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成立了环境监测司,监测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改变,国家层面率先实施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分离。环境监测系统如何应对“政事分开”的新形势,推进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监测业务技术工作是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过大量调研,分析了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为应该尽快推动环境监测系统工作的转型,建立“公益性”环境监测业务技术体系。
推进环境监测工作尽快转型
环境监测司的成立,对监测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环境监测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监测工作开始“政事分开”,也就是从国家层面上首先实现监测管理和技术分离。我们认为,依靠行政管理系统强化监测管理,可以解决纵向横向、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问题,逐级将监测管理网络延伸到县级环保局。
可以理顺下列3个关系,而这3个关系长期困扰环保部门。一是理顺环保系统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实施对环境监测的统一监督管理。通过统一环境信息发布,促进不同部门在监测工作中的协作,协调环保与水利、卫生、农业、建设、林业、气象等部门从事相关领域监测工作的关系;从监测行政管理角度明确企业自测申报的职责;从行政许可角度规范其他行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环境监测工作的行为,严格单位和个人监测资质的管理。二是理顺环保系统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归口管理环境监测。监测司将各类环境监测任务按计划科学合理下达至环境监测总站和地方环保局,改变目前同类任务多头下达、多类任务同时下达给监测站的局面。三是理顺环保系统上下级关系,加强对本系统监测工作的行政管理。从环保行政管理层面下达监测任务并建立相应的考核约束机制,更利于推动环境监测工作。上级环保部门下达监测任务给下级环保部门,同级环保局组织完成各项监测任务,并接受上级环保局的检查考核,改变以往从监测系统的技术指导层面下达监测任务,没有相应的行政考核约束力、任务难以推动的局面。
环境监测管理和技术是环境监测工作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其关系是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将共同促进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没有管理,技术可能迷失方向;没有技术,管理将会失去支撑。监测行政管理部门一方面对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下达任务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又对监测系统进行宏观的业务技术指导,为监测系统解决更多的实际困难,为各级监测站的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面对“政事分开”的新形势,监测站将由过去的管理与技术不分到现在的定位于环境监测技术单位。摆在环境监测系统面前的是两条出路,一条是“公益性”道路,从事于公益性的监测事业,另一条是“市场性”的道路,服务于市场。无论选择哪种道路,都需要提高自身的水平与能力,都必须有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要统一思想、找准定位、理清思路、确定目标,笔者认为环保系统监测站的应该将工作定位于为“公益性”事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监测工作的理念要紧紧围绕服务于环境管理中心工作,达到“两提高、两发展”的目标,即提高服务环境管理的能力与水平,提高自身的能力与水平;促进环保事业的科学发展,促进监测系统自身的科学发展。
构建“公益性”监测业务技术体系
为适应监测工作管理体制的改变,适应监测系统为“公益性”事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的定位,自身的科学发展,笔者认为要逐步推进“三个转变”,即从个体向整体转变、从创收向创业转变、从体力向智力转变。
(一)逐步推进从个体向整体转变
市场化监测的特征是自由竞争,监测总站和省站、省站和市站、市站和县站有可能争饭碗、争收入。而定位于公益性监测技术队伍则不同,非常强调整个团队的分工协作,各展所长,各尽所能。环境监测系统的最大优势是有一个遍布全国的由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站组成的较完整的网络,可以实施集团化、网络化、专业化的作战,能够完成任何检测公司或单个测试机构所不能完成的重大任务。
要用“全国监测工作一盘棋”、“全国监测队伍一盘棋”的理念,将具体监测工作下移,构建“具体监测工作上小下大,技术创新上大下小”的格局。由市县级监测站承担大量基础性、常规性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工作,监测总站和省站不承担或很少承担具体监测任务,重在监测科研,进行监测技术路线、监测标准规范体系、分析方法体系、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评价技术体系、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深入研究,拿出系统、全面指导基层实际工作的规范方法标准,基层监测站则按照这些规范方法标准从事监测工作,并承担方法验证。
目前,至少是湖南省监测系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全省监测站的整体力实力不够强大,尤其是县级监测站的监测能力相当薄弱,要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必须要强基层、强市、县。一是要始终坚持强化网络意识,逐步推进监测网络的建设;二是要立足于现状,提升各级监测站尤其是市、县监测站的能力;三是要建立区域流域监测中心,并延伸监测网络,将监测网覆盖到重点乡镇。湖南省在前些年也走过一些弯路,但经过几年的摸索,强化了网络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逐步推进从创收向创业转变
