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铸造粉尘危害调查与防治

2005-09-14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某厂铸造采用的是传统的粘土砂工艺,经过近20年的积累,防尘工作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现就前段防尘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做一总结,以供同行参考。

    一、概述

    该厂铸造车间始建于1958年,1961年投产,采用粘土砂干型造型工艺,厂房布局呈“II”字型,生产面积11648米,年产铸件12000吨,铸件从几十公斤到五六十吨不等,多为大件,现有职工750人,型砂、造型、浇注、清理分部作业。

    该厂定期组织粉尘作业人员拍胸片并进行经常性地监督、监测,积累了近20年的连续资料,在防尘工作中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粉尘的性质

    1.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各工部有所不同,分别为:型砂61.5%,造型56.2%,浇注25.1%,清理39.6%。

    2.粉尘分散度

    从表1中可看出,各工部粉尘分散度<5微米的可呼吸性粒子占82.5—95%。

    表1各工部粉尘分散度比较(%)

工部

2μm

2μm

5μm

10μm

可呼吸性粒子%

型砂

造型

浇注

清理

76.5

75

68

64

18.5

16.5

20

18.5

5.0

3.5

7.5

10.5

——

4.75

4.5

7.0

95

91.5

88

82.5

    三、粉尘浓度测定结果

    1980—1994年的粉尘测定结果见表2。1980年,该车间粉尘平均浓度高达157.3毫克/米,合格率仅为9.6%,并且开始发现有尘肺病人。这种情况引起企业高度重视,将防尘工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来。1981—1983年,投资百余万元在主要产尘工序安装了14台(套)除尘设备,并对原有设备进行整修,合格率及粉尘浓度分别呈上升、下降趋势。尤其在1986年成立了专门的防尘队伍,进行严格管理,狠抓了防尘工作责任制的落实,粉尘作业点的合格率大幅度提高。据统计,1980—1985年,监测尘点442点次,合格率为21.95%;1986—1994年,监测1339点次,852点次合格,合格率为63.62%;经卡方检验,P<0.01,1986年前后,粉尘合格率有显著差异。

    表21980—1990年粉尘浓度测定结果

年代

测尘点数

合格点数

浓度范围mg/m

平均浓度mg/m

合格率%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83

53

23

100

56

127

187

252

216

180

144

144

144

72

8

17

5

24

13

30

88

144

162

129

105

96

77

51

1.501225.50

1.002786.50

0.50402

0.25389

0.50371

0.50428

0.25184

0.1093

0.40239

0.5060.75

0.5043

0.5069.2

1.0071.60

157.30

117.80

17.70

38.50

41.78

38.85

18.50

8.0

4.92

7.94

4.96

3.83

6.70

5.30

9.6

32

21.70

24

23

24

47.10

57

74.78

71.90

72.97

66.67

53.47

70.83


    注:1993年因技术改造未进行监测。

    总的来看,1986年是粉尘治理的一个转折点。1984、1985两年虽然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技术措施,但因管理措施没有跟上,没有达到设计效果,从中可看出技术治理与严格管理考核相结合的重要性,二者缺一不可。

    此外,各主要工部作业区的粉尘平均浓度也有很大差别,最高的是清理作业区,为43.45毫克/米;其次是型砂作业区,为31.52毫克/米;最低的是造型作业区为5.6毫克/米。但总体上说,浓度是逐年递减的。

    四、尘肺发病情况

    该车间自1983年检出第一例尘肺病人以来,到1994年已有尘肺病人45例,观察对象34例。

    1.尘肺病人及观察对象工龄分布(表3)

    表3尘肺病人及观察对象工龄分布表

-5

-10

-15

-20

-25

-30

>30

合计

观察

对象

例数

%

0

0

0

0

2

5.88

7

20.59

6

17.65

9

26.47

10

29.41

34

100

尘肺

病人

例数

%

0

0

0

0

2

4.44

3

6.67

12

26.67

16

35.56

12

26.67

45

100

    453名尘肺病人平均发病工龄为27.5年,最长的37年,最短的13年;88.89%的病人发病工龄在20年以上,发病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36岁。

