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场所包括生产车间及露天作业工地遇到高温或存在生产性热源,工作地点的气温等于或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2℃的作业。高温作业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轧钢等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陶瓷、玻璃、砖瓦等工业的炉窑车间等。这些生产场所的气象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温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二是高温、高湿作业。例如印染、缧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时,车间气温可达35℃以上,相对湿度常达90%以上。如通风不良就形成高温、高湿和低气流的不良气象条件,即湿热环境。三是夏季露天作业。夏季的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外,还受被加热的地面的周围物体放出的热辐射作用。
2、何为职业性中暑
职业性中暑主要是由于劳动者在高温作业环境中散热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时,热平衡遭到破坏,热量在体内蓄积,当蓄热达到一定程度时,致使人体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当作业场所气温超过34℃时,即有可能发生职业性中暑。根据病情轻重,职业性中暑可分为三类。一是先兆中暑,即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段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心悸、全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二是轻症中暑,即除先兆中暑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三是重症中暑,主要有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热射病的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即使治疗及时,死亡率仍可高达20%;热痉挛主要是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又未及时补充含盐饮料所致,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体温一般正常;热衰竭一般是在高温、高湿的生产环境中发生,起病迅速,体温稍高或正常。
3、如何处理 职业性中暑
对于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应使患者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现场,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让病人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敞开衣服,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以及人丹和藿香正气水等解暑。重症中暑病人,则应迅速送入医院进行救治。
4、如何预防职业性中暑
职业性中暑是我国法定职业病的一种,凡存在高温作业的用人单位,应依法配备相应防暑降温的防护设备和用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职业性中暑的发生,确保劳动者的健康。为此存在高温作业的单位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防暑工作:
1、普及防暑降温知识的,提高高温作业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如防热服、隔热面罩、手套、帽子等。
2、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加速空气对流,以降低生产车间内空气温度。
3、制定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可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的劳动休息制度,尽可能缩短持续劳动时间,如增加工间休息次数、延长午休时间等,设置高温作业工人休息室。
4、对高温作业工人进行就业前及入暑前职业健康体检,对患有心、脑血管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明显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肝、肾疾病等职业禁忌症者,要及时调离高温作业岗位。
5、从事高温作业的劳动者应合理补充水分和营养,一般每人每天供水3~5升、盐20克左右(其中10~15克可从膳食中获得,其余由饮料补给),可用0.2~0.3%的盐茶或冷盐开水的形式补充,同时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膳食为主。
上一篇:高温作业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下一篇:生产性噪声的危害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