓延的规律及涉及范围,找出不同损害程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c)检查事故应急技术方案及人员救援方案,设备的选择,日常维持及对指挥人员和一般员工的训练等。 
    4事故隐患治理原则 
    4.1冗余安全度治理原则 
    为确保安全,在治理事故隐患时应考虑设置多道防线,即使发生有一两道防线无效,还有冗余的防线可以控制事故隐患。 
    4.2单项隐患综合治理原则 
人、机、环境三者任一个环节产生事故隐患,都要从三者安全匹配的角度考虑调整匹配的方法,提高匹配的可靠性。 
    4.3发事故的隐患与事故减灾的隐患并重治理的原则 
    事故隐患治理的程度是相对的,不可能做到绝对安全。因此,制定各实施事故应急和减灾计划是非常必要的,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工程之一。 
    4.4事故直接隐患与间接隐患同时治理原则 
    所有的事故直接隐患都是由于间接隐患产生的,因此,在治理任何一项事故直接隐患时都必须同时治理产生这项直接隐患的间接隐患。治理事故直接隐患是治标,治理间接隐患才是治本。 
    4.5重大隐患重点治理原则 
    事故隐患严重程度是以隐患所在的部位和可能造成系统固有危险失控的严重性质不同,事故隐患按严重度排序的情况也不相同,企业应当按政府有关规定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特点,排出治理事故隐患的程序。 
    总之,防治事故隐患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防止事故隐患出现,把可能形成事故隐患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对于已出现的事故隐患,要根据隐患对系统安全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治理和控制。对重大事故隐患要跟踪治理,直到消除或确实得到有效控制时为止;对于一般性隐患也要严密监视,有计划地进行治理,不可任其发展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