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业务合作

十年来最严重的爆炸事故 兰州石化公司1•7事故救援纪实

2010-01-14   来源:新华网    |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2010年1月7日17时25分,一声突如其来的巨响打破了兰州宁静的天空。

    顿时,兰州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厂316罐区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甘肃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爆炸着火事故发生了。

    事故发生后,刚刚参加完会议的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等省上领导直接赶赴事故现场,并在途中用电话部署抢险救援工作,对防止发生更大事故做了安排。同时,第一时间冒着危险进入事故现场察看灾情,指挥救援。

    兰州石化公司、消防、公安、交警、医疗、环保等部门和单位紧急出动,打响了抢险救援的攻坚战。

    企业员工、消防官兵、公安民警、医疗人员、环境监测人员,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抢险救援的时代壮歌。

    1月12日下午,兰州石化爆炸事故中技术保留的最后一处明火,在燃烧了5天5夜后熄灭。这场重大的抢险救援战斗,取得了全面胜利。

    企业员工——谱写热血壮歌

    1月12日中午时分,兰州石化公司消防支队的王晨、赵玉强、赵斌,穿着宽大的防护服,进入一个暖和的房间。防护服摸上去硬硬的,就像是一个硬壳。不一会儿,结冰的防护服开始融化,防护服又变得软软的。他们说,衣服又硬又凉能捱得住,靴子里的冰水把脚泡破了才疼呢。

    不过,比起事故发生后战斗时的危险,脚疼根本就算不上一回事。

    兰州石化爆炸事故现场属于消防支队四大队的责任区。四大队的王晨回忆,1月7日下午17时23分,四大队接到调度指令,说316罐区可能有泄漏,需要派出一辆监护车前往监护。监护车刚开出一两分钟,就传来第一次爆炸声。

    爆炸声就是命令,其余的消防车迅速出动。消防车冲出车库后,才有报警电话打进来。王晨说:“听声音就知道不是管线上发生的爆炸,肯定是比较严重的爆炸。”王晨所在的消防车紧跟着前面的监护车,冲向事故现场。在路上他看到事故现场上空,浓烟夹杂着火焰冲天而起,有几十米高。消防车冲入现场,可是火焰在地面上流淌,不能铺设水带,无法给水炮供水。

    四大队的几个班长立即集中在一起,把地面上流动的油火用人工办法一撮一撮打灭,清出一条无火线路,迅速铺设水带。就在铺设水带时,又接连发生了2次爆炸,蘑菇状黑烟腾空而起。

    战训科的赵玉强迅速隐蔽到一个柱子后面,他说:“这时会有大面积流淌火,千万不能卧倒在地面上。”

    赵玉强感慨地说:“我们真是幸运呀。当时接连几个球罐爆炸,炸开的方向清一色朝向南方,幸亏当时消防员大部分在北边。如果有一个球罐炸开的方向朝北,恐怕我和我的同事中就有人不在了。”

    一大队的赵斌说:“这次火灾是我见过的最大的火灾,第一感觉是有些紧张,可很快没时间紧张了,想的就是如何救人、如何控制火情。”

    事故发生后,不仅石化公司消防支队45台消防车迅速到达了现场,消防支队休假的队员们也纷纷自发赶往现场。不一会儿,全体消防员到达现场,大家齐心协力投入抢险中。

    这时,现场存在着巨大隐患。离着火点不远,停着两列槽车,其中一列槽车的槽罐装满了易燃物品,而现场有大量流动性火焰,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极可能造成新的爆炸点。消防员们迅速架起水炮,冷却槽车上的槽罐。

    与此同时,着火点附近还有一个车间受到威胁,如果火焰流动过去,后果将不堪设想。消防员们迅速采取措施,封堵蔓延的火焰。搜救人员则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工作操作点,争分夺秒搜救受伤被困人员。

    1月9日下午2时10分,经过各方努力,事故引发的地火全部熄灭,现场进入工艺处理阶段。为使现场安全,把剩下的物料燃烧完毕,还需要保留最后一处明火燃烧。兰州石化公司消防支队的消防员们,继续奋战在现场,使明火在可控下稳定燃烧。

    1月12日,技术保留的最后一处明火熄灭了,消防员们又投入监护冷却工作中。

    据了解,很多消防员已经5天5夜没回过家了,一些消防员几乎已战斗到了身体能承受的极限。穿着防护服的王晨坐下来,刚刚说了几句话就睡着了。

    从2001年分管消防工作起,兰州石化公司近十年发生的消防事故,市公安局副局长何全意没有落下一场。公司消防支队在这次抢险救援中的精彩表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公司消防队员在第一次爆炸后就进入现场,近距离经历了此后发生的3次爆炸,由于指挥得当、训练有素、经验丰富,不但出色完成了消防任务,而且无一人伤亡。

