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法》第三条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基础管理,规范员工行为”就是企业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强化安全基础,实现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基础管理
1.企业发展,安全是基础。
对企业来讲安全第一,没有安全就没有基础,更谈不上发展。
国际劳工组织(ILO)07年统计报告显示,事故的发生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全世界每天因公死亡人数达200多万人,是每年全球战争死亡人数3倍。平均每7秒死亡1人,1分钟死亡8人,每小时500人,每天人6000人,相当于每天发生象美国911恐怖事件。人们害怕疾病、害怕战争,但事故同样让我们胆战心惊,会让我们失去健康,失去财富,失去生命,失去等等。
6月3日发生的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火灾事故,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撼着国人的心灵。多少个家庭遭受灭顶之灾,给社会带来多么严重的负面影响,企业账号也被查封冻结,如何谈发展。这又是一个极其惨重的实例。
多少个事例告诫人们,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发展。企业发展,安全第一。
2.生产离不开“安全”这个基石。
纵观安全统计分析,制约安全生产有三大因素:人(不安全行为)、机(不安全状态)、环(不良环境条件)包括安全设施和安全意识(安全意愿、意识、知识等)。实现安全生产,就是要解决好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的不安全状态,完善环境条件,即: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基础管理,夯实安全基础。
3.完善与改进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它的安全性必须得到保证。安全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是基础设施,“三同时”是国家的强制规定。同时,设施具有防爆、防漏电、减压等功能,将本质安全作为首选;消防器材的安放便于操作;有与外界相通、符合安全要求的运输和通讯设施;有特殊安全要求的设备、器材、防护用品和安全检测仪器,要定期检查维护。
对一定规模的火电企业来讲,加强重点区域安全警示的补充完善,如在油区、氢站、氨区等重点及重大危险源区域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在电子间、配电间安装语言报警;开关、道闸安装防误闭锁装置等等,完善现场安全设施,从设施设备上保障安全。
4.加强基础管理,提升安全水平
加强基础管理,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工作方针,贯彻落实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程标准,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范安全生产工作行为,强化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提高安全生产执行能力。要加强安全培训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强化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培养员工安全意识,提高全体员工综合素质。要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改善作业条件和工作环境。要深化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持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要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好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的作用,加大反违章工作力度。要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夯实班组安全基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细化量化安全指标,抓重点,重点抓,抓薄弱环节,抓易出事故的环节,对安全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要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打造具有特色安全文化,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二、规范员工行为,实现风险防控
1.强化职工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什么原因制约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最薄弱的环节是什么呢?实际上企业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员工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没有落实到实处。有人统计过,98%的事故是因为人的原因引起的。而根据有关部门针对大中型企业近几年来发生事故所作的另一项统计显示,人为因素中,安全意识薄弱的因素占到90%多,而安全技术水平占比例不到10%。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安全培训,90%精力用在占10%比重的安全技术水平,只有不到10%的精力用在占90%比重的安全意识上。90%和10%的倒挂说明什么?说明员工安全意识差,越来越成为制约我们安全生产的瓶颈。
员工安全意识薄弱,首先弱在“安全第一”的意识没有建立。“安全第一”是世界通行的公理,应该成为员工的共识。但实际工作中却弱在“预防为主”的意识没有落实。“安全第一”的意识体现,就是“预防为主”。之所以没有“预防为主”,根子就在于主动性不够。
安全意识不强,必然会酿成安全事故,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事实。因此面对人为因素占事故原因90%以上的现实,企业必须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员工的素质方面,想方设法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安全技能。
如何提升安全意识,应该遵守安全实践的三大法则。
法则一:安全知识(基本层)胜于安全设施。
法则二:安全意识(深层次)强于安全知识
法则三:安全意愿(安全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优于安全意识
安全要从意愿(核心层)入手,用意愿强化意识,用意识保证安全。
2.规范员工行为
2.1 明确安全主体
从宏观层面上讲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督主体,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从企业内看安全生产,企业内部也有安全管理主体问题,在安全管理上,要明确主体、强化主体、尊重主体,发挥主体作用。
首先,明确主体,搞清楚“安全工作的主体是谁”。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其实并不能天然地担负起主体责任,因为企业内部是由各个岗位组成的,必须让岗位承担起安全的责任,把企业的责任主体变成责任合体。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和理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体系:企业的管理层担负着日常安全生产的责任,是内部的安全管理主体;企业的员工承担着各个岗位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是企业内部的安全工作主体。所以员工的安全,事关个人的生命和成长,事关家庭的美满和幸福,事关企业的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自己的安全,“我”责无旁贷。对企业的安全,“我”义无反顾。对他人的安全,“我”有监督和帮助的责任;对他人的不安全行为,“我”有提醒和制止的义务。
