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说明

对煤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

2010-01-05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摘  要

  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及化学品的过程。该生产过程除具有化工生产一般特点外还具有易易燃易爆物质多、高温粉尘环境多、压力设备多、生产工艺条件苛刻、生产规模大型化、自动化等特点。这些特点都决定了煤化工企业危险因素的聚集性以及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煤化工企业做如何好安全管理工作、切实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最大限度的保护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本文结合实践管理经验就煤化工企业如何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煤化工    安全     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化工行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安全工作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煤化工等危化品企业的安全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事故频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其中安全管理的不科学、不到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为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因此造成的损失,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前管理工作进行改善。

  一、规范安全规章制度建设,推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行业标准,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行动指南,是生产经营单位有效防范生产经营过程中安全生产风险,保障从业人员安全健康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安全规章制度的建设要以安全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要以生产经营过程中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事故教训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法规、标准与企业安全生产实际特点相结合,一套适合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才能真正发挥管理作用,否则只能是安全管理的累赘。另一方面,规范、合适的制度建立了,就要发动各个方面去执行、落实,否则只能是一纸空文,无法发挥其效用。有些企业单纯为了应付检查去制定规章制度,其可行性和执行力度可想而知。安全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你重视它,它才不会辜负你。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和“管生产的同时必须管安全”原则的重要方式,能够充分增强企业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岗位人员对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安全责任制的总要求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也就是说企业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安全管理网络,并有鲜明的层次,网络内各部门甚至是每个岗位都要制定明确的安全工作职责,实现层层监督,层层考核。不仅要建立上一级对下一级的考核,还要定期组织下一级人员对上一级安全工作做出评价,根据评价情况,做出合理的批评与表扬或经济奖惩,同时争取合理化建议,最大限度地实现全员对安全工作的参与和监督,提高安全管理网络中每个层级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只有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反馈机制并行,才能实现安全管理的良性循环,不断的推进安全管理工作上新的台阶。

  二 、从实际需求出发,抓好安全培训工作

  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创建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途径。目前安全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是事故发生的时候追究安全教育方面的责任,和平生产的时候对安全教育无人问津,且投入不足。二是安全教育形式化,走过场,不能有效联系实际,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不高。要解决以上两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领导层的安全培训。领导层及不仅把握着企业生产经营方向同时也是安全管理工作的主力,其安全素质的高低和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管理知识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对安全生产各方面管理的重视程度、方式方法及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领导层的培训首先要形成制度,形式可以灵活,重点是实施一定要到位。有些企业只是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培训虽然档案齐全,但是过程是应付了事,只是走过场,效果微乎其微。

  (二) 抓严抓实新员工的三级教育

  对于化工企业,尤其是煤化工这种危化品企业,工作环境和内容特殊且大部分新员工属于最初接触安全问题。所以对新员工的培训基本属于的安全启蒙教育,要让员工一入厂就建立对安全工作的正确认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和不断学习安全知识、积累安全经验的理念。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使 “我要安全”的意识深入到员工心中,充分体现“我要安全”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广大员工逐步在处处、事事都牢记安全,落实行动,每个人都能做到“自主管理”、“三不伤害”,天长日久形成企业固有的安全习惯以及员工头脑中固有的安全意识。

  (三)在日常安全培训中应认真贯彻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

  安全培训工作的成绩不仅是看培训了多少课时,培训了多少人,重要的是看培训是否符合企业需要、是否真有实效。实施培训阶段,要从师资队伍、培训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保证安全培训的质量。

  建立一支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师队伍,是开展安全培训的基本条件,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取得效果的根本保证。根据目前的现状,继续采用“专兼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并注意取长补短。加强教师能力训练,以适应新形势对安全培训的要求。

  培训内容的确定要从强化意识、掌握理论和提高技能的需要出发,精心安排培训计划,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教什么”的原则科学设计。重点放在员工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基本常识和器材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使用、职业危害预防、事故应急处理等与员工实际工作切实相关的方面。突出案例分析培训,挑选出适合培训对象的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其发生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事故的进程、造成的后果或损失、事故的应急处理与救援、责任人处理,以及吸取教训,如何防范以避免发生类似事故等环节,对学员进行针对性强的安全知识培训。案例教学,以案释法,既可以消除学员对学习安全知识理论的畏难情绪,又可以尽快使其从单纯的理论学习转入实际运用,把对安全知识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员真正懂得“条条规程血染成,不可再用血去验证”。起到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

  培训方法要不断创新,任何工作要想不断改进都离不开创新,培训方法应根据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同,增强多样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效果。要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要求框架内,从员工的成人学习特点出发,创新培训教学方法。教师传授知识时要注重培养学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的提高,要避免机械地按大纲和教材照本宣科,进行一味地知识灌输。可以通过互动教学、手脑并用、集体讨论、课堂和现场相结合,理论与案例有机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增强培训中的共鸣,使安全培训质量得以保证,提高培训效果。