    2.尘肺进期年限统计(表4)

    表4尘肺进期年限统计

-5

-10

-15

合计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0+I

III

IIIII

15

4

0

57.46

57.14

0

11

3

0

42.54

42.86

0

0

0

0

0

0

0

26

7

0

100

100

 

    在45例尘肺病人中,有26人是由0+到I期的,5年内进期的15名,占57.46%;5—10年内进期的有11人,占42.54%;在现有的7例II期尘肺中,在5年内由I到II期的4名,占57.14%,在5—10年内进期的3名,占42.86%。

    3.各工种患病率及发病工龄(表5)

    表5各工种患病率及发病年龄

类别

工种

型砂

清理

造型

浇注

其他

合计

尘肺

病例

人数

患病率%

发病工龄

7

13.5

25.6

11

9.56

25.7

14

6.97

31.1

5

7.69

27.7

8

2.53

27.7

45

6

27.5

受检

人数

52

115

201

65

316

749

    *受检人数:为历年受检的各工种平均人数(每五年轮换一次)

    各主要工种中,型砂工患病率最高,为13.46%,清理次之,为9.56%,其他工种(管理、维修等)最低,为2.53%,总患病率为6%。发病工龄造型工最长,为31.10年,型砂工最短,为25.50年。另据统计,从1983—1984年,尘肺年检出率0—3.56%不等,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年检出率为1.14%。

    五、粉尘治理情况

    1.技术治理与严格管理相结合。

    80年代初期,在主要产尘部位,如制砂部、落砂机、地下道打砂房等,安装了除尘设备14台(套),在造型作业区安装了强力吸灰装置,大大降低了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

    在1996年成立了专门的防尘队伍,制定了“除尘设备维修保养制度”、“铸造车间防尘管理办法”。按分线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一级一级的严格考核,技术治理与严格的管理考核结合后,使技术措施发挥了最大效能,粉尘合格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

    2.坚持湿式作业。建立了班前洒水,班后清扫制度,保持作业区清洁,控制二次扬尘。

    3.加强宣传教育与个人防护。新参加工作的接尘人员在上岗前要进行安全、防尘知识教育,并结合实例讲解法肺病的常识,增强防尘意识,提高了粉尘作业人员个人防护的能力。

    4.加强对接尘人员的健康管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新从事粉尘作业的人员必须体检拍片,禁忌症者不得入厂;每年对粉尘作业人员进行体检,发现尘肺病患者及时调离;对退休的矽肺病患者实行巡回医疗,并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动态控制。

    六、结论与探讨

    1.从45例尘肺发病情况看,20年以上工龄的占88.89%,发病缓慢,做好防尘工作是可以控制或延缓发病的,而降低粉尘浓度是防尘工作的中心环节。

    2.根据尘肺进期年限统计,34名观察对象与38名I期尘肺病人全在10年内陆续发病或进期,比有关资料报道“尘肺病人在五年内进期”有所延长。脱离粉尘作业、及时的医疗是延缓发病或进期的有效手段。

    3.粉尘作业尘肺患病率为6%,平均检出率为1.14%,粉尘浓度高的作业环境的工种患病率也较高,患病率与实际接尘量呈明显的相关关系。

    4.技术治理措施只有同严格的管理措施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二者缺一不可。

    5.由前述资料推算,该车间粉尘危害程度正逐渐降低,尘肺发病逐渐减少,今后的发病呈零星状态,1986年后进厂的作业工人将很少有尘肺病发生。

    6.粘土砂工艺有很多不可逆转的缺陷,如不易密封,劳动强度大,不易采取个人防护等,增加了治理的难度。如能用先进的铸造工艺代替粘土砂工艺,配合严格的管理措施,尘肺发病会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