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说明

科学发展观实质是安全发展

2010-01-15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方法系统,本文不想面面俱到地作一些泛泛之论的感言。我只想就其以人为本的核心谈一点学习与实践的感悟。按我的理解,科学发展观其实是党在我国经济社会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因时而动作出的一种长期安全发展的伟大决策,是在有限的自然与无限的需求之间、在当代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在民族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之间作出的一种政治取舍,是政治智慧在自然面前的一种内敛的张扬,是一种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自我加压。以求获得一种长期的、安全的、经得起历史检验与评判的科学发展,一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安全预期。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同时又说人应该是一切社会活动的目的。他在对共产主义的描述中指出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将“以人为本”确定为其核心,体现了这种“尊重人、为了人”的理论传承。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人应该在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如果说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主要还在用发展速度解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问题,那么经过三十年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确实应该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模式的转变。以人为本固然要首要地考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分享改革开放成果上的经济利益,但人的需求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当基本的生存之忧逐渐消失,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快乐就成为人们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最关注的问题。相信大多数被传统文化浸染较深的中国人都有一种“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山水情节,可是当我们发现青山不在、夕阳不红的时候,发现大漠无边、家园渐小的时候,发现空气混浊、遍地污染的时候,自我克制的科学发展为我们提供的就不光是健康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那一片绿水青山,更是一片实实在在的美丽家园。只要这种发展模式真正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坚持,就是一种最大的以人为本,是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筹关怀,是真正把人当作人的全面关爱,没有了对生活现状的忧虑,对未来生活状态的焦灼,人也才能以一种更轻松乐观的心情,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具体实践科学发展观,从而使人与社会的发展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二、科学发展观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明确了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快速发展到又快又好地发展,再到又好又快地发展,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概括和浓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质上是对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创新发展,是对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型这种粗放增长方式的舍弃。是对天人关系、市场关系、现实与长远关系的全面反思后作出的科学调整,是战天斗地的单纯改造思想向顶天立地的天人和谐共存思想的演变结果。科学发展的内涵或许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以人为本的核心应该是其终极的价值支撑。当我们超越了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单向追求,当我们敢于主动拒绝高耗费的增长方式的时候,其实已经说明我们在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已经走到了新的更加成熟和自信的历史阶段。我们选择了一种安全的发展模式,一种既能够促进当代人全面发展,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权利,不加剧人类生存危机的科学发展。这种发展才是一种真正立万世基、谋万代利的可持续方式,也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的社会稳定。在这样一种稳定的社会中,学者有其教可以笃学,居者有其屋可以安身,谈经治典者得其道可以安心,老病孤寡者得其养治可以安命。这样一种社会才真正是一种和谐稳定的安全社会。它实质上一种全面小康或富裕社会的生活模式,但这种模式也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兼顾的方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东西发展差距、解决利益分配失衡、解决党的领导与民主法治的制度安排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才能最终得以实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实质上一种追求国家民族长期安全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实现的是在一片安全的国土上全体民众在安全的环境中其乐融融地生活,并将这种安全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信仰传及子孙。

  三、科学发展观为人类的共同安全提出了新的实践模式。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步深入,世界在变小,市场在变大。随之而来的诸多问题也日益成为我们人类共同面临和关注的问题。诸如全球变暖引发的冰川融化海面上升、粮食安全、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一系列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难题正越来越迫切地困惑着人类。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威胁着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到时候,一支南美的蝴蝶,就可能真的会引发一场毁灭性的飓风。针对这些发展中的问题,联合国大会及其下设的环境署、粮农组织及其他专门机构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旨在规制世界各国发展方式的国际条约。但在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民族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之间博弈,或许在一国之内他们重视了发展的协调性,但放在世界的格局之中,他们则又选择了国内优先的模式,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对《京都议定书》的态度,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美国最终没有签署这个条约,导致减排二氧化碳这一遏制全球变暖的重要措施基本流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刚刚跨过小康门槛,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面临着众多发展问题的时期,却以一种对人类、对世界、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这应该是一种对人类最普遍、最实在的责任承担。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一定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检验,成为人类解决一切难题的共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