其次,突出主体,用管理手段强化安全主体意识。
员工是安全工作主体,但并不是放弃企业管理层的责任。管理层负安全管理职责,要用各种手段,强化员工安全主体地位,培养员工的安全主体意识。
最后,要尊重安全工作主体,用情感方式发挥安全主体作用。
员工是企业安全工作主体,是安全生产主要依靠的力量,是安全生产决定因素。我们就应在传统管理手段之外,投入更多的亲情化、人性化管理成分,尊重安全工作主体,在尊重中赢得安全工作主体的理解和信赖。日常安全管理中应多教育、多鼓励,多思考、多沟通、加强互动。
2.2 完善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员工行为
凝聚人心靠文化,驾驭行为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至上是安全生产基石。领导有情,管理无情,制度绝情。规章制度是血的经验写成的,不要再用血的教训去验证。
制度在安全管理上重点解决三件事:一是明确谁来干。这就是明确责任,比如规定各单位行政正职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综合治理,每个岗位都要对自己安全负责等。二是明确怎么干,就是所说的各种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作业指导书,检修文件包,作业中必须遵从。三是明确干好没干好怎么办,制度执行中的奖惩措施。事故是对当事人的最坏处罚,安全是对当事人的最好奖励。员工缺乏事故和安全的现实体验,就需要制度来替代。罚是强制性,奖是正激励,有奖有罚,引导员工去做好该做的事,明白“我须安全”,明白“情有可原”是腐蚀制度严肃性的重要原因。制度本身的威力,是让你不得不执行。
有人这样形容:现代工业就是带着镣铐跳舞,虽然有些牵强,但如果没有这些约束,就无法避免事故。企业为了安全需要,为保证员工安全所需制定了各种约束和要求:标准、规范、规程、流程、程序。电力企业主要的安全管理制度有: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安全奖惩制度、安全监督管理制度以及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等。主要规程有:《安规》、《运规》、《检规》。规范有:企业文化、员工行为规范。这些都很重要,我们必须严格执行。同时,要创新管理方法,要把安全的外在要求变成员工的内在需要,把安全的硬性规定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使各种规章制度自觉成为员工的安全理念和思维模式。形成人人懂规程,人人守纪律,人人会安全的良好氛围。
3.实现风险预控
3.1安全相对面不是事故,而是风险。
我国电力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做好安全工作关键是预防工作做在前,预防就是工作前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重大操作、重大检修、设备状态、人员行为)。对付事故保障安全,可以借助古老的中国智慧。荀子说:“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风险管理是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安全的对立面不是事故,而是风险。如果我们的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事故上,我们做的工作只能是亡羊补牢,是事后管理。
3.2辨识风险
辨识与控制风险,表面上看是技术措施,实际上是管理行为,我们叫它风险管理。安全的风险管理有个基本的流程,首先是辨识危险源,重点查找设备和工艺的不安全因素、危害物质、不安全环境、安全管理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确定哪些环节存在危险,危险有多大,概率有多高;发现高风险的危险源;发布预警信号;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分布、数量,编制预案,配置资源,进行实战演练。其次要把把风险评价的结果转可以认知的危险,把抽象的风险概率,表述成实实在在的危险。最后要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发动全员辨识危害。生产现场存在各种风险,涉及各级岗位,每一个职工和岗位应主动参与对作业现场和工作行为的风险评估,并且在这一环节实现风险向危险的认知转换。
“小洞不补,成了大洞就吃苦”。风险管理的重点,是防止危险源变成高风险的危险源。要“补洞”,控制风险和进行风险转移,准备好快速、有序、有效的救援,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
3.3科学防范
只有把安全管理重点放在预防风险上,有效控制风险,科学防范风险,才能避免事故,才符合安全管理的宗旨。管理风险,控制风险,预防事故,是我们安全管理的核心。
控制风险首先要认知风险,克服麻痹心理,时刻保持清醒。意识不到危险是最大的危险。只要上岗,集中思想,工作再忙,安全不忘。布置工作前要进行作业危险点分析与交代,做到做好准备,熟悉预案,避免手忙脚乱;严守程序,绝不愈越,杜绝忙中出错;使用防错方法(又叫愚巧法),避免容易出错。
三、推行标准化管理,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1.达标是国务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安全生产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国务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途径,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有效制度。(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第七条)
2.标准化建设是提升企业素质的必由之路
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和法制化,强化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注重绩效管理和持续改进,符合安全管理的基本规律,代表了现代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既带有基础性、重要性,还带有紧迫性、长期性和全局性。
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安全长效机制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安全管理,提升安全水平的迫切需要;是规范安全行为,有效防范事故的迫切需要;是强化过程控制,提高运营绩效的迫切需要。可见,标准化管理是工业文明的重要特征,是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是提升企业素质的必由之路。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排查隐患、预防事故、强化源头管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举措。“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的主动权”。
结束语: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基础管理,规范员工行为,安全管理才能越来越严、越来越细、越来越精,才能确保没有漏洞,确保万无一失。我们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基础管理,规范员工行为,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来抓,稳扎稳打,抓出成效,把风险事故降下来,把安全绩效搞上去,为公司电力做大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第1部分:热力和机械(GB26164[1].1-2010.)》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