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业务合作

氨气中毒的危害及防治

2009-06-10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氨气是一种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恶臭味,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易液化。分子式NH3。分子量17.03。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极限16~25%(最易引燃浓度17%)。氨在20℃水中溶解度34%,25℃时,在无水乙醇中溶解度10%,在甲醇中溶解度16%,溶于氯仿、乙醚,它是许多元素和化合物的良好溶剂。水溶液呈碱性,0.1N水溶液PH值为11.1。液态氨将侵蚀某些塑料制品,橡胶和涂层。遇热、明火,难以点燃而危险性较低。  

    但氨和空气混合物达到上述浓度范围遇明火会燃烧和爆炸,如有油类或其它可燃性物质存在,则危险性更高。与硫酸或其它强无机酸反应放热,混合物可达到沸腾。 

    还原性:4NH3+5O2→4NO+6H2O

    碱性: NH3+HCl=NH4Cl(白烟)NH3+H2O+CO2=NH4HCO3   

    主要用于制造硝酸、炸药、合成纤维,大量用于制尿素,铵态氮肥,也可用作制冷剂。

    毒理学分析:

    吸入LCL 5000 ppm/5M,大鼠吸入LC50: 2000 ppm/4H。小鼠吸入LC50: 4230 ppm/1H。     

    粘膜和皮肤有碱性刺激及腐蚀作用,可造成组织溶解性坏死。高浓度时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

    接触553mg/m^3可发生强烈的刺激症状,可耐受1.25分钟;3500~7000mg/m^3浓度下可立即死亡。

    2007年6月21日7时20分,位于安宁市安海路叉路口的安宁雪宁冷饮厂发生严重的氨气泄漏事故,周围群众紧急撤离,但仍有7人被氨气毒翻,其中3人是与该厂仅一墙之隔的省第二劳动教养管理所狱警。  

    造成氨气泄漏的原因是该厂用于制冷的冰机轴封老化了,轴承外的密封圈出现了缝隙。 

   主要预防措施  

  (1)加强生产过程的密闭化和自动化,防止跑、冒、滴、漏。  

  (2)加强通排风,进人高浓度环境必须佩戴防毒面具。  

  (3)使用、运输和贮存时应注意安全,防止容器破裂和冒气。 

  (4)现场安装氨气监测仪及时报警发现。 

    氨气中毒常见特征

    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可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可出现紫绀、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及水肿、呼吸率快、肺部罗音等。 

    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喉水肿痉挛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致窒息,还可并发气胸、纵膈气肿。胸部X线检查呈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肺炎或肺水肿表现。血气分析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误服氨水可致消化道灼伤,有口腔、胸、腹部疼痛,呕血、虚脱,可发生食道、胃穿孔。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吸入极高浓度可迅速死亡。

    眼接触液氨或高浓度氨气可引起灼伤,严重者可发生角膜穿孔。

    皮肤接触液氨可致灼伤。

    急救处理及医疗措施:

    吸入者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停止应做人工呼吸(注意:发现有肺水种者,不准做人工呼吸),呼吸困难应输氧、维持呼吸功能、卧床静息。及时观察血气分析及胸部X线片变化。给对症、支持治疗。防治肺水肿、喉痉挛、水肿或支气管粘膜脱落造成窒息,合理氧疗;

    对由气道粘膜脱落引起的窒息或自发性气胸应作好应急处理的准备如环甲膜穿剌或气管切开胸腔穿剌排气等,应加强消毒隔离及早并较长时间应用抗菌素。 

    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支气管舒缓剂; 早期、适量、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可按病情给地塞米松10~60mg/d,分次给药,待病情好转后减量,大剂量应用一般不超过3~5日。注意及时进行气管切开,短期内限制液体入量。合理应用抗生素。脱水剂及吗啡应慎用。强心剂应减量应用。     

    误服者给饮牛奶,有腐蚀症状时忌洗胃,并对症处理。     

    眼污染后立即用流动清水或凉开水冲洗至少10分钟。     

    皮肤污染时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30分钟。 

  结束语 

  总之,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头等大事,而氨气的危害无处不在,围绕“安全生产”的主题我们应做的工作很多,既要抓主要矛盾,又不能留下丝毫安全隐患;只有真正了解氨气的危害及防治,人人提高警惕,积极采取有效管理方案和预防措施,才能安全生产,才能保障平安。这些工作如何进行才是最合理、最可靠的,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