    消防员们在奋力拼搏,兰州石化公司的其他员工也都在为抢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兰州石化公司一位姓何的机关员工,当时正在炒菜,听到爆炸声后,扔下炒勺就向现场赶。到了现场后,她主动维持现场的秩序,为工作人员送盒饭,连续工作了3天3夜。她说:“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现在又在这里工作,血液里就流淌着黑色的石油,当然要为这个企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兰州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厂一位姓路的员工,听说厂子出事了,马上打出租车向厂里赶。这位员工说:“因为我们大家都爱厂,着急啊。”出租车在行驶中,又是一声巨响传来。司机马上掉头向回开,车钱也不要了。这位员工于是下车一直跑到厂子里,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干了一天一夜没合眼。

    像这两位可敬的员工一样,兰州石化公司有许许多多员工,在事故发生后,自发赶往现场,做能做到的事,尽能尽到的力,默默无闻地为抢险救援作着贡献。

    消防战士——展现铁军风采

    这场爆炸事故,考验了骁勇善战的甘肃消防官兵。

    这些天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对所有的参战消防人员来说,都是一生中的“第一次”:灭火难度之大,时间之长,是第一次;救援危险系数之高,是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消防坦克,是第一次……

    接到报警,省消防总队迅速调集兰州、白银两个支队的284名消防官兵、37台消防车和消防坦克等特种消防器材,赶赴现场救援。其中兰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紧急抽调10个消防中队、34台消防车、270名消防官兵投入战斗,展开了一场与“火魔”的正面交锋。经过4天4夜近100个小时的连续奋战,降“魔”告捷,所有参战人员无一伤亡。

    灭火前线总指挥、兰州市公安消防支队张卫功支队长至今心有余悸。“真是危险!”,在接受采访时,他断断续续三次重复了这4个字。他说,这是中石油、中石化系统历史上发生的最大规模的一次爆炸事故,如得不到及时控制,将给企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并会波及到周边企业、居民甚至兰州城区。

    根据这次事故的特殊性,现场指挥部决定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切断来源,二是让着火的罐体在监控下燃烧。监控燃烧就要冷却附近的罐体,否则这些罐体有可能变成潜在的“炸弹”。据此,指挥部对全体消防官兵和兰州石化公司消防队员进行统一指挥,统一调用,集中力量对没有着火的罐体进行冷却。

    黑烟翻滚,盘旋而上,红光白光交织,似刺眼的恶魔鬼怪。消防官兵在这场生与死的考验中,书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兰州市公安消防特勤大队,是有名的消防“尖刀”队伍,不仅善于打硬仗,而且还拥有消防坦克、卫星通讯指挥车、车载有毒气体探测仪等目前国内先进的消防设备。此次,他们第一次拿出了全新的当家设备参与战斗。架设在爆炸点四周的23门移动水炮,像条条白色的巨龙,从四面八方向燃烧的罐体喷水冷却。消防坦克突入危险区,强压火舌。洗消车随时待命,为官兵及时处理飞溅到身上的化学品。

    特勤大队张诚教导员担任事故点搜救任务,他带领战士们不间断地与“火魔”周旋。但这个可怕的“火魔”随时会“变脸”,消防官兵4次突进去,4次撤出来。说到撤退,张教导员说,每个人都用百米速度撤退。一次,当撤退的报警设备响起,4名官兵扭头往回跑,刚跑了两步,就听到一声巨大的爆炸声,霎时间,残砖、废铁从他们头顶飞过。

    今年26岁的河南安阳小伙子贾刚,是消防坦克的主驾驶员,在一次撤退警报拉响后,他来不及撤退,爆炸冲击波震得坦克晃动,震得他和副驾驶员杨全生头脑发晕,但他俩急中生智不慌乱,及时调整水炮角度和压力,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消防坦克的作用。事后,教导员“责备”他为什么没有撤离,憨厚的贾刚说,当时有一条管线是企业的“生命线”,一刻也不能停止冷却,再说,坦克里面有一套防护罩和自动喷淋系统,安全应该没问题!

