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晚报
炸裂变形的液化气罐
省城液化气市场管理混乱,10万多只液化气钢瓶未经检验,许多钢瓶超期“服役”……4月14日,一声爆炸“点燃”了市民心中潜伏已久的恐惧。———更可怕的是,这只不过就是众多类似事故中的一起。
4月14日上午,位于太原市敦化南路的兴达液化气供应站发生爆炸。随着像火球一样从屋中奔出的受伤者躺进医院,和四五声巨响后的震颤,市民们又一次把惊恐的眼神盯向了液化气市场。然而,这不过是众多液化气钢瓶着火爆炸事件中的一起。
来自山西省质监局汽瓶站的消息,太原市至少有20万只液化气罐,但通过检验的只占30%—40%。
也就是说,有10多万只液化气罐因超期服役的原因可能会爆炸,在什么时候爆炸,这对我们来说都是未知数。也许它就置于你家灶下,扛在你的肩头,摆在液化气供应站门口,或充装于液化气储配站,这一切我们都无从知晓。
超期服役身边钢瓶可能是炸弹
钢瓶的生产厂家政府审批非常严格,必须有专门的生产许可证;钢瓶的出厂必须有质检部门颁发的产品合格证。这时候,它的安全基本可以保证。液化气业内人士也称,钢瓶的出生是清白的。但出生的清白并没有使它保持终生。
钢瓶在液化气储配站充气后,送入液化气供应站,然后液化气供应站连罐带气一起卖到用户手中。虽然一次液化气的使用流通已基本结束,但钢瓶的流通使命才刚刚开始。它还要在这一罐煤气用完之后再次充气,再次使用,循环反复。如果钢瓶“吃”了长生药的话,那一切麻烦可能都将不再发生。可惜的是钢瓶没“吃”,而且它的寿命只有15年。
太原市液化气行业蓬勃发展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以前省城已有液化气罐流通,但具体数量已无法统计,因为当时钢瓶连同液化气卖到用户家中时,钢瓶已成了用户的私产。蓬勃发展的标志是私营、个体户加入,一举打破了国有企业独霸液化气行业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钢瓶数量的大量增加,用户选择的范围大规模扩大。于是钢瓶的“婆婆”也换了又换,从国营到私营,从这家到那家。这其中,钢瓶的年龄似乎已被人忽略。但2003年春,山西省质监局对太原市瓶装液化气的执法检查结果却无疑给了人们一记当头猛喝———“有的超期8年未检,有的已接近报废”。时至今日,到底有多少超期钢瓶仍在服役,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数量不少,隐患极大,钢瓶随时可能变炸弹”。
钢瓶管理的难处在于它流入了千家万户,千家万户又根据上百所液化气供应站价格高低、服务勤惰来回穿梭。到了最后,用户都搞不清,或者压根就没想搞清此钢瓶是否为彼钢瓶。消除钢瓶混乱的“杀手锏”就是年检。按照规定,钢瓶应4年检验一次,使用15年彻底报废。相关质监部门会对检验过的钢瓶打上特定颜色的标志,并在检验环上注明检验日期。现在的检验费用由液化气供应企业承担,30元/瓶。
但液化气供应企业并不乐意掏这份钱,因为一个拥有10000户客户的液化气供应企业需要支付30万的检验费用。但检验完的钢瓶并不永远归它所有,很可能随着液化气的卖出又转移到另一位同行手中。这么以来,不仅为人家作了“嫁衣裳”,还为竞争对手节约了一笔不菲的检验费用。
按规定,钢瓶检验必须强制执行,但质监部门却有有力无处使的无奈和苦痛。首先,液化气行业的发展在前,监管在后。当质监部门有权对钢瓶进行检验时,钢瓶流通已是混乱一片。再次,质监部门不是液化气行业的主管单位,对液化气供应企业瞒报瞒检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制裁。
违规使用黑手伸向地狱之门
4月14日,兴达液化气供应站爆炸,有关部门的说法是违规操作,无证经营,属于“准黑店”。但它在敦化南路经营已至少一周,而且生意还相当不错。如何违规,有关部门没有明示。但听了业内某些人士自报黑幕,不由得有如临深渊之感。
一、私自导气。有的液化气供应者把一个充满气的钢瓶与另一个气量不够的钢瓶用一根导管对接,由于气压大小有别,气量多的钢瓶流向了气量少的钢瓶。然后这些供应者把缺斤短两的液化气卖给用户。这一方面是对用户的商业欺诈;另一方面事故隐患大大增加。
