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说明

安全文化、安全科技与科学安全生产观

2008-08-04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10余年来对安全文化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安全科技文化的新思路、新理念:以安全哲学及认识论的观点,援救安全文化与儿女的安全自护能力;从时间论和科技进步的视角,研究安全文化的发展;从安全文化的理念,探讨安全文化与安全科学的关系以及安全文化与工业发展的关系;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安全生产严峻形势;讨论安全生产“五要素”与安全文化的关系;提出“安全第一公理”;特别强调提高农民安全文化素质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依据大安全观、广义安全文化和安全科学发展观,给出了科学安全观的内涵。可以认为:倡导和弘扬、发展和创新安全文化是预防或减少我国以外伤害事故和减灾防灾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安全 文化 科学 技术 生产 观点 灾害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了超越一切之上的“安全文化”理论及其建设方法;90年代。在香港推行了港民“工作安全文化”活动;90 年代中期,在工业发达的韩国,以韩国总理为首、在全韩开展了“安全文化运动”;20世纪最后十年,国环十年减灾委员会提出了“预防文化”;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百余个地区和城市推行社区安全(安全、健康)文化建设,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葵青、屯门两个社区已成为WHO认定的安全社区;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安全科技界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安全文化,至今我国的安全文化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受到政府的重视、企业的支持、社会及大众的关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生命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对安全和健康有了更高的需要,安全文化已具有新时代的特点和新的内涵。21世纪以来,在中国出现乡村城镇化,城镇都市化,都市国际化,生活社区化的同时,人类社会的安全、减灾、环保以及人的身心安全健康问题也成为新世纪人民大众关注和追求的目标。随之就应运而生了城市安全减灾文化,社区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校园安全文化,交通安全文化。消防安全文化,质量安全文,环境安全文化,保健安全文化,美食安全文化,科技安全文化.旅游安全文化,休闲安全文化,老年安康文比,健身、健美文化,安康文艺,安康消费文化,公共安全文化等种种安全文化。

  在安全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中,笔者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以安全哲学和认识论的观点,分析人类自护能力与安全文化的关系;用实践论和科技进步的观点,研究安全文化的发展进程;从安全文化理念,探讨了安全科学与安全文化的关系;从工业生产进步,分析了工业发展与安全文化的关系;讨论安全生产“五要素”与安全文化的关系;提出了“安全第一”公理;特别强调推动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农民安全科技文化素质以及树立科学安全生产观的现实作用和深远意义。总之,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不断提高全民安全科技文化素质,的确是预防或减少意外伤亡事故和防灾减灾的根本途径与长效机制,是保证全面建设小康,安全、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的基础。

  2 以安全哲学的观点看人类的自护能力

  有了人类生存,就有了最原始的安全文化的萌发。从安全哲学的观点,从安全认识论的角度,从安全生产活动及科技进步的视野,都可以描述和解释人类安全文化的发展过程与人类安全自护能力的关系(见图1)。

 

  2.1 17世纪前的安全无知论与安全宿命观

  人类对生存活动中的安全问题,由于认识能力低下,生存方式简朴,遭遇灾害合乎疾病时表现出无能为力,听天由命。对怎样保护生命处于无知、软弱、被动的境地,仅靠人的生理本能、非符号行为、条件反射而活命。从原始社会到粗放农业时期,孕育和发展成远古安全文化。

  2.2 工业革命时代至20世纪初的安全经验论与传统安全观

  蒸汽机时代,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发展,人类在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学到了保护自身安全的一些经验,吸取了伤亡事故的教训,逐渐成为了安全活动的局部有知者。用一些经验的知识,用事后“亡羊补牢”的方法,保护生命安全,开始摆脱安全无知、被动的局面,形成了近代安全文化。

  2.3  20世纪初至六七十年代的系统安全论与综合安全观

  军事工业、航空工业的发展及星弹研制,对工程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系统性、精确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由于军用装备及武器的设计、制造和实验,带动了高、新技术和系统工程的发展,出现了系统安全论及综合安全观,系统安全知识及安全工程技术成为现代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

