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专家称社会支持可减少震后出现的心理卫生问题

2008-05-16   来源:新华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亲眼目睹废墟下亲人的尸体,在断壁残垣中死里逃生……地震中的幸存者如何摆脱恐怖的回忆和失去亲人的悲恸?他们如何建立信心和希望开始新生活?广州医学专家分析,对灾区而言,当务之急是抢救生命以及预防疫情的发生,但同时也要做好后续的心理救援工作,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次生灾害带来的各种伤害。

  震后24小时应着手开展心理救援

  “身体易救,心病难治!灾后24小时即开始心理救援是最佳时机。”广州市脑科医院副院长、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李洁指出,地震巨大的破坏性不仅表现在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和物质损失上,更为长远深重的影响表现在灾民的心理和精神方面。尤其对身临其境的受灾者而言,地震时恐怖的场面、强烈的惊吓以及地震后失去亲人的悲恸,会使其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心理状态,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产生灾后综合征,对以后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李洁介绍,该院已经将心理救援队集结完毕,随时候命奔赴四川灾区。

  灾民消极情绪或会数年不愈

  根据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相关研究,灾民在特大地震后容易产生如下心理和精神问题:

  在震后当天,人们在物质和心理上都急需帮助,在过后的一段时期内,物质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心理救援的任务更为艰巨。

  灾民产生的抑郁、悲伤、恐惧等消极情绪,在地震刚发生时最为强烈,直到震后一个多月才逐渐得到平复,有个别灾民会数年不愈。

  在地震灾害中遭遇亲友死亡等事件的灾民,如果心理压力长时间不能消除,又缺乏家庭、亲人关怀和支持,可引起激素的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生理反应,继而引起多种疾病。

  震后灾民的心理认知异常,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对地震传言、谣言更倾向于相信或半信半疑,一部分灾民会出现离家避险、外出逃难、情绪波动等异常反应。

  丧子家长与青少年将成干预重点

  据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介绍,这次心理干预的重点人群是青少年和家长。灾区不少学校校舍在地震中倒塌,由于地震发生时正是上课时间,许多学生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侥幸逃过一难的孩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无不对那一幕流露出恐惧的心理。

  “灾难发生时,青少年的恐惧感、无助感比成人更强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创伤也更久,但及时接受心理干预的话,效果也比成人更好。”贾福军表示,经历灾难的孩子会表现得冷漠、不爱说话,拒绝和熟人相处,父母丧生的孩子则表现得很自卑。

  15%灾民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如何做好这场灾后心理救援工作,帮助幸存者从情感上渡过难关,李洁提出了如下建议:

  客观评估:本次特大地震,灾民在灾后不仅会出现悲伤情绪,也有可能出现明显的抑郁、焦虑甚至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其他心理问题。因此,十分有必要及时派出多支心理救援队奔赴现场对灾民进行心理卫生的现场评估。

  心理抚慰:心理救援队赶赴灾区及时做好幸存者的安抚工作,让他们悲痛的情感有所释放、有所宣泄。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将会大大有利于减少震后出现的心理卫生问题。有研究表明,有近90%的成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创伤性事件,但只有15%的受灾人群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这里社会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立希望感: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心理安慰和社会支持,逐步建立起幸存者面对现实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摆脱地震的阴影,恢复灾前的社会功能水平。

  最怕出现群体性心理问题

  “地震后的心理问题较之地震本身更可怕。”针对汶川地震,昨天,南京市鼓楼医院心理科专家杨海龙提醒,灾后重建时,千万不要忘了重建灾民的“心灵家园”,让他们走出地震留下的伤痛和心理阴影。

  杨海龙说,生活中突遭沉重打击,很容易诱发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容易出现四种症状,一是情绪上出现紧张、害怕、焦虑,无法从恐惧中摆脱出来;二是回避、不愿意谈地震,甚至不愿意和别人交流,陷入自闭之中;三是记忆力障碍,因为恐惧而出现失忆,心灵受到重创。最后一个是做噩梦,夜里反复地做着与地震相关的噩梦,不断地被惊醒,如果严重,甚至可能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

  “重建家园,不能忘了为灾民重建他们的心灵家园。”杨海龙说,“一个人的心理阴影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出现群体性的心理问题,这种情绪是会传染的。”谈及如何帮助灾民疏导心理时,杨海龙肯定地说,“关爱,尽可能给予更多的关爱。”出现这种情况时,不仅需要医生点对点、面对面地交流,还需要把幸存者召集起来,和医生一起交流,启发他们,消除他们的心理阴影。他预计,经过心理专家的心理干预,让灾民重建他们的心灵家园,可能需要3-6个月时间。“孩子幼小脆弱的心灵可能受到的创痛更大,如果这些创痛无法抹平,将影响他们一生。”杨海龙说,孩子们今后的人生道路还长,一旦遇到挫折,就有可能激发他们年幼遭遇地震时的情绪反应。“孩子的心灵疗伤迫在眉睫”,杨海龙说,在派出各种医疗队援助灾区的同时,有关部门也要考虑派出心理危机干预的专家,帮助灾区的人们重建他们的心灵家园。

   作者:戚在兵/来源:南京晨报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