在导气过程中,液化气很可能泄漏,这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弥漫于周围,如果碰到明火,比如烟头,就会迅速燃烧,进而周围气温升高,钢瓶压力增大,钢瓶开关软化,发生爆炸。如果周围不止一个瓶装液化气,那就会是系列连锁爆炸。即使没有明火,化纤衣服摩擦引发的静电也会同样起燃、爆炸。业内人士称这是在生死边沿上赚黑心钱。
二、残液混装。用户送回液化气供应站的钢瓶不可能完全清空,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残液回收装置进行处理。但业内一些人士透露,一些液化气储配站这一过程为零,尤其是在气运紧张的情况下。他们在剩有残液的钢瓶中充气,就可以少充2-3公斤。但这瓶气纯度不够、气压不匀,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极可能由于操作失误引发安全事故。
三、残液乱倒。上周日,记者接到一个热线电话,说下元西矿街有工业废水如喷泉般往外冒。赶到现场一看,原来是下水道堵塞。井盖下泛黄色的液体漫了半条街道。浓重的氨气味异常扑鼻。记者打听了半天,才有一位常年在此当门卫的老者说,这是附近一家液化气供应企业私自倾倒残液。平时你不小心扔进一个烟头,都会引发熊熊大火。
违规操作的动力源是一些液化气经营者对利润的追逐,而这些违规行为能屡屡得逞却也暴露出监管方面的缺失。太原市现在“三证齐全”(城市燃气企业资质证、消防安全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的液化气储配站有14家,液化气供应站有200多家。但他们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一位业内人士说,太原市的黑站至少有400家。这些黑站就成了事故频发的集中营。燃气办、工商等单位都可查处这些黑站。但由于黑站安全投入少,成本相对低,采取隐蔽经营、流动作业等方式,靠低廉的价格仍然能找到自己的市场。
对黑站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的监管方式效果并不明显。治标还需治本,只有切断黑站的供气来源,才能让它无“下炊之米”。但现在处于液化气控制地位的储配站并没能做到严守操行,不时被曝光的黑站一次又一次牵扯出储配站违规供气的黑幕。对此,燃气办的说法是,违规供应液化气的储配站将被罚款。这一招对液化气储配站的制约好像并不见效。
“钢瓶”革命未雨绸缪除隐患
南昌、宁波等市在液化气管理方面先行了一步。他们全面推行了液化气固定充装制度,市民将不再拥有气瓶的所有权,气瓶产权转移到充装单位和委托充装单位集中管理。充装单位将对气瓶建立档案,实行电脑管理,从而杜绝超期未检、超期服役等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的现象。同时,免去用户购买新气瓶的费用。
这种做法,去年太原市也开始推行,但因为是刚刚开始,年检时归入液化气存储站的私人钢瓶仅有2000-3000个。今年,质监部门将扩大规模,大力推广。但瓶装液化气的安全管理远远不止这些,液化气供应黑站的清扫、液化气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培训,这一切,都需要下更大的力气去整顿。
4月14日,兴达液化气供应站爆炸时,一墙之隔,百米之内就是一所幼儿园;去年12月23日,万柏林区彭村路3号花园液化气供应站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竟存放有十多个液化气罐,还有一台烧得正旺的火炉,结果连人带房子一起被震出了几十米之外。
当我们看着被爆炸情景吓得哇哇大哭的幼儿园小朋友,和懵懂无知的违规操作人员时,不由地想:我们家的液化气是否安全,我们家附近的液化气供应站是否安全,我们的液化气什么时候才能安全。
本报记者陈俊琦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上一篇:今晨小货越界顶大货两死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