  2.4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安全文化论与超前预知预控观

  在军事工业竞争与发展的同时,宇航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星空宇宙的探索,核工业的崛起又带动了和平利用原子能,出现了核能发电,进一步提出了系统化、自动化、智能化要求,迫切需要理念创新、知识创新、创新技术、攻克科技前沿难题,在人类享用科技成果及恩惠的同时,人类承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危害和风险。于是崇尚“以人为本”、“珍惜生命”的理念,把人的生命与安全放在首位,成了最崇高的目标。为了保护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以及设备与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精确性,必须是能超前预知的、可控的、可防的。这就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安全文化论和预知预控观,也称为大安全文化或广义安全文化。

  人类对生命安全与健康保护的认识,经历了无知、局部有知、系统有知、超前预知预控的层次发展,反映了人类的安全认识论和安全哲学观的不断完善,更表明了安全文化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中不断丰富、发展和繁荣。

  3 从人类安全活动及科技进步的视角看安全文化的进程

  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文明,都是以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存活动为基础的。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发展,人类遭遇了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为了保护自己的身心安全与健康,经历了3个时期的努力,才减轻了种种灾害和风险的威胁,推动了安全科技进步,同时优化、拓展了安全文化 其形成和发展进程如图2所示。

 

  3.1 工业革命时期至20世纪初——器物安全文化

  由于工业革命时期事故不断,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受到极大的威胁,人类对安全自护的认识和技能,只是处在从无知到局部有知的阶段,按照经验型的传统思路和习俗,不断设法改进技术、改进硬件、完善器物的方法,逐步解决和改进一些物的本质安全化问题,实现了物的暂时的、相对的安全,从而形成了古朴的器物安全文化或称物质(物态)安全文化。

  3.2 20世纪初至80年代——工业安全文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逐渐形成了器物安全文化,虽然安全器物、安全措施、安全设备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使人的生命和财产免受了一些巨大损失,但器物的改善和科技进步的水平总是受人的认识能力、当代技术和经济条件所限,又迫使人们寻求新的改善途径,于是提出了改善物与人的关系,使之实现协调、匹配。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安全管理的理论和有效方法的文章。随后,出现了各种安全管理模式和应用手段,为避免、减少或控制伤亡事故、财产损失、提高功效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了工业型安全文化。

  3.3 20世纪80年代至今——广义型安全(大安全)文化——人本型安全文化

  随着宇航、星弹技术的发展,推进了宇宙探索与太空开发计划,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人造系统的安全性及人造系统以及自然系统匹配与融合的可靠性上,而其中的关键又集中在保护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人的智能开发与安全、人因失误的控制等人的生理、心理方面。关于当代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的理念必须从人的生存权、劳动权、尊重人权和安全伦理道德的高度来认识和评价,把保护人民从事一切活动的安全看成是保护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基本权益,它是高于一切、大于一切的原则和公德。新世纪的人已把人的身心安康、舒适、环保、少灾作为21世纪的奋斗目标。当今正在形成和发展着广义的安全文化,指人类生产、生活、生存领域的安全文化。它的核心就是“安全第一”、“安全至上”、“人命关天”、“珍惜生命”,它由人的安全生命观、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规范、安全科技能力、安全伦理道德等主要内容组成。可以认为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人权,善待人生、安全优先的人本型安全文化。

  4 安全文化与安全科学

  4.1 从劳动保护到安全科学

  劳动创造世界,也创造了人类自身,人类为了生产及获得需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甚至付出了鲜血或生命。人类从对待灾害与风险事故中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抗争能力,保护生命,不断积累和创造消灾避难的方法,保护人类能较顺利地进行安全生产、生活、生存活动。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人民安全生活、生存、生产的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或非物质的东西,或记载传说,逐渐从符号形成了文字、文化、安全文化,出现技能、安全技术,随后又形成了安全知识,出现了安全科学理论及系统知识,才有了当今大众推崇和实用的安全科学技术。

  从原始部落到小农社会、工业社会,劳动人民成为产业大军,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利益矛盾,表现为劳动者为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及合法权利的斗争。劳动保护从政治口号、工运工潮、劳资斗争,到工人阶级掌权、当家作主,把劳动保护变成了国家的政策、法规、劳动保护工作、劳动保护技术、劳动保护事业。为了维护工人阶级的合法权益,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创办和发展了劳动保护教育院校、劳动保护科研院所。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有一批劳动保护专家、学者开始学术交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探讨劳动保护科学,提出了劳动保护科学体系——安全科学的前身。