    西固中队是辖区第一支到达事故现场的消防部队,中队副指导员陈磊在战斗前就高烧不退,但接到报警5分钟后,他就和战士们赶到现场,从侦查火情到调整水炮,陈磊带病坚守岗位两天两夜,直到9日凌晨,才由于持续高烧而眩晕撤回中队休息。

    士兵们在一线连续奋战,指挥员在现场靠前指挥。距离着火点仅150米远的现场指挥部,属于最危险的区域之一;事故发生后的48小时,是最危险的时段,各种潜在的危险时时存在。从7日晚上到9日下午6时,现场指挥部总指挥、省公安消防总队总队长陶润仁和现场副总指挥何全意、张卫功就一直在事故现场进行指挥,困了在车上或工厂办公室眯一会儿,饿了泡包方便面。

    特别的战斗,造就了特别的队伍。烈火,往往铸就铁军。从救援战场荣归的一幅幅年轻面孔,用无畏的行动展示着甘肃消防铁军的力量。

    企业消防人员和武警消防官兵,在这场抢险救援战斗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9日,公安部消防局给省公安消防总队发来贺电,对成功处置事故表示祝贺,对消防官兵给予高度评价和崇高敬意。莅临事故现场指导工作的国家安监总局、公安部、环保部等部门的有关领导,对救援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医护人员——展开生命接力

    2010年1月7日17时25分,兰州石化总医院胸外科主任崔洪春像往常一样,迈进了家门。听到爆炸声,就像运动员接到了指令,崔洪春本能地跳起来,冲出家门。

    十多分钟后,崔洪春赶到了医院。此时,家离医院近的不少医务人员已经回到了工作岗位。腾床位、通知相关科室专家、安排人员接诊,急诊科已经做好了救治伤员准备,氧气瓶、呼吸机、监护仪等抢救设备及药品也一一到位。

    17时35分,医院接到“120”通知,第一辆救护车出发奔向事故现场。有关爆炸事件的最新情况陆续反馈回来,第二辆、第三辆救护车相继出发。

    几分钟后,第一批3名伤员送到医院。其中1人伤势严重,全身大面积烧伤,并伴有严重的摔伤,肋骨多处骨折,左肾破裂,呼吸衰竭,生命危在旦夕!

    医护人员迅速展开了一场抢救伤员的生命接力。

    烧伤、麻醉、胸外、泌尿……医院相关科室的专家迅速会诊,切开气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血液净化、保护伤员肾脏,输液控制感染……围绕这名重伤员的抢救工作有序展开。

    另外两名伤员分别被震裂的玻璃刺穿了胸腔、穿透了面颊,需要马上手术。此时,手术室已准备就绪,五官科、胸外科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手术。

    18时,爆炸发生半小时后,在没有接到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已经回到家或正在回家路上的100多名医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自动从四面八方赶回了医院。“爆炸就是命令,住在西固区的,基本都来了。”医院党委书记陈庆介绍,作为高风险企业的职工医院,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急预案已经修改完善到第五版,全院员工个个都有责任意识,听到风吹草动,不需要任何通知,都会在第一时间回到自己的岗位。急诊、呼吸、职业病、胸外、烧伤、麻醉、骨科、泌尿等科室主任及护士长都是应急专家组成员,事故发生后,应急预案立即启动。

    半小时后,医院领导班子全部到位,病员救治领导小组随即成立,医疗救治组、后勤保障组迅速展开救援。

    19时许,省、市、区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及专家赶到医院,帮助指导医疗救治工作。事故现场,爆炸还在继续,火势依然凶猛,省卫生厅紧急调派4辆救护车、12名医护人员守在现场待命。

    19时40分,兰州军区总医院在没有接到任何通知的情况下,自发派出6辆救护车、30名医护人员组成救援队伍,由政委朱自清带队,奔赴现场等待救援,并准备好床位,随时接收伤员。

    解放军第一医院也迅速组成专家组,并预留了重症监护病房。

    随后陆续送来的伤员让大家松了一口气,除了最初送来的那名伤员,其余大多都是轻微伤。崔洪春解释:“这次爆炸震动很强,大部分伤员都是被玻璃划伤的,也有不少是被气浪冲击摔伤的,基本都是皮外伤,软组织伤。”

    1月12日,截至记者发稿时,兰州石化总医院在院收治的伤员还有5名,其中1名重伤员生命体征平稳,病情没有继续恶化,但仍未脱离生命危险。其余4人均恢复良好,预计本周内即可痊愈出院。

    公安干警——确保社会治安

    发生第一次爆炸的时候,兰州市公安局古城分局西柳沟派出所民警范世威正在石油化工厂附近巡逻。听到巨响后,范世威马上意识到可能出事了,他一边给所长打电话汇报,一边迅速开车进入事故现场。看着眼前熊熊燃烧的大火和弥漫天空的烟雾,范世威立即把车停在距离着火现场50多米远的西北角,下车察看情况。刚刚下车,又是一声巨响,一股热浪夹杂着火焰向他扑来。作为原兰州石化公司公安处民警的范世威,用石化公司职工特有的消防经验,迅速躲到旁边一面墙的背后。热浪过后,侥幸躲过一劫的他侧身一看,自己驾驶的白色警车已经被烧成了一个“车架”。惊魂未定的范世威“顾不上害怕”,一边紧急向所长报告事故概况,一边投入到危险而紧张的救援之中。

