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杨健:念同胞之爱顾手足之情,慷慨解囊吧

2008-05-16   来源:新华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作者:杨健

  “5·12”大地震,震动了中国人,震疼了中国人,也震醒了中国人。

  几天以来,在电视中、在报纸里、在网页上、在街头巷子尾焦虑议论之时,我们与无数断壁残垣的场景遭遇,与鲜血淋漓的画面遭遇,与痛彻心腑的呼号声遭遇,与那一抹抹拭之不去的泪痕遭遇。

  人之为人,在于我们喜怒哀乐,被同一根生命的红线所牵系。对于那些废墟下的死者,我们物伤其类;对于那些瓦砾上的生者,我们感同身受。因为,我们都是这场浩劫广义上的幸存者,我们是命运的共同体。汶川人是四川人的一分子,四川人是中国人的一分子,中国人是人类的一分子。

  此时此刻,我们如此真切地触捧着一个曾经多么熟悉的词汇———同胞,它意味着血浓于水。灾区人们的痛苦,既是我们的酸楚;他们的呼号,也是我们的心声;他们的家园,也是我们的故土。他们的伤痕,需要我们共同舔舐。

  灾区或许离我们千里万里,但我们却没有资格视若无睹。对于灾区的同胞,我们祷告、志哀、祈福,这是我们的情感义务。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更需要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为灾区同胞输血。

  前方信息不断传来,形势异常严峻,十万火急。一方面,伤亡人数还在增加,濒临倒塌的建筑在余震之下岌岌可危,而在岌岌可危的建筑下,还掩埋着部分可能的生还者。而震后救援的“黄金72小时”已经过去。另一方面,由于山体滑坡阻隔道路,大雨不止气候恶劣,前赴救援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挺进的步履维艰。

  缺粮、缺水、缺药物、缺血浆、缺器材、缺机械,成了灾区同胞“悲怆的强音”。这提醒人们,抗震救灾是一个投入巨大的工程,是人力和物资的巨大消耗。这需要政府紧急动员、合理组织、科学调配,更需要民间和社会力量的援助和支持。

  我们也看到,在汶川灾情发布以后,“行动”成了社会各阶层的共识。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思源、希望工程在内的各级慈善组织,均在第一时间开通了捐款账号和捐助热线,公布了汇款地址。作为响应,工商界、演艺界、体育界等人士通过各自的形式筹集赈灾款项。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也纷纷向捐助机构的账号拨出了巨款。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15日15时,全国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3.44亿元。其中:民政部接受捐款5800万元;中国红十字总会接收6.24亿元;中华慈善总会接收2.2亿元;全国各省市已经向地震灾区捐款3.8亿元;企业及社会团体捐款6213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让所有中国人为之心痛的灾难中,台湾同胞没有袖手旁观。处于地震多发地带的他们,对于汶川的父老乡亲,更多出了一份身临其境的贴近感。台塑集团捐款1亿元人民币、台湾鸿海集团捐款6000万元人民币、台企联也将向地震灾区捐款670万元人民币。新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个人捐款20万元新台币,并通过电视对台湾同胞发起呼吁,意为“抛砖引玉”。

  同胞之爱、手足之情,在这场超越沟壑、跨越海峡、翻越山峰的大救助中得以体现。我们在一起。因为我们心手相连、我们生死与共,因为你的疮口也震撼着我的心灵,你的渴求中也寄存着我的希望。

  我们在一起。我们必须有所作为,我们必须将自己最柔软东西垫在他们的艰涩处境下,我们将寸尺之间的“小我”放下,用自己的慷慨为他们搭建一处遮风挡雨的棚屋。

  我们在一起。近之者撸袖献血,远之者解囊相助,我们付之以善愿、善款、善举,我们希望我们善愿能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灾区同胞的耳边,我们的善款能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灾区同胞的指间,我们的善举能以最快的速度救灾区的同胞于水火。

  我们在一起。“5·12”大地震在北纬31.1度、东经103.5度的四川汶川,震开了一个伤口,现在,全中国人都应为那里的同胞输血。我们要向每一位向灾区捐款的人表示敬意,你们的担当,展现了人性的辉煌,你们的慷慨,让中华大地充满温情。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