  1992年11月1日,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T13745- 1992《学科分类代码》中(见下表),将安全科学技术列为58个一级学科之列。从此,人民生产、生活、生存的劳动安全卫生科学(劳动保护科学)登上了神圣的科学殿堂。这正是人类生存活动和社会文明的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认识客观事物和世界发展的科学观和唯物辩证观,初步把握了安全科学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结果。当代的工业发展和安全生产必须服从安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才能安全、和谐可持续发展。

 

  4.2 安全科学是特殊的安全文化活动

  安全科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安全文化活动过程,所谓特殊就是以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为核心内容的文化活动,并对其活动的规律及运动的本质进行科学研究,自然就形成了具有安全文化特征的安全科学知识系统。当然,安全科学属于先有文化和安全文化,经过文化的传播、积累和扩散,以物质文化、社会制度文化、精神智能文化和安全价值规范文化对某一事物(对象)进行安全认知和安全控制,才逐渐形成了安全知识系统或安全系统的知识,成了安全科学的基础。

  4.3 安全科学在特殊的安全文化背景中产生

  在安全文化的客观世界的领域里,由于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安全的需要,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加上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环境与科技进步等条件成熟,通过各种安全文化载体,使安全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业生产的应用,取得了巨大进步;与此同时,也推动了安全生产,保护了人民的安全与健康,人民受益于安全文化。带有安全(包括健康)文化特点的安全科学就有条件问世而成为独特的知识体系或特殊文化知识体系。

  4.4 安全文化与安全科学的依赖关系

  人的安全文化、人的健康文化加上对人的活动有机调整的现代安全管理文化,三者有机地动态结合,以保护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为目的,以安全为出发点而形成了一种特殊安全文化的安全科学。

  图3为安全文化与安全科学相互关系框图。安全文化是安全科学的基础,文化是科学的母体和基石,任何学科都带有了某种时代、地域,某种文化的胎迹。安全文化是追求安全科学真理,完善人权,保护人民安康的大众文化。

 

  5 从工业安全发展到安全文化

  4次工业革命都是依靠划时代科技革命所推动,靠科学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才有了蒸汽机、电子、原子、宇航时代,才有了当今的信息数字化时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不断提高生产科技含量,出现了半自动化、程序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文明生产。但由于生产过程中的高能、高压、高速、高温等作业环境,高效的管理和高强度的劳动,又不断遭遇到新型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种种风险。

  虽然,核电站的本质安全型设计做到了4层保险,即4层安全屏障,可以认为其现代安全管理已达到了十分高效、科学、完善的程度,核电站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的安全科技能力和素质比任何常规工业都要高出许多,但是,美国的三哩岛和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还是发生了核泄露的重大事故,究其事故的根本原因却仍然是人的失误(人因失误),最终归罪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只有解决人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质,解决人的安全意识、思维、行为、生命观等安全文化深层次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才有可能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为了解决人在生产中的失误问题,1986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提出了“安全文化”(SafetyCulture),并对“安全文化”作了如下定义:它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了一种超越一切的观念,“安全文化”的本质就是“安全为天”、“安全第一”,是处理任何事物时的原则和前提,它体现了保证“安全第一”的理念,人的安全行为必须从“人”的本质安全化的更深层次去规范。做好安全工作,必须对人的意思、思维、行为、态度习俗进行研究与开发,不断依靠和应用安全科技成果,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质,这才是解决人类安全生产、生活、生存的最根本的途径。工业文明进程与安全文化的关系如图4所示。要实现人(员工)的本质安全化,归根结底必须依靠对人的安全文化。通过安全科技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不断的塑造,才有可能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化。

  

  安全科学的认识理念3个阶段就是:

  1)物的本质安全化; 

  2)人—物关系的安全化;

  3)人的本质安全化。工业文明进程与人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质紧密相连。

  6 安全生产“五要素”与安全文化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李毅中局长提出了安全生产“五要素”,即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根据“五要素”的内容、排序和对安全生产发挥的作用,不难看出李局长对安全生产问题,早已深思熟虑。安全生产“五要素”的是出,引起了安全生产界极大的关注,体现了解决安生生产问题的新思维、新理念、新举措。笔者对安全生产“五要素”的初浅理解和认识如下:

  6.1 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可以认为它是安全生产的核心,是安全生产的灵魂。特别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伤亡事故出现了频发高长趋势,探索新的应对方法树立新的理念,是非常必要的。据调查统计分析,80%的事故都是由于人的因素而引发的,只要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不难理解,只有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质,安全生产严峻形势才会出现根本好转的势头。

