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业务合作

不在矿难中麻木,就在麻木中矿难!

2009-05-31   来源:安全文化网    |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那些地处偏远,身份卑微,整日为温饱而劳苦的矿工及其家属,他们沉默地活着、沉默地死去,沉默地流泪,根本无力向外界发出声音。如果我们习惯悲剧、漠视苦难,那么这是对他们的抛弃,造成社会命运共同体的松动、瓦解。 

    面对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的矿难,以及不断挑战公众想象力的伤亡人数,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公众已形成了对于矿难的麻木和冷漠,有人称之为“审丑疲劳”。然而,此次洪洞县矿难却表明,这种观点也许有些悲观。 

    感谢互联网,它使得在灾难面前,无数天各一方、互不相识的人可以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共同关注,共同祈祷,共同追问。它更让我们欣慰地看到,蕴藏于民间的良知、同情、反省、悲悯,并没有因为矿难的司空见惯,而衰竭消失,公众对于矿难的感知与警惕之心并没有陷于迟钝麻木。 

    公众对于矿难的“敏感”,实质上是对生命的“敏感”,对人的价值的坚守,这说明,即使一个卑微的,终日在黑暗无边的矿井下工作的矿工,他也是不可被忽视的,他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正如鲁迅所言,无穷的远方,无穷人的命运都与我们有关。 

    我们必须保持着对矿难的“敏感”,无良的矿主、一些失职的地方官员,他们最忌惮的,舆论“敏感”居其一。倘若公众对矿难是见怪不怪的疏离,或因无力改变而视而不见,这估计是他们最乐见的。那些地处偏远,身份卑微,整日为温饱而劳苦的矿工及其家属,他们沉默地活着、沉默地死去,沉默地流泪,根本无力向外界发出声音。如果我们习惯悲剧、漠视苦难,那么这是对他们的抛弃,造成社会命运共同体的松动、瓦解。 

    公众对于矿难固然保持着“敏感”,可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因为,这种“敏感”的标尺正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许多零星小规模的,死亡人数以个位计的矿难,基本上都一个个被忽略了。 

    也就是说,矿难未能严重到一定程度,那公众几乎麻木得没有多少情绪和反应,这无疑值得警惕。如何打破这种“同情心疲劳”?这无疑需要政府在矿难信息公开,善后处置上有更开明的举措,更人性化的安排,如此方能在公众心中,树立起每一个生命都珍贵、无上的价值。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