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大地震形成堰塞湖:防二次灾害急中之急

2008-05-16   来源:新华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田毅 季谭 孟斯硕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现在要命的问题是马上就到了汛期,这样水会叠加,如果堰塞湖溃决,对下游威胁太大了!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一是把人救出来,二是余震和次生灾害不能再增加了,要把无控变成有控!”

  截至昨天,四川省政府确认的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已达19509人,而全部遇难人数估计在5万人以上。

  无论如何,不能让新的次生灾害而引发更多的死亡。要做到这点,迫切万分的就是解决堰塞湖忧患。

  “重中之重”

  “今天一早,我们就将最新监测到的雷达图像送到了国务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处理室的工作人员昨天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该人士说,从雷达的图像看,北川县郊区通口河漩坪乡河段,水体为黑颜色,但有一部分河体呈灰白色,有可能发生滑坡。目前卫星遥感的分辨率最高可达到0.6米,但由于汶川上空云层较厚,还不能获得完整的资料。

  本报记者了解到,14日下午,科技部部长万钢等到国家遥感中心研究发展部现场指挥科技抗震救灾工作。当日,中国科学院三架无人机飞赴汶川灾区,历时4小时进行了此次地震后的第一次飞行,以开展遥感监测和灾情评估。

  此时的遥感监测,重点在于救人,但也意在搜集地质灾害情况,特别是水库和堰塞湖。

  因地震引发山体滑坡并堵塞河道而形成的湖泊,称为地震堰塞湖,而其中一些不稳定的可能在外力作用下溃决。

  昨天,水利部部长、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陈雷说,当前地震灾区的水库、水电站、堰塞湖的防洪、安全问题突出,特别是四川水库数量大、震损多、险情不明;而堰塞湖的形成突发性强、排查困难。

  “要把保证震毁水库、水电站、堰塞湖、堤防、淤地坝、涵闸等的安全度汛和次生灾害防范作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陈雷强调。

  据统计,我国自1856年以来,共产生141个地震堰塞湖,除西部地区外,四川是最易产生堰塞湖的省份,自1856年以来共计产生34个,其次是云南,产生11个。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聂高众和高建国按堰塞湖的形成和造成的灾害,将其分为三类:高危型堰塞湖、稳态型堰塞湖和即生即消型堰塞湖。高危型堰塞湖由于蓄水量大、落差大,往往在形成后几天至几年后会被冲垮,形成严重的地震滞后次生水灾;稳态型堰塞湖(亦称“死湖”),可以存在很长时间且积水量很大;即生即消型堰塞湖很快会被后来累积的水体冲毁,危害不大。

  我国堰塞湖主要形成于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云南、甘肃、四川等地,台湾省也屡有出现。其频发范围同一般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频发范围基本一致。

  “现在要命的问题是马上就到了汛期,这样水会叠加,如果堰塞湖溃决,对下游威胁太大了!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一是把人救出来,二是余震和次生灾害不能再增加了,要把无控变成有控!”高建国异常激动地对本报记者说,“你们报纸要大声呼吁!”

  堰塞湖骤增

  “5·12”大地震造成众多山体滑坡、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昨天,四川省水利厅发布信息说,什邡市石亭江干河口、马槽滩、燕子岩,绵竹市清平乡,安县茶坪乡等地,均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堰塞湖。

  另据新华社报道,由于大面积山体滑坡造成河道堵塞,青川县红光乡境内现已形成大片堰塞湖。泥石流造成红光乡东河口村塌方800万方以上,致使其境内的青竹江、红石河被堵,再加上红光乡康乐村马家梁泥石流塌方500万方以上,红光乡内已形成一片湖面。这些地区万一垮坝,不堪设想!

  青川县与汶川县同处于龙门山脉断裂带的中心位置,龙门山脉断裂带贯穿青川县全境150公里。而位于地震频繁带的青川县马公乡、石坝乡、观音店乡、曲河乡4个乡镇的受灾情况至今不明。

  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向媒体表示,尽管目前当地尚未下雨,但情况十分紧急,一旦水位上涨,可能造成山体崩塌。现在迫切需要地质灾害专家到当地进行地质勘测、确定抢救方案。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资料显示,造成地震堰塞湖的地震一般在4.5级以上,大多在6级以上,地震震级越大,产生地震堰塞湖的可能性也越大。而本次7.8级大地震无疑构成了形成堰塞湖的必要条件。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曾研究了青川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该研究室人士提供给本报记者的资料显示,2006年调查时,该县21处滑坡中19处处于高危险的不稳定状态;4处泥石流地点中3处为高危;5处崩塌点中2处为高危。地质松动情况可见一斑,而这又构成了形成堰塞湖的基本条件,也暗示着堰塞湖的不稳定性和巨大隐患。

  “目前震区形成了多少个堰塞湖具体还没有调查完,不太好说。但这次地震发生在滑坡比较密集的一个地区,破坏相当大。” 成都市地震局监测预报处处长徐水森告诉本报记者。

  很多情况下,由于地震堰塞湖堵塞了正常河道的水流,会造成堰塞湖区内的水位不断升高,水体的渗流压力会逐渐增大,在疏松堆积的堰塞湖堤上形成管涌,从而造成垮坝。

  “如大地震再次来临景象”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讲述1933年四川叠溪7.5级地震中形成的3个堰塞湖在震后45天的大溃决时说:“那次大水一直冲到都江堰,一共250公里,死亡2500人啊!”