  要倡导和弘扬、创新和塑造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让劳动者、生产经营者都理解安全生产,安全价值观,安全生命观,坚定不移地树立“安全第一、人命关天,珍惜生命、尊重人权”的理念,同时给员工创造培训、深造的机会,使企业员工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质达到同当代工业进步与时俱进的水平。通过安全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层面、精神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安全生产的新理念,使企业员工形成现代工业生产的安全意识、安全思维、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规范及安全哲学观点。只有通过安全文化功能、作用及氛围,才能最深刻地培养和塑造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安全科技文化劳动者,这是“五要素”之首,是安全生产的核心与灵魂。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文化的企业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企业,没有安全科技文化素质的劳动者是拿自己生命作赌注的冒险者。安全生产活动没有安全文化为基础,就会失去工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就会失去安全生产的灵魂,安全文化直接影响和造就具有现代安全意识、科学安全思维,正确的安全价值观、人生观和安全行为的劳动者。人才是安全的需求者,对安全永恒的探索者。

  6.2 安全法制

  安全法制包含了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它是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的戒律、尺度,是处理违法违章的利器。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没有规范就没有标准,没有惩戒就失去权威。企业的生产活动必须遵法守纪,按规章、照制度办事,既要担负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义务。又要保护劳动者、公民、社会的安康稳定权益。

  6.3 安全责任

  安全责任当然是指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企业及员工对生产经营活动应尽的职责,是企业对社会及环境应承担的义务,是安全生产落实的基础。安全责任制要层层健全、层层落实,落到实处,人人对安全尽责,处处严责律纪办事,安全生产才不会成为空话,安全责任的落实是安全生产的坚实基础,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履行国家规定的安全责任是企业及员工的天职。

  6.4 安全科技

  安全科技可以看作是安全生产的动力和科技手段,可以是物质的、非物贡的(精神的、理论的)。发展安全生产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安全科技将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风险大、危害大的作业环境和生产岗位上解放出来。应用先进的安全装置、防护设施、预警报警技术都是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最重要途径,安全科学技术是安全生产的先导,是科学生产的延伸,是安全生产的强力技术支持和巨大动力源泉。

  6.5 安全投入

  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的成本投入,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经济保障,也是安全生产的物质与非物质保障,是保护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提高企业文明形象和经济效率的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安全生产的硬件、软件改造与更新,安全生产环境的改善必须有投入,有投入才会有更高的回报。有计划的安全投入一方面要见其实效,但不可忽视安全投入的迟后效应和公益效应,后激博发的巨大潜力。

  安全生产与安全生产“五要素”的关系框架如图5所示。

 

  7 树立安全科技文化的新理念

  7.1 用安全科学发展观正确对待安全生产严峻形势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给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些企业领导人由于缺乏现代工业发展的新理念,淡漠“以人为本”的科学安全生产观,对待当前安全生产伤亡事故的严峻形势,束手无策,甚至不少企业“怨天尤人”,出现了种种模糊认识。这些现象应该引起安全生产界的关注。在许多报刊上、不少场合中,总会听到、看到并见到有人在侃侃而谈,津津乐道,说什么:“我国的GDP正处在1 000~3 000美元之间,按照国际工业发展的‘经验’,是伤亡事故高发期”。言下之意,当前我国伤亡事故高发是合理的,是遵从“国际发展规律”的,不用大惊小怪。

  另一种论调是大谈马斯洛的层次需求论,说什么:“先要吃饱肚子,再谈安全”,“宁愿炸死,也不愿饿死”;把当前事故伤亡的死难者说成是只顾金钱的亡命之徒,是生活所迫的牺牲者;认为当前伤亡事故频发是无法跨越的鸿沟;似乎工矿企业的遇难者都应该是未脱贫的人,似乎贫穷就应该出事故。认为要发展生产,要提高GDP,就要死人,不言而喻,就要死生活贫困的穷人。

  两大怪论喋喋不休,在许多报刊杂志上频频出现。实质上它与科学的安全生产观,坚持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依靠先进科学技术解决跨越式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珍惜生命、尊重人权的科学发展观都是背道而驰的。

  7.2 马斯洛的层次需求论,有其历史背景和认识上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安全是一切活动和生存的前提,特别是有了安全科技知识和安全文化素质的人,在21世纪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忽视了人民生活的根本改善,基本解决温饱的国情,把贫穷者说成是马斯洛生理需求论的殉葬品是不人道的,这是与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责、义务及社会责任相悖的。没有安全生产的环境,没有安全生产的条件,生产经营者就没有生命存活的保障。

