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说明

激发员工安全优势动机提高自我安全监控素质

2008-08-20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随着我国法制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环境标准也不断提高。对安全生产危险动态分析和预测评价,要求建立在预防和控制的基础上。而人类的一切活动过程中,与安全问题直接或间接关联的不外乎是人、物及人与物的关系。在这三者关系中,人占主导地位,是安全的主体和核心,既是保护的对象,又是保障条件或者是危害因素。在人机工程理论中有一种观点叫优势动机,这个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受一定的动机驱使的结果,人在实际生活中常有多个行为,它们产生于多个动机,而这些动机的强度不尽相同,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由多个动机中最强的动机决定的,这种动机就称之为优势动机。本文通过对矿山生产过程中的员工安全优势动机的表现分析,谈谈激发安全优势动机对提高员工自我监控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一、求安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需求

    作业活动过程中,必然要产生一些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而煤矿生产作业的场所主要是在井下,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矿山生产作业环境相对较差,其作业场所狭小、阴暗、潮湿、生产环节多,环境多变,过程复杂。从安全生产基本常识和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角度讲,“人的生命是第一重要的”。员工对作业环境中的重大危险源的危害性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很敏感,对落实重大危险源整改技术措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高,对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高压线”都有一个强烈的防范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育的我国劳动力管理市场中,假如作业场所的安全环境不能满足员工安全生产的最基本需求,即使以较高的待遇也难以吸引员工的注意力和参与热情,即使已参与了该场所的作业,也同样难以长期共存,更难以留下高素质的员工,这种现象反过来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煤矿企业招工难的客观事实就是受到自身环境条件限制的一个具体实例。

    二、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与作业点的安全环境条件不一定成正比,有些情况下,作业点的安全环境条件越好,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就越淡薄

    从煤矿安全生产经验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在一般情况下,作业点的围岩条件越破碎,员工的安全防范动机就越强烈,施工过程中,对安全防范措施就会落实的越到位,所以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就越低。如上京矿区小华煤矿,其围岩层理、节理均较发育,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作业点附近经常会产生掉渣现象。只要有一个班的顶板支护管理不够到位,就必然会对下一个班次正常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定时的碎渣落地声,随时都在激发员工的安全防范动机。员工在这种的环境下作业,对安全管理的意识丝毫也不敢放松,每发现支护不合格,员工必然会自觉地进行及时整改。而在其他矿井的“完整顶板”施工作业过程中,由于顶板保持着大面积的“完整”状态的采空区顶板,给现象作业的员工产生一个“安全感”,总认为在这样的作业环境下,不会产生顶板冒落的危险,或产生顶板冒落的概率很低,容易产生麻痹大意的思想,工作面迎头一旦进入构造变化带,很容易产生局部冒顶而导致事故发生。所以在矿山员工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工作面越‘安全’就越容易出事故”。就是是员工生产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对安全防范意识与作业点安全环境条件两者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

    三、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受作业过程中的最强动机支配较明显,当作业过程中最强动机从安全防范向其他方面发生转移后,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也会在无意识中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从而降低对事故隐患的防能力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受到生产过程中劳动紧张强度的支配,员工的安全意识会在作业的过程逐渐削弱。主要原因有:

    1、员工的生产任务意识对安全优势动机的支配作用。员工入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必需的生产任务,在紧张的劳动过程中,员工的安全行为动机(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步向生产方面发生倾斜。当班生产任务完成多少,将直接影响到员工的经济效益。随着上班时间的流逝,当员工的思想意识转向生产后,脑海中的安全管理之弦,就会产生不自觉的松弛,随之而来的优势动机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放松了对安全状态的警惕和防备。

    2、员工的功利行为对安全优势动机的负作用。对经济分配过程中的劳动量计酬方式不科学,导致部分员工的行为动机向生产方面倾斜。从事一线采掘作业的员工,其劳动报酬基本上是采用计件。而各班组在工资分配过程上,由于对不安全因素整改工作量的衡量标准和计酬准确性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各班之间把握的尺度不一致,难以统一考核标准。在实际分配过程中,往往只简单地与当班完成的生产任务直接持钩,处理不安全因素的报酬未能做到明码标价或单列核算。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容易产生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甚至是不要的不健康行为,给现场作业场所留下未及时排除的安全管理隐患。

    3、员工的短期思想意识对安全优势动机的支配作用。采掘一线员工流动性大,短期思想意识较严重,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比较淡薄,自主保安业务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容易引发随意降低安全管理标准的行为动机。煤矿用工制度改革后,从事矿山采掘一线生产的主力军大部分为农民轮换工,这部分员工流动性大,基本素质相对比较低,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潜在危害性认识不足,安全思想意识比较淡薄,体现在日常管理上的安全优势动机不明显。同时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受到短期思想意识的影响,没有认真地对安全管理基本技能进行研究,容易引发随意降低安全管理标准的行为,使得现场管理过程中的生产与安全之间的天平产生倾斜。

    四、重新激发员工安全优势动机,提高自我安全监控素质,需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创造一个良性的“我会安全”的大环境

    重新激发员工安全优势动机,提高自我安全监控能力,需要进一步营造一个浓厚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树立“一切为安全工作让路,一切为安全工作服务”的观念,严字当头,把重点放在落实现场整改上。坚持安全为天、安全至上,创造一个良性的“我会安全”的生产环境;培养出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熟练掌握矿山开采生产知识和安全管理基本常识的员工队伍。在现场生产过程中能够事前分析判断出围岩构造变化趋势,特别是局部构造变化趋势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同时应组建一张分别由矿内部专业安全管理队伍与采掘工作面安全网员组成的能够横向到边、竖向到底的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监察网络,各网结间扭结紧密,信息交流反馈及时有效,职责明确,并能体现出管理效果与个人经济效益挂钩的综合管理考核机制。在内部考核管理上,应建立一套能够适合矿山安全生产需求的综合性的考核评分办法,明确重点突出在安全管理上应得的报酬,通过宣传教育和经济报酬相结合的办法,鼓励员工在掌握安全管理的基础上,主动去参与现场安全管理,落实隐患整改措施,通过“严治”与“情治”相互融合,促进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朝着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