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高温作业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009-10-27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一、高温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及其特点

  1、气温:取决于太阳辐射,大气的温度,生产环境中的各种热源,以干球温度(℃ )指示。夏季高于35度,其它季节高于32度为高温。

  2、气湿:主要来自水分的蒸发和蒸气的放散,以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大于80%时为高气湿,小于30%时为低气湿。以饱和水蒸汽湿度为100%。

  3、气流:外界风力,热源形成的对流气流以及通风设备送入的气流等。

  4、热辐射:是指物体因本身的温度而以电磁辐射(主要是红外线,部分可视光线)的形式向外发射的能量,以焦耳(J)来表示 。当周围物体的温度超过人体体温时周围物体表面向人体发散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称为正辐射。相反则称为负辐射。 特点为从表面温度高的物体向表面温度低的物体直接传递热量。

  二、高温作业及其类型

  系指有热源的生产场所中每小时散热量大于8kJ/m3;或当室外气温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其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或工作地点气温在30℃以上,相对湿度大于80%的作业,或工作地点热辐射强度超过12.56J/㎝2•min;或生产场所工作地点的气温在寒冷地区和一般地区超过32 ℃ ,炎热地区超过35 ℃ 。

  类型 :

  1、高温强热辐射型(干热型):

  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 湿度较低。

  2、高温、高湿作业(湿热型):

  特点是高气温、气湿,热辐射强度不大。

  3、夏季露天作业:

  特点是太阳辐射长时间作用于敏感的头部。

  三、高温作业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变化。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但超过一定限度,则可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中暑。

  ⒈体温调节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两个过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总是维持着动态平衡,以使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如果产热大于散热量,则体内蓄热,体温升高。

  ⒉水盐代谢

  环境温度愈高,劳动强度愈大,人体出汗量则愈多。测定出汗量,可作为人体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综合指标。一般认为,以一个工作日出汗量6L为生理最高限度,失水不应超过体重的1.5%。

  ⒊循环系统

  高温作业时心跳加快、每博输出量及每分输出量均增加,可使心肌代偿性肥大产生病理改变;也可使血压下降。收缩压增高而舒张压不增高是高温作业工人的生理性适应,常有脉压增大的趋势。高温作业时脉搏改变明显可达150分/次。

  ⒋消化系统

  由于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致相对血容量减少,外周血管扩张等导致胃肠相对缺血及消化液分泌减少,可造成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胃肠疾病增多。

  ⒌泌尿系统

  在高温条件下大量出汗,尿液大大浓缩减少。由于血液浓缩使肾脏负担加重,可致肾功能不全,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管型等。

  ⒍神经系统

  在高温和热辐射的作用下,肌肉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反应速度及注意力降低;工人的视觉运动反应时值随生产环境气温的升高而增加。

  四、热适应

  热适应(heat acclimatization)又称热习服,是指人在热环境工作或生活一段时间后,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对热环境的耐受性提高而产生对高温的适应状态。表现为动作更加协调,做同样的功产热减少,出汗散热效率提高,水盐回吸收能力增强等。机体对热适应后,会使紧张的生理功能得到改善。

  出汗功能的改善是热适应的重要表现。热适应后,出汗量可增加10~40%,出汗速度加快,开始出汗的皮温阈下降约2℃,能较长时间保持出汗率,参与活动的汗腺增多,散热能力强的四肢部位的汗腺活动增多。

  机体热适应后,最突出的是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改善,比其他生理功能变化早、进展快。大多数人的心输出量、中心血量、血压及外周阻力变化不明显,但心率可下降19%,心搏出量可增加20%。

  人体热适应的形成和巩固,主要受个体因素、热强度和接触时的影响。

  评价热适应,目前主要采用生理指标,为出汗量和中心体温。即一个热适应者出汗量达5L/工作日,而肛温不越过38℃。

  机体热适应后,适应能力可保持一段时间,离开热环境1~2周后可逐渐消退。热适应的消退称脱适应。脱适应的速度和个体健康状况有关。人体热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热环境危害性超过适应限度即可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甚至疾病---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