  上述两种观点流传甚广,危害极深,为一些不愿对工矿企业死难者承担法律责任和提供合法赔偿,不愿意为劳动者提供合符国家标准的劳动条件,不珍惜生命、忽视安全生产的企业及个体投资者开脱、找借口,也为一些政府部门安全监管不作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珍惜生命、尊重人权、安全第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人有享受人生,有获得劳动、安康的权利,这也是社会应尽的责任、企业家应尽的义务,是劳动者和人民大众应享受的合法权益。

  7.3 层次需要论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确

  人类的生存、繁衍,社会的文明,工业大发展,科技的进步,如果没有安全作为先决条件,没有人的身心安全和健康的环境,没有安全的物质及精神财富为其奠定基础,就没有当代各国的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全世界人民所有的物质及精神需求,各国的经济发展,各民族文化的繁荣等一切都无法实现。

  因此,“安全为本”、“安全为天”、“安全第一”、“安全优先”已成世人共识的“安全第一公理”或“安全优先原则”。

  著名的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Maslow),于1943年在其《激励和人》的论著中指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维持人自身生存和延续的生理需求,其次才是安全(含健康)保障的需求,社交活动、尊严地位、自我实现的需求,如图6所示。在资本主义社会残酷剥削、物质匮乏、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他的理论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不是公理,更不能作为解释当前工业伤亡事故的依据和挡箭牌。认为要吃饱肚子,必须不怕死,必须用鲜血和生命换取,是极端错误的,极不人道的。因为,这不是科学规律,更不能作为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持续发展的条律。

 

  7.4 当代人的层次需要论及其安全观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文化及信仰来安排自己的人生,以不同的文化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层次需要。Maslow的层次需要论对当代人而言,应该有新的解释。由于人类在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活动方面的积累并继承了悠久的安全文化,同时以不同的文化方式生活和工作,因此,需求的内容和层次秩序也不会相同。这种需求是受前人的文化和当代人的文化强烈的影响、启迪而新构和发展。

  当人们面对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必须重新审视,在人民掌握一定科学的知识、规律和具有相当经济基础的今天,更重要的是受到每个人的文化程度及科技知识主导,同时也受到当代社会的传统观念、社会习俗、思维方法所限制,还要受到社会人文、伦理道德和法规的约束。那种先把肚子填饱,再来考虑安全的论调已成为违反科学的谬论,要钱不要命,不尊重生命,不珍惜生命,允许用生命和鲜血换取血腥的富裕,不是当代人安全文明生产、体面劳动而和谐生活的主流,是一种低能无知而淡漠生命饿无为行为,是一种冒险、鲁莽、落后、原始人的愚昧。连生命都保不住去拼命挣钱,去填饱肚子,不是当代人的安全生命观、安全生产观、安全价值观和安全文化观。

  笔者认为,在满足安全需求的前提下、当代人所追求的层次需求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跨越和超前的。但是,安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是一切活动的前提,是不可超越的先决条件,如图7所示。

 

  7.5 安全第一公理

  笔者认为,人类在生存、繁衍和发展中,当代人在解决自己的食、衣、住、行,即生理要求的同时。首先必须创建和保障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安全条件和卫生环境,包括安全的生产、生活,生理需求没有安全条件和卫生环境为先决条件、生理活动是根本无法进行的,生命也就无法存活与延续。可见安全的需求在生命繁衍和人类生存中,是何等重要!它的重要地位和层次中的排序是不能改变的,是充分而必要的前提,是一切活动的条件和基础。这就是安全第一公理。

  笔者认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的“安全文化”,就是把安全放在第一,放在超越一切的位置,就是坚决执行“安全第一”的公理。核电工业的安全文化应该成为工业安全生产和安全、无害、持续发展的典范。当代人的生理的需求,必须受到安全需求和伦理道德的限制。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和知识经济时代,“安全第一”、“安生为大”、“安全至上”、“安全超越一切”的理论,即“安全第一公理”,体现了21世纪人类发展和经济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大安全观、安全系统观、安全人因工程观和安全文化观。