    事故发生后,兰州市公安局古城分局、西固分局出动150多名警力,维持秩序,疏散群众,警戒现场,打开了抢险救援、伤员救治的生命通道,保证了抢险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接到报告后,市公安局古城分局局长汤应晞迅速调集69名警力奔赴事故现场,“把能用的警力全部用上了”。1月7日下午17时50分许,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公安民警陆续到达现场,迅速展开工作。当时由于情况不明,兰州石化公司救援人员和保卫人员大多戴着防毒面罩,而第一批到达现场的公安民警连口罩都没有。熊熊大火,滚滚浓烟,现场紧急的气氛,再加上未知的危险……让人不由得不害怕,但是,面对危险,现场的公安民警没有一人退缩。汤应晞说:“民警们在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出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真的让人感动。”

    在现场疏导交通的交警同样令人感动。

    兰州市交警支队西固大队教导员何军锋正在单位办公时,听到了第一次的爆炸声。冲到院子一看,直线距离500米远的石油化工厂方向浓烟滚滚,随即一边和值班的郭副大队长赶往事故现场,一边用电话调集4个中队的交警飞速赶赴现场。

    17时35分到达现场时,正值下班高峰期,密集的车辆、围观的人群、从厂区开出的车辆已经将厂前的古浪路堵死,救援通道严重受阻。何军锋立即安排最先到达的二中队交警熊志宏、去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协警王静等,开始疏导交通,随后赶到的其他交警对厂区附近的古浪路、生产街、广河路实行了交通管制。17时50分许,石油化工厂和合成橡胶厂门口的所有车辆都已疏散完毕,消防和急救通道彻底打通。

    随后,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消防车、急救车、指挥车顺利进入救援现场,畅通无阻。

    与此同时,交警支队西固大队又派人在西固各医院门口及重点十字疏导交通,在事故现场附近的所有路口安排交警值勤。这是不同于平常时间的值勤,因为不知道还有多少潜在的危险,在南滨河路钟家河路口值勤的民警何德民,就经历了炸起的碎片从头顶飞过的惊险。

    环保人员——全程应急监测

    爆炸事故发生不久,记者收到了朋友发来的短信:“兰州石化发生爆炸事故,有可能会有水源污染,通知家里储备一些水。”

    兰州市民都知道,西固位于黄河兰州段的上游,如果爆炸造成黄河水的污染,那么将危及兰州和下游城市的饮水安全。

    市民们担心的空气和水的安全也正是环保部门所担心的。接到事故报告,省、市环保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环境监测人员和应急监测车立即开往事发地点。

    到达事发现场后,工作人员立即开始对事发现场的大气、水质进行监测,并对消防用水的去向进行监督。

    进场半个多小时,兰州市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就获得了初步的监测数据并上报应急指挥小组。

    经过工作人员多监测点全方位的监测,当晚22时40分,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本次事故没有有毒气体排出,消防用水全部进入隔离缓冲池,经检测对水体没有造成污染。

    当晚,很多市民的手机也收到了同样内容的短信,市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为了进一步摸清事故对大气和水源的影响,当天晚上,兰州市环境监测站在位于事发现场下风向的南坡坪设立了监测点,在十里店黄河大桥、中山桥、安平桥设立了3个水质监测点。应急室主任丁旭带着工作人员坚守在南坡坪上,山上的风很大,风向不断地在变,只能带着大气采样器根据风向不断地移点。“别人都是躲着污染,我们是污染到哪里就跟到哪里。”今年56岁的丁旭从事故发生到今天,天天都守在南坡坪上,“白天都在山上吃饭,太冷了就到周围的群众家里要点热水喝。”监测车里空间狭窄,坐在车里连腿都伸不直,监测点上有比丁旭年龄还大的老同志,一天工作下来感觉腰酸背疼,“可是任务在那里,人撤不下来。”

    就在前方监测人员奔走在各个监测点取样的同时,兰州市环境监测站的化验室里彻夜灯火通明。该中心综合分析室主任张晓燕说,仅拿化验水中的化学需氧量一项来说,分析3个监测点送来的一批水样就需要三四个小时,而这3个点每4小时要采样一次,“有时候一批的分析还没结束,下一批的水样又送来了”。

    最忙的时候凌晨四五点才能下班,他们只能在办公室沙发上眯一会儿,早上起来接着干。那几天刚好是周末,好多年轻同志的孩子在家没人管,他们就把孩子带到办公室,自己在实验室里加班。张晓燕说,“我们只有人员不休息、机器不停班,才能保证及时上报分析数据。”

    目前,事故已经过去了6天,兰州市环境监测站设在南坡坪、中山桥等地的监测点还在工作,对事故的影响进行后期跟踪监测。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