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说明

论安全防线

2009-05-20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经济建设大潮的风起云涌,人们充分享受着市场经济政策所带来的和煦阳光:企业效益好转,职工收入增加,社会稳定,和谐小康。然而,不和谐的音符总在耳边回响,不幸的消息时有耳闻。报道××企业重产量轻安全,领导盲目追求效益的;或××企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旧领导受处理,新班子上台来,制定了新规范新措施,构筑了多少道安全防线等等。试问这些防线真的会存在吗?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吗?

  仔细想来,似乎并不那么简单。我并不怀疑新闻媒体的可信程度,只是想这些所谓的几道防线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正像大家都知道的,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从来没有真正地阻挡住外敌的入侵;曾被认为是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也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既然如此,那么真正的可靠的防线在哪里?

  我说:真正靠得住的防线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它应该由三部分组成:爱心、责任心、同情心。这是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这条防线把人的生命和信念相连接,深藏于人的思想意识深处,虽历沧海桑田,亘古至今永不褪色。

  爱心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一个拥有爱心的人他不但会爱自己,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亲人,也会爱千千万万个和自己一样的生命的个体。在不可避免的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首先想到的绝不是自己。有报道说南方一位知名画家,约朋友二三个去藏西北采风。在一个残阳如血的下午偶遇一群藏羚羊,有人随即拿出猎枪瞄准,受惊的羊群恍然惊散,四处奔跑,而唯有一只体格健壮的羚羊却面对枪口前腿跪倒,似在哀求。然而枪响了,人们在这头藏羚羊的肚子里发现了一个正在孕育着的小羊……。人们的灵魂震颤了:让这个羚羊坐以待毙、慷慨赴死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呢?

  是爱心。

  每每看到媒体报道有犯罪嫌疑人在在实施犯罪时穷凶极恶,可末路之际面对自己家人的时候却痛哭流涕的情景,当然这种爱心太狭隘了,也太过片面,只是一种私欲的表现。而责任心则是一种更加广义上的爱心的延伸,有一股沉甸甸的力量。责任心可以使人茶不思、饭不想,也可以夜不成寐、积劳成疾。毛泽东主席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带头不吃肉,率先垂范,严格伙食标准,这就是一种责任心。不幸以身殉职的河南登封公安局局长任长霞,群众自发起来为她送行,人头攒动万人空巷,这不正反映了她生前一身为公的责任心吗?当每一次探望父母后临别之际的牵念挂心,那是一种家庭的责任心;《三国演义》中长板坡一段戏,赵云为救阿斗不惜“血染征袍透甲红”,在百万军中舍命冲杀,这是一种忠于刘氏政权的责任心;而当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一位名叫艾森豪威尔的美军驻菲律宾的军事顾问助理,则坚决要求回国参战。当时上司并不同意,他冲破重重阻力返回美国后,不久即投入战争前线,此后其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得以施展。仅数年时间,即由一名中校晋升为美国的五星上将并于1952年当选为美国总统,这也是一种责任心,为民族、为国家、为正义的责任心。

  而责任心却总是和责任感、使命感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不难想象,一个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心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使命感又源于同情心,只有深深根植于职工群众之中,了解他们的疾苦,深入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呼声,真正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才能确立和增强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在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动下,扎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线。

  安全工作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规律,不同的规律又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但是不论怎样变,总有着不变的永恒的事物。就像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古人记录的星宿的排列位置和彗星的活动情况竟然能够确定周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一样,由爱心、责任心和同情心构筑的安全防线,犹如一道看不见的万里长城,蔚然屹立在人们心中。

  正像机械设备的运行需要定期检修维护一样,由“三心”构筑的安全防线也需要不断的施以润滑和保养,这当然是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把所有员工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把他们的热情都发挥出来,让他们尽心竭力为安全生产工作出谋划策。当然,必须要大家乐意干,愿意干,就一定会干好。“挑担茶叶上北京”的人决没有收到外力压迫,否则他也不会挑着担子就上北京去。一般六七个月大的婴儿总爱让人抱着或推着(车子)站在小孩多的地方看人家玩,甚至下雨时也这样。为什么啊?因为他喜欢那样一个环境。所以,反过来说,所有的企业管理人员或管理阶层一点要想方设法给广大员工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氛围,再施以阳光普照,汗水浇灌,那么“积极性”这颗种子就会破土而出,茁壮地成长起来,直至长成参天大树,继而由“三心”构筑的安全防线就会越发坚不可摧、牢不可破,发挥出超乎寻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