  这就是安全第一的思想、安全第一的原则、安全至上的道理,这就是简明易懂的安全第一公理。在一切经济建设活动中,在一切思想政治及组织工作中,必须遵循上述原则。安全第一公理的实质就安全高于一切,其目的就是以人为本,人命关天,把关爱生命,珍惜人生,保护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放在超脱一切的位置。当代人的层次需要论应建立在安全为条件、为前提、为基础的原则上。

  8 特别关注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农民安全科技文化素质

  毛泽东主席的著作中指出,中国革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业现代化问题也是农民问题。笔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惠及13亿人民的小康,同样是9亿多农民利益的问题;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实现意外伤亡事故和灾害的控制和减少也同样是农民问题。其理由如下:

  1)每年有数千万农民进入劳动市场,他们是生产、劳动的主力军,劳务市场的主流,近10年来就有1.3~1.5亿农民进入城镇。

  2)全国约有7.4亿劳动力,农民是最低廉的劳动力,是求知欲最高的劳动力,要想找一份工作,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自然忽视劳动安全与健康问题。

  3)农民务工,技能低、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其劳动条件恶劣,靠卖体力,长时间工作挣微薄工钱,据说每3个工人中就有2个人来自农村,遭受职业危害面最广。

  4)农工的文化素质差,安全生产技能、自护意识低下,据资料报导:

  (1)矿工(特别是井下工)80%~85%来自农村;

  (2)建筑施工工人80%~85%是农民工;

  (3)大多数有毒、有害及高危行业都招用农民工,例如:制革、制鞋、化工、水泥、小煤窑等;

  (4)农民工中80%~85%的人文化程度在高小以下,甚至还有文盲。

  5)不懂得安全知识和保护自己的技能,更不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以及职业健康监护、工伤保险等应享受的权益,受骗上当不足为奇,在意外的工伤、死亡后,往往得不到公正、妥善的处理。

  6)农民工工作流动性大,合同工、临时工、季节工、承包工、小时工、替换工等得不到正规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学习及培养的机会,轮换工种多的农民工,相应增加了工伤的风险。

  7)工业危害及风险转嫁到农村或乡镇,农民在私人作坊式工厂中工作,生产作业环境简陋,其安全健康根本得不到保证,干完活甚至还拿不到应得的工资,受到人格的歧视和文化的歧视。

  8)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多半是老弱病残的轻型或半劳动力,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带来高产同时也造成了粮食污染、环境污染、土地污染,有的农民工失去保命的土地,成为外出流浪打工族。

  9)农村用电、农机运输、农家火灾、电气事故、农药中毒等意外事故不亚于现代工业意外伤亡争故,给农工的家庭增添了苦难。

  10)农民艰苦奔波,劳工艰辛一年,有的还得不到应得的报酬,连年关还流落街头,谈何安全健康,虽然劳动社会保障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仍无法改变农工弱势群体地位。

  笔者认为,国家和各级政府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农村开展义务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在劳动力与输出的村镇、建立合格资质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达标后再派出务工,解决劳动力无序、人员低素质状况。

  因此,必须尽快把安全工作的眼光转到劳动力的源头上。农村现代化和奔小康,首先要保护9 亿农民的安全健康,这是奔小康基础,要把重心真正转移到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极为重要的问题.推动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农民安全文化素质对解决伤亡事故频发,扭转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大举措,也是提高我国职业安全健康水平的治根治本的重头戏。

  9 科学的安全生产观

  根据‘安全第一”、“珍惜生命”、“以人为本”的公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遵从安全科学原理、安全文化建设理论,坚持安全生产方针,做到安全文明生产,首先要确立科学的安全生产理念。

  科学安全生产观的确立,对我国安全生产及现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保护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指导意义。有了正确的观点才会看清前进的方向,科学的安全生产观是当代工业发展的灵魂和灯塔。笔者认为,科学安全生产观应包含以下内容: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2)“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理念。

  3)人口、资源、环境、安全的协调发展。

  4)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文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5)走后工业化道路,进行“绿色”生产,进行“跳跃式”发展。

  6)安全生产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依靠具有高水平安全科技文化素质的劳动者。

  7)企业安全生产要对劳动者,对社会,对公民承担安全责任和义务,对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上述内容可以归纳为: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珍惜生命,尊重人权”,“依靠科技,‘绿色’生产”,“遵法守纪,自律安全”,“防灾减灾,持续发展”。

  10 结论

  通过对安全文化、安全科技、科学的安全生产观的分析和研讨,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并欢迎同行同仁互相切磋,深入探讨:

  1)安全哲学及认识论的观点认为,每个人对安全知识、自护能力的养成,都经历了4个认识和提高阶段(见图1):

  (1)安全无知论(安全宿命观)一—远古安全文化阶段;

  (2)传统经验论(传统安全观)——近代安全文化阶段;

  (3)系统安全论(综合安全观)——现代安全文化阶段;

  (4)安全文化论(预知预控观)——广义安全文化阶段。

  2)从人类发展及科技进步视角看人民安全自护能力,可从3个方面来认识(见图2):

  (1)工业革命时代至20世纪初——器物型安全文化阶段;

  (2)20世纪初至80年代——工业型安全文化阶段;

  (3)20世纪80年代至今——广义型(人本型)安全文化阶段。

  3)安全文化与安全科学。安全文化是安全科学的基础,是安全科学的母体。安全科学是特殊时期、特殊领域的特殊安全文化活动,是特殊安全文化提炼的结晶,安全科学技术是一级学科,它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归根结底也属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范畴。安全文化与安全科学的相互关系如图3听示。

  4)从工业文明进程看其与安全文化的关系(见图4)。工业安全(安全生产)的发展也经历了3个阶段:

  (1)物质——机具的本质安全化,即物质安全文化——硬件;

  (2)物一一人即人适物的安全管理,即制度安全文化——软件;

  (3)工业安全文化即物质安全文化、精神安全文化、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安全文化——人本安全文化。

  5)安全生产“五要素”与安全文化如图5所示。笔者认为,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处于首位,是“五要素”的核心,是安全生产的灵魂,生产经营活动者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科技能力、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和安全责任及安全伦理公德,是企业(工业)安全生产活动的基础。通过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就可以转换为安全生产的硬件,安全生产的软件,保护和解放生产力。

  6)提出了当代人层次需要论的新观点。笔者认为,当代人从事一切活动,满足各自需求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就是安全。因此,安全的需求才是当代人层次需求论的前提、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达到一切需求的基础。只有满足安全需求的基础,才可能去实现其他层次的需求,只有实现了安全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后,各种需求是可以互动、跳跃式的运行的。没有达到安全需求,一切需求都是空谈,是冒险,终归以失败告终。

  7)安全第一公理。笔者认为,“安全为天”、“安全第一”、“安全至上”、“安全优先”、“安全超越一切”的理念和原则,是一切政治工作、经济工作、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遵循和服从的公理。以人为本,珍惜生命,尊重人权,是不可动摇的。必须在任何情况下保证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坚定不移地按“安全第一公理”进行运作,才会有工业的安全文明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8)笔者提出要特别关注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质,是当务之急,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也是关系到9亿农民安全奔小康的基础。建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从政策上、组织上、投入上向农民工倾斜,给其职业技能、职业安全健康、安全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机会,提高其安全科技文化素质,正确引导农民工转为现代工业大军。

  9)笔者提出了当代人应具有的科学安全生产观,简要归纳为40个宇: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珍惜生命,尊重人权”,“依靠科技,‘绿色’生产”,“遵法守纪,自律安全”,“防灾减灾,持续发展”。

  “安全第一”公理,虽然一看就明,一讲就通,但一做就难,甚至有些人明知故犯。要真正落实“安全第一”,关键在于政府、社会、人民对安全的深刻理解并在实践活动中的自律,归根结底是全民安全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的问题。倡导、弘扬和传播安全文化是一件使13亿人生产、生活、生存的安全与健康的大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没有安全健康的人,又怎样去享受小康,连生命都保不住,又怎样去提高生活质量,人都没有了,命都搭上了,又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奔向更美好的殿堂。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有安全才有人,有了人才有一切,无论何时必须“安全第一”,“珍惜生命”。

  实践证明:无论是安全管理、安全科技、安全法制,都不及安全文化的倡导和弘扬的效果和威力,安全科技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以安全科技文化的形式、方法、手段,通过潜移默化,以最平凡、最有效、最深刻的安全科技文化内容及活动方式来影响和培养全民的安全思维,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当全国形成真正的安全文化氛围之时,才是“安全为天”、“安全第一”、“安全至上”、“安全优先”、“珍惜生命”、“尊重人权”真正落实之时。营造一个安全、少灾、无害、和谐的世界,发展和繁荣人类的安全科技文化,是新世纪人类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