  亲历者描述当时的惨象说:“倾湖溃击,奔腾而下,吼声震天地,距水头十数里外,皆可闻见……如大地震再次来临景象。”

  水平时看着很温柔,但一旦达到了很高的位势,却可能蕴涵出比地震更大的能量。“地震导致房屋有一部分倒了,一部分没倒。而如果是大洪水,那么水还没到时,房子就都垮了,因为空气压缩波太大了。”一位研究者对本报记者说。

  成都市地震局监测预报处处长徐水森把1933年这次地震造成的堰塞湖及溃堤看做一个教训,他对本报记者说:“次生灾害如果不及时进行防范、控制和排除的话,那么它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已经引起了成都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正在积极地采取措施。”

  地震堰塞湖一旦形成,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天然水库。研究表明,堰塞湖出现数量的多少,同地震次数的多少和震级大小成正相关关系,但地震堰塞湖造成的次生水害的严重程度与堰塞湖的数量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同堰塞湖蓄水量的多少、决口下游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王兰生教授认为,川西平原一些古迹,其当年的遁形,如被称为“21世纪国内首次重大考古发现”的金沙遗址的掩埋,“三星堆”的神秘被弃,都很可能与古堰塞湖的溃决和消亡有关。

  时间亦是未来的生命。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道路工程所所长柴贺军向本报记者罗列了他和同事的研究:根据国内外对97个已溃坝堰塞湖资料的分析,21%的堰塞湖坝在形成后1天内溃决,48%在10天内溃决,78%在形成后6个月内溃决,88%在形成后1年内溃决。湖水翻过坝体,是坝体溃决的主要原因。

 [1] [2] [下一页]

  多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权威专家都呼吁,必须在搜救幸存者、救助伤者的同时更加重视观测、勘察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并采取必要手段。而这些如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所说,都需要专业人员。

  “我们的专家老师都去救灾了,全部都在灾区,(手机)没有信号,联系不上。”位于成都理工大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聂高众等权威研究者也已赶到震区,本报记者拨打了一下午他的电话,都未拨通。

  “主要看水位高低,然后是遥感,并计算水量。再根据危险程度排队,分出哪些是大的、最危险的(堰塞湖)。现在这里是高危区,必须引起测绘等部门的重视!现在非常大的问题是堰塞湖形成了,但具体数量和水量还不知道。”高建国说。

  研究者普遍认为,强余震或下暴雨,可能导致堰塞湖溃决。而灾区的余震和即将到来的雨季都增加了隐患。

  曾数次去岷江上游调查的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道路工程所所长柴贺军认为,这次地震肯定会形成很多堰塞湖。他在电话里大声对本报记者说:“我就告诉你:一定、一定要注意两方面:一是对现场堰塞湖天然坝体的稳定性作评估,水位很高了再处理就晚了,之前就应该打出水口,把水位降低甚至炸毁坝体、降低坝高。这样即使溃决也比较安全。这些必须请专家到现场判断才成;二是也许有的堰塞湖坝体很厚,甚至几百上千米,那就要考虑人员疏散和重点工程的保护。”

  在柴贺军的专项研究中,坝顶溢流、潜蚀与管涌和坝坡失稳是溃决的主要原因。2000年4月,西藏一处大型滑坡在易贡藏布河上形成天然坝,坝体沿河谷长近215公里。两个月后,湖水漫坝。起初溢流量较小,但随着水流的冲刷、坝顶物质被冲走,水流量变大,最终导致坝体溃决,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我在处理灾害的事,特别是滑坡。”昨天,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主任周成虎说了这两句,就急忙挂了本报记者的电话。他和同行专家曾对上述西藏滑坡形成的堰塞湖进行了卫星遥感监测,监测和计算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定量监测地质灾害是可行的。

  发现形成了多少滑坡和堰塞湖,确实已成为目前防患次生灾害的最重要工作之一。

  警惕小海子

  去九寨沟的中途,游人一般都会停下来远看一下小海子——这个由叠溪-较场台地滑坡堵江形成的堰塞湖,位于岷江上游茂县境内,距茂县县城54公里。

  小海子高约100米的天然堆石坝,也是1933年叠溪7.5级地震形成的。

  小海子坝形成伊始,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曾通过开渠放水和降低天然堆石坝高度等方法来减轻灾情,但并没有完全消除隐患。之后,小海子坝仍不时溃决,酿成下游多次水灾。

  1986年6月15日,因暴雨、山洪,小海子部分决口,水位下降12米,形成岷江上游建国以来的最大洪水。决口后,6米高的洪峰沿河而下,冲毁索桥17座、小水电站11座和提灌站21座。1990年8月,小海子又一次溃决,也造成严重灾害。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研究所韩爱果曾专门研究过小海子,她告诉本报记者:“小海子的坝仍存在再次溃决的可能。它的坝近几年虽没有溃决,但不等于以后不会溃决,应该克服侥幸、麻痹心理,开挖溢洪道。开挖溢洪道是使用最多、最简单的方法。1993年10月,曾在小海子坝上开挖溢洪道,降低坝体的高度,排泄部分湖水,减轻了对下游的威胁。”

  研究者普遍认为,小海子坝的地质条件较差,到九寨沟的公路就是不下雨,平时也有一些崩塌。岩体松动又在水体中时,很容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这个海子很重要,那里是个断层破碎带,所以物质比较破碎,岩体松,滑坡多。”韩爱果对本报记者说。

  昨天,水利部部长陈雷说,要利用卫星遥感、航测航拍等现代先进技术,巡查、分析地震灾区尤其是四川重灾区的水库、水电站和堰塞湖的出险情况,并对险情进行分析研判,组织专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对存在垮坝风险的水库、水电站下游的人民群众,必须要及时组织转移,并采取泄洪、腾空库容等措施,保证防洪安全。

  记者了解到,岷江上游旱雨季分明,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0%。现在,时间就是未来的生命。

[上一页] [1] [2]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