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蒋彦鑫)北京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昨日,北京市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谷永新表示,北京建设有30多个地震前兆监测台站,分布在18区县,对地震变化进行24小时监控。
30余监测点24小时监测地下
北京的地震预测能力是何种水平?对此谷永新表示,地震预报是个世界性难题,我国虽然在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但还是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据介绍,北京地震监测台站在全国相对密集,预测能力相对较强。
他说,北京建有3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分布在18区县。台站都设置在比较偏僻的、人为干扰或人为影响较小的地区。这些观测台站24小时监测,所有数据都汇集到北京市地震局监测台网中心,24小时有人值守并分析。
对于监测地震的手段,主要包括电磁变化、地下应力和地形变化、观测地下水位、水温、水化学成分变化、小地震活动频度是否异常等方面。比如有的地方小震活动人们虽然感觉不到,但仪器可以监测,这些活动有一定规律,如果突然异常,就需要分析是否会发生地震。
目前对地下深处监测能力有限
谷永新表示,目前,北京台站和监测网点还主要是在地表进行监测,即便在地下也是在几百米的地方,而地震发生的震源,哪怕是浅源地震,也是在地下10多公里的地方,不能直接测量到10多公里以下的变化。因此,地表观测是间接的,对深处的监测能力有限。
此外,大地震一般孕育到发生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千年,周期很长,需要很长时间的样本资料,才能捕捉到地震的规律性。但北京地震预报工作从1967年开始全面展开,到目前为止只有几十年的资料,用这种资料来分析可能上千年的地震规律,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不断积累和研究才能找出规律。
北京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对于北京地震发生几率多大,谷永新说,北京地区历史上有过一些破坏性地震,但近200-300年来,北京没发生过大的破坏性地震。
他表示,北京每年都会发生微小地震,这些地震没有破坏性,属正常地震活动。“这就如同人每年都可能感冒几次。不是有小地震就意味着后面会有大地震。”
就目前北京市地震局监测显示,近期北京不会发生地震。同时,地震部门针对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也会做出趋势性分析,该结果显示北京近期是安全的。
31应急避难场所可容数百万人
在防震方面,政府也采取了措施。谷永新表示,北京很早之前就制定了地震应急预案,地震局与各委办局根据自身职能都有分工。万一发生地震,如何指挥与协调都有布置。同时,市政府还设立了市地震应急指挥部,能够在第一时间启动。而对于一些特殊企业,包括化工厂、燃气等,都要求必须要有安全预案。此外,针对市民的地震防范知识近年也在逐步展开,包括中小学都普及地震知识、地球日进行地震知识宣传等。
他表示,北京还对避难场所加快了建设。从2003年在元大都建立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以来,北京目前已建立31个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容纳几百万人。同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还有几千公顷可用于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的空旷地带,今后将继续推进建设。
北京建筑可防6级地震
地震带来的伤亡,很大程度上是建筑坍塌导致人员被埋。对于北京建筑的抗震能力,谷永新表示,北京所有建筑都是按照8度以上设防标准进行建设,相当于在建筑正下方如果发生6级地震,房屋也不会垮塌。同时,对于一些重要建筑,包括80米以上建筑物、医院等,还要提高设防标准。而建筑工程在设计之初,都会征求地震部门意见。
谷永新提醒市民多了解防范知识。
- 提醒
1.地震后,一定要找坚实的角落蹲下,并用硬物护住头部。
2.尽量躲在厕所等开间小处。
3.晃动过后及时撤离。
4.一定不要坐电梯。
本报记者 蒋彦鑫
下一篇:别哭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