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以来,各地不时有溺水、坠楼、煤气爆燃等事故发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回放部分事故的监控,让人痛心的同时,也有很多惋惜。有的事故,本来完全可以避免。有的虽然发生险情,但险情发酵过程中仍有一线生机。但是,因为一些当事人自己安全意识缺失,最终导致不幸。这就催人深思:我们的安全感,既来自社会大环境,也来自自身对安全的严防死守,切忌陷入安全意识的“赤字”,最终让生命承受难以承受之重。
近日,一段钱塘江边喊潮人劝阻观潮者远离潮水的视频又火了。在喊潮人几乎嘶哑的喊声中,几名观潮人才慢吞吞地上岸,其中甚至还有未成年人。本地人都知道潮水的威力,大潮“吃”人的事故发生过不止一次,几乎年年都有。2010年10月10日,卢某等8人在观潮后途经萧山围垦一工段时,无视安全,违规下堤,6人被突然而至的回头潮卷入江中,致4人死亡。这起惨痛事故留下的教训至今使人难忘。
而就在8月2日,青岛海边的溺水事故也在网上引发大量的关注,事故中两个年轻的生命被大海吞没。这些悲剧本来完全可以避免,在危险地带,通常都设有围栏、警示牌、播放语音或者人工提醒。如果观潮人稍微有些安全意识,一般不会遇到危险。有句老话说得好,“听人劝,吃饱饭”。发生事故的,往往就是那些“听不进劝”,或者说缺乏自我安全意识的人。
安全感的建构,固然需要社会层面和监管部门尽最大努力,消除大环境的危险因素。但每个人是自身安全感最直接的“守门人”。每个人都要守卫好自己的安全感。“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才能避开无妄之祸。在行动之前,应该充分考虑到后果。在旅途之中,风险往往与风景相伴而行。不管风景再奇秀、时机再难得,安全稳妥永远是第一优先项。虽然,如今爱心人士越来越多,施救的设施也越来越齐备,但是我们不能总寄希望于爱心暖流和公共资源来为自己的疏忽大意兜底。保护好自己,从源头消灭危险因素,成本最低、代价最小。
生活中,各种安全提示屡见不鲜,但为什么总是有人不停以身试错?关键还是对风险多了侥幸心理、少了敬畏。风险可能来自一次野外戏水、一次煤气泄漏、一次高风险的娱乐、一次对幼童看护上的疏忽……没发生事故时,总觉得是老生常谈,一旦遇上就万劫不复。所以,多一分敬畏,就会多一分安全。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