  注重培训的针对性。要对参培学员的安全综合素质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通过分析学员填写的登记表,准确把握安全教育应解决的迫切问题,区分层次和轻重缓急,既有应急的补缺补差,也有适应性的普遍提高,还有前瞻性的技能储备,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增强针对性,避免盲目性,提高实效性。以避免教育培训内容与学员的实际需要脱节,失去了对不同类型学员的指导作用。

  三、组织全员对所有岗位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分析,并制定控制措施

  安全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事故的引发都是其潜在的危险因素在某一时刻的汇集爆发,而风险管理的意义正是在于提前识别危险因素、评价风险等级、找出控制措施,以寻求最低的事故发生率、最少的损失、环境的最低破坏和最优的HSE(健康、安全、环境)投资效益,真正做到“以防为主”。

  风险评价分为对常规作业和非常规作业两个方面,普遍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和安全检查表分析(SCL)相结合,JHA方法是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SCL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根据掌握的《风险评价清单》的各风险因素依据风险矩阵法进行判定,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程度(S)确定风险度(R),制定控制措施。

  各个岗位存在的风险因素是是不同的,该项工作必须组织全体员工参与。首先要对员工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其了解该项工工作的真正目的和重要性并传授其辨识方法;其次要以车间、班组为单位合理组织,正确引导,使其能根据自身的工作程序、工作环境,结合工作经验,实事求是的反映本岗位存在的风险。相关安全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员工反映的风险状况,合理组织评价小组,进行风险评价并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并组织员工学习。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要把风险辨识作为一项常规活动,不断地更新风险信息,反馈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并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检查,将事故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

  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安全检查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和日常检查。要搞好安全检查一方面要组建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安全队伍,并有完善的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车间基层领导“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意识,并不断提高其安全技能和安全管理水平。

  查领导、查思想、查管理、查规章制度、查隐患,安全检查要从各方面入手,有目的、有重点、有秩序地开展。锅炉及压力容器、危险物品储罐、电气装置等关键装置重点部位,要加大检查力度,提高重视程度;季节性的防火防爆、防雨防洪、防雷电、防暑降温要及时到位。

  负责到位的安全检查能反映出安全生产各方面工作开展情况。要使检查人员明白自己的职责的重要性,要能发现问题,找出安全的薄弱环节,并如实地反映,并下达隐患整改通知,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整改,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消除隐患。

  五、明确危险作业管理制度,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原料、中间品、产品特点决定了煤化工企业的危险作业活动较多,主要包括禁火区的动火作业、高空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抽堵盲板作业、吊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设备检维修等。这些作业活动危险度高,且大部分为外来施工人员实施作业,管理难度较大。具体要保证以下几个方面的落实:

  (一)、要依据相关标准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危险作业管理制度和具体的操作规程,使危险作业活动有章可循。

  (二)、要按照制度中的程序严格进行危险作业前作业许可证的审批。经相关人员对现场查看,确认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后方可开始作业。

  (三)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四)、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安全监护。现场安全管理、监护人员一方面可以检查作业现场的各项安全措施是否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可以监督危险作业人员是否严格按有关作业制度、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同时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对作业现场的各种情况进行及时协调,发现事故隐患现场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紧急排除。

  六、建立具有专业素质的应急救援组织

  由于自然或人为、技术的原因,当事故和灾害不可避免的时候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组织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已经成为抵御事故风险或控制灾害蔓延、降低为害后果的关键手段。企业要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分工参与、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应急救援组织,最大限度减少事件或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应急救援的重点是对受害人员的营救,迅速控制事态,这就要求这一组织行动一定要迅速、准确、有效,所谓迅速就是要建立快速的应急响应机制,能迅速准确地传递事故信息,迅速地调集所需的大规模的应急力量、设备物资等资源,迅速建立起统一指挥的协调系统,开展救援活动。所谓准确,就是要求有相应的应急决策机制,能基于事故的规模、性质、特点、现场环境等信息,正确地预测事故的发展趋势,准确地对救援行动和战术进行决策。所谓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急准备的充分性与否,包括应急队伍的建设与训练、应急设备设施、物资的配备与维护、预案的制定与落实以及有效的外部增援机制。

  要满足以上三点,企业一是要建立严密的应急救援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安全消防部门、生产车间、后勤部门、医疗部门等。并在每个部门设置专门负责人,负责相关人员的培训演练、物资储备和设施维护;二是制定贴近实际的应急救援预案,包括各个级别、各个方面的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不同规模的演练,在演练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修订改进,在演练中锻炼救援人员心理素质、反应速度、应急能力。三是要提高专业救援队(一般是企业内消防队)的应急救援能力,包括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训练,各类消防救援器材的熟练使用等。要树立忧患意识,有紧迫感、使命感,搞好训练、演练,以备在特殊情况出现时能迅速应战。

  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前提是管理理念必须先进、管理方法必须科学,必须以实事求的态度,真抓实干。安全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企业要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汲取营养和经验,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科学管理,以人为本;标本兼治,持续改进”的思想方针开创领导重视并正确引导,全员主动参与并积极团结互助“要安全”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号)

  3、《安全生产管理知识》 刘铁民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4、《煤化工安全与环保》 谢安全  薛利平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