监测工作的定位是为环境管理服务,因此监测业务的主业应定位于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执法监测、减排监测、重大环境专项调查与监测工作等属于公益性、执法性、指令性的监测工作,并在工作中提高服务意识和技术水平,使各级监测站由“创收”向“创业”转变。
目前湖南省各级环境监测站“以副养主”的现象突出,除长沙和株洲外,由于缺乏长效的业务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全省大部分市级站和所有的县级站以大量的精力从事委托监测、室内空气检测、机动车尾气检测等服务性监测“副业”创收来保证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等“主业”经费开支。要逐步改变目前监测工作“以副养主”的局面,在建立监测业务工作经费长效保障机制的前提下,除污染纠纷仲裁监测外,各级环境监测站对于委托性的、服务性的监测尽量不做或少做,让市场去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实现监测工作的“事市分开”。
现阶段,在监测业务经费还难以保障的情况下,还不能做到“事市分开”。但我们要有转移工作重心的意识和准备,一旦具备条件应该舍弃或少做“副业”,专精主业。
服务于环境管理的主业分为3类,第一类是环境质量监视性监测工作。客观科学反映环境质量、说清环境质量问题,是科学评价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实施各项环境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也体现环保工作保障人本民生的要求,保障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知情权。现有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还需要在拓展监测领域(如在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监测)方面下功夫,需要在及时准确反映环境问题方面下功夫,需要在针对突出重大环境问题深入分析研究方面下功夫。
第二类是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要说清污染源,为环境环保工作控制污染源头、抓好污染防治,为执法监督等依法行政行为提供基础和依据。应提高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代表性,要在孤立的、单次的监测数据中找到排污规律,要依托污染源在线系统,准确核定在线监控数据的有效性、建立在线监控数据库并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类是应急监测及专项监测工作。这类任务是为环境保护特定时期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各级政府科学应对环境突发事件提供技术支撑的,直接服务于科学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重要作用。监测工作要全面进入环保工作的主战场,必须在这类工作中有所作为,才能争得地位。近年来,湖南省环境监测系统在全省的洞庭湖造纸行业整治、湘江流域污染整治、污染减排、污染源普查监测等重大环保专项行动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等全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湖南省环保局的充分肯定。
(三)逐步推进从体力向智力转变
要强化监测工作中的科技和技术含金量,通过环境监测信息化、监测装备和技术体系的现代化、监测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推动监测工作从体力向智力转变。
推进环境监测信息化,建立系统完整的监测信息中心和高效畅通的信息传输网络系统,理顺数据收集传输途径,实现由“数据”向“数据库、成果库”的转变。应以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和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运行监控及环境监测信息的管理应用为重点,同时涵盖环境监测系统的全部业务内容,以计算机软件技术、大型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基本手段,开发建设统一、规范、实用、可扩充的全国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体系,使之具备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综合分析、环境质量预测预报等多种功能,逐步实现国家、省、市级自动化监控和业务部门间网络连接的可视化,全面提升环境监测信息化、自动化水平。
推进监测装备和技术体系的现代化,构筑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实现环境监测由“粗放型”向“精准型”的转变。要加强对环境监测仪器的研究,加快监测仪器的国产化,做好仪器设备选型,制定科学的装备配置计划,选择适合实际工作的仪器装备。修订、扩充、完善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体系,特别是土壤、农作物、生物等要素的监测分析方法,实验室深度分析和应急监测等急需的分析方法标准。创新监测综合评价体系,围绕群众需求和管理的需要,大胆探索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客观科学的监测综合评价方法与体系。
要由点线的评价扩展到区域的评价;由城市、流域的评价扩展到城乡统筹的评价;由孤立的单因子评价扩展到综合性、深入研究性的评价;从现状评价扩展到变化趋势分析与前瞻性的预警。在质量控制技术方面,要加强对环境标准样品尤其是实物标准样品的研究。
推进监测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要促进普通采样人员、分析人员向专业型、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发展,使监测队伍由“普通技术型”向“专家学者型”队伍转变。推进监测人员队伍转型的关键在于:要以事业的发展凝聚人才,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才,以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人才,以合理的待遇激励人才,以创新实践培养造就人才,打造专业化的创新型团队。
总之,目前的监测工作应全面深入全国环保工作的主战场,为环境管理提供优质服务,有为才能有位。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上一篇:热议:谁该对环境污染的责任负责?
下一篇:旅人心语:环保与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