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九年五月成立了蒙城供电局刚成立的时候,变电站设备老旧,有些还是其他地方淘汰下来的。那时我们用的开关测试仪又大又重,我身形小搬不动。现在变电站都无人值守了,这在当时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不到18岁就参加工作、如今58岁的国网蒙城县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变电检修班班长回忆。
蒙城县,这座位于安徽省皖北南部的县城,是庄子故里有着千年的历史,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光荣的革命城市,解放军曾在这里留下了革命的火种。蒙城县是皖北南部地区的重要县级城市,蒙城县电网也是皖北南部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5年建成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起,电从紧缺到充足,走进了蒙城县的千家万户。电网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电力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工具的推陈出新。
设备检修:从动手到动脑
“1985年夏天,蒙城县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林庄变电站正在建设。当时站内许多新设备我从来没见过。为了尽快把这些东西搞明白,我们跟在安装人员身旁,边看边问边学。”安装人员感慨道,“我生平第一次体会到技术革新给我带来的紧迫感。”
从变电站一次设备的变化,能窥见电网的变迁。最初变电站用的是多油开关。“多油开关的油既要用于灭弧,又要起绝缘作用,所以油多、体积大,开关安装起来费时费力,检修工作量大。”蒙城县供电公司变电运检中心运维室主管介绍。
20世纪90年代,少油开关逐步替代了多油开关。少油开关的两个绝缘套管呈“V”字形,酷似羊角,所以也被称为羊角叉开关。少油开关的油仅用于灭弧,体积缩小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在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更换油开关密封垫、更换灭弧片等检修项目都是让检修人员头疼的事。
“1992年夏天,我们在乡村变电站开展检修。我还记得当时油开关的油被烈日晒到有60多摄氏度,检修时残油滴到师父的背上,烫出了豆大的血泡。”蒙城县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变电检修班技术专责说。
后来,更先进的六氟化硫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面世。它将开关、互感器等全部封闭在金属外壳中,其间充有绝缘性能更优的六氟化硫气体,占地也更小。一座220千伏GIS变电站占地和原来的敞开式110千伏变电站相当。GIS设备检修也更方便,减轻了检修人员的工作,让检修人员有更多时间去攻克技术难题和研究新项目。
变电运维:从有人到无人
变化的不仅是“台前”的一次设备,还有“幕后”的二次装置。“原来,在变电站主控室墙上的模拟盘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指示灯、切换开关和操作按钮。运维人员目不转睛地盯着模拟盘,通过它监测设备的运行状况,控制开关分合和变压器档位等。”蒙城县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二次班副班长说。
2001年,蒙城县地区变电站陆续开展综合自动化改造。改造后,一次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可以通过测控装置直接传输至系统。数据一方面通过站内网络系统实时呈现在主控室里的一台电脑上,另一方面通过远动通信装置传送至千里之外的调度室,辅助调度员分析决策。
从此,开关、刀闸等一次设备实现了远程监视和控制,降低了运维人员现场操作的安全风险。断路器气体压力、蓄电池电压、保护装置动作等状态信息均可在调度室实时查看,一旦出现异常,相关人员就能及时处理。
从现场操作到远程遥控,变电站也从有人值守变成了无人值守。目前,蒙城县共有变电站31座。现如今的蒙城县境内有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7座;国网35千伏变电站21座,新增光伏电(站)厂8座,变电容量56.32万千伏安;35千伏线路44条,总长299.21公里,10千伏线路总长4839.04公里,10千伏公用变压器4832台,专用变压器2192台,用电客户总数48.5万户。依托蒙城县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7座,蒙城县已形成“风筝形”多环网主网架结构。一轮又一轮的改造升级,也让一座座变电站焕发生机,为蒙城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线路建设:从人力到机械
荒无人烟的田野深入,虫蛇出没的野外,是线路建设人员的“战场”。几十年来,线路建设人员不断创新,探索安全、高效的放线方法。
“过去放线,线放到哪里人就要到哪里。跳河、穿树林、下田间都是常事。后来为了保护植被,开始使用空中飞艇放线。现在无人机就能放线,过去跨河放线一天的工作量现在三四个小时就能搞定。”有着丰富的线路建设项目管理经验的蒙城县电网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负责人说。
变化的不止是大型机械,还有建设人员随身的“宝贝”。“在紧线、放线时,各个标段之间需要沟通。最初没有对讲机,连喇叭都没有,大家都是爬到铁塔上大声吼,到最后嗓子都吼哑了。”泸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线路工程班技术员范刚说。对讲机普及是20世纪90年代,当时已是人手一部,成为不可或缺的通信设备。
铁塔组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3年冬天,110千伏建设时有一段线路经过涡河。我们就走到河水里组塔,冰冷刺骨的水有大腿深,大家的腿都冻得发青。”蒙城县电网输电运检中心线路工程班班长回忆。
为了节省人力,人字抱杆诞生了。抱杆以以小带大的原理组立起铁塔,提升了效率。如今,吊车等机械设备的应用让铁塔组立更加高效。人工组立一基35千伏铁塔曾经要半个多月,现在用吊车只需1天。
“1987年我刚调动回到蒙城县供电(局)公司的时候。爬杆用的脚钩特别重,我动作不熟练,爬得很慢。由于建设工期紧,一旁的老师傅看得着急,我急得差点哭出来。”侯宏伟笑着说。现在建设人员使用的脚钩轻便灵活,还可以根据电杆的粗细调整脚环的直径。
现在的蒙城县电网,为方便巡检,建设时项目部就在铁塔中央安装了一部电梯,检修人员可乘坐电梯上塔,为运维节省了不少时间。
随着蒙城县电网的发展,供电员工使用的工器具日渐齐全,大型机械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提升了线路建设运维效率,释放了大量人力,也助推了电网的发展。(王帅)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