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2年4月10日,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泰坦尼克号”豪华旅游船沉没,给后人留下了一些深刻的教训,其中重要的一条是与船长自信本船船体的“安全可靠”、永远不会沉没,自信自己有丰富的航海经验有关。
“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往美国纽约,在冒险选择大西洋北部有冰山漂移出没的水域时又没有采取一些防范“预控”措施,诸如增派“了头”,及时检测水温变化,使用船上雷达严密监视航道水面上的异常情况等,等突然发现船前出现“一团白雾”(冰山)时,紧迫局面已经形成;如果当时船长果断地采取船头与冰山相撞,当然后果也很严重,但起码可争得一些营救时间。不幸的是,因为船长过于“自信”,不顾及客观条件和避碰一旦失败时更加严重的后果,却采取了为时已晚的紧急避碰,导致右舷船身撞到了冰山,结果船上的5个密封船舱(“安全可靠”的王牌之一)破裂、断裂,造成该船很快沉没,死亡近2000多人!
动态系统的驾驶操作、驾驶员应具备、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与谋略?这也许是值得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人的言行所出现的差错,与思维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有关,这是因为人的言行需要通过思维去实施。人的这种实践思维,涉及人的思维方略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上;而思维的过程,又与人的知识、经验、动机以及思考问题的立场等密切相关。
“双重性”思维方式增强驾驶风险意识
人世间事物的复杂性与联系性,要求人们思维的多样性与多重性。驾驶人员要建立“双重性”思维方式,即“识别的双确认,判断的双侧面,应变的双保险”。它要求驾驶人员在目标识别、判断、应变等环节都应保持“双重性”(两面性)思维,防止“单重性”(一面性)决策,这对避免和减少驾驶失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识别、判断、应变是一个连续的认识过程,前一环节的失误,可在后一环节的“双重性”思维活动中得到补偿,这在安全生产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双重性”思维的实质,在于舍弃了某一事物的真真假假的表象,而抓住它的本质属性。动态系统的驾驶操作,必须严格养成善于制定比较周密的作业操作方案的习惯,以充分发挥设备性能特长与各种有利条件,结合该次作业任务的条件、环境等具体情况,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诸如检查、调控、“预控”等措施,克服各种困难,确保安全优质地完成预定作业任务;同时,方案要估计到各种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与意外事件,结合以往发生事故的经验教训,采取相应应变防范措施,备有“两手”,防患于未然,即使意外发生,由于“有备”,才有望转危为安,或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这就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精髓所在。
思维谋略提高驾驶应变水平
人从事某种工作活动或操作活动的过程,是大脑不断“接收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维基本模式就是“判断、分析、综合、决策(处理)”。而“判断”,则需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与诸多规则、原理、规律等,涉及人的“概念思维”;“分析”,则须进行分类、推理、比较,理出事物之间的一些必然的内部联系及其因果关系,涉及人的“逻辑思维”;“综合”,则要靠概括性的归纳、提炼、重组、生成,涉及人的“应变思维”;“决策”并下决心进行处理时,则要考虑、选择,并准备承担某种可能后果,它又与人对情境、车船状况、操作主体(驾驶员本人)的判断以及目标、对策的立场、动机变化密切相关,涉及人的“定位思维”。
因此,驾驶员必须了解、熟悉并遵循大脑思维的一些基本规律,从而提高人的反应行为的可靠性,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失误。现将上述4种实践思维谋略简述如下:
1、定性与定量概念思维
所谓“定性”,是指对某一事物本质属性的一个科学定论;而“定量”则是其“定性”的具体体现。两者互为依存,也互为制约,是概念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
人从事某种工作活动,涉及诸多“定性”规定,如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哪些在什么情况下可为等,而这个“什么情况下”则属“定量”的界限,一旦超越其界限,就是“定性”的错误。因此,掌握“定性与定量”的一些科学概念,对规范人的行为,对准确判断、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抓住问题的实质与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动态系统的驾驶操作,涉及船舶运动与操作基本原理、驾驶规范、安全守则及其一系列法规、政策等等,在这些规范驾驶人员的驾驶行为准则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就是“定性”与“定量”概念。在海上运输事故中,有不少与驾驶人员缺乏“安全航速”等一些“定性与定量”科学概念有关。1993年,在某港进港锚地发生了一起事故,一艘5000吨空载货轮在台风时沉船,造成23名船员死亡。当时风力已达12级,但驾驶人员竟冒险起锚,进港调头,调头失败再抛锚时已固定不住船位,船体在猛烈强风吹袭下而走锚,撞山沉没。这宗海难突出反映出该轮驾驶人员对本船的抗风浪能力与操纵性能存在一系列“定性与定量”的概念错误。
2、条理性逻辑思维
所谓条理性是指事物内部联系及其相应因果关系,反映事物一些必然的发展法则。条理性也是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操作人员在真实情境中熟练掌握和全面运用优良技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树立良好的“工序”意识。这种意识是条理性逻辑思维的一种象征,反映出操作者训练有素的气质。据学者的分析,程序错误是操作错误的一种主要类型,其概率约占50%。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操作方法的操作程序,是根据本工种设备性能、特点、要求以及以往事故教训等制订出来的。对此,必须高度重视熟练掌握科学操作程序,努力养成各种良好的操作习惯,保持清晰的思路与思维的条理性,这对提高操作的可靠性有重要的意义。
(2).提高应变操作的预见性。动态系统的驾驶操作离不开预见性,诸如驾船操作的“三掌握”:掌握本船运动轨迹的预见性、掌握船位的预见性、掌握避碰处置的预见性。这些预见性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要点是建立相应、有针对性的“预测点”,即对每一次操作所需要的操作效果,对作业阶段的转换、连接等都应有它的“预测点”,以便及时发现操纵动量过量或不足.
(3).保持驾驶操作的协调性。驾驶操作受主客观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只有它们之间处于相对协调的状态下,才能确保船舶的运动处于受控状态。
(4).领悟驾驶操作的“连贯性”。“连贯性”是逻辑思维的一个要则。事物发展的一个法则是承前启后,或者说是“由量变到质变”。对此,驾驶员应重视掌握驾驶操作的“连贯性”。
3、要领性应变思维
所谓要领,是指根据某种操作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概括、归纳出来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反映事物之间内部联系的本质属性,一般也不会因作业条件与环境的某些变化而改变,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这就是说在工作中只有抓住要领、抓住纲,才能“纲举目张”。有了这个依托和依据,才能适应一些不同的作业条件与环境。比如,船舶进靠码头的作业,其关键要素就是进靠角、余速、横距三个方面。顺利完成进靠作业的过程,就是成功处理这三个方面的过程。
4、全局性与局部性定位思维
所谓“定位”,是指思维的起点或出发点以及目标终点的预设性决定,它与人思考问题的立场、动机密切相联系,常以种种习惯的形态显示个体特征。
动态系统的驾驶操作,必须首先摆正自己的“定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配合生产,安全优质地完成相应任务。这是人的“定位”思维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人在从事某种工作活动的过程,从根本上讲也是一个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辩证关系的过程,只有胜券在握的“全局一盘棋”,才能走出有妙着的“好棋”;全局由局部构成,某一局部特别是关键性的局部,一旦处置失当,势必影响全局,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上一篇:对铁路安全运输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