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盛夏作业防中暑安全措施

2010-05-06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在高温季节或高温环境中工作,会引起人体生理的一系列变化,如皮肤血管扩张、皮肤温度升高,心脏输出血量增加等。这些变化有利于加强散热,但若机体散热的需要过强,超出散热能力,体内将有热量蓄积,从而引发中暑。

  中暑是高温状态下的一种常见症。中暑时,由于高热不断攻击机体,对细胞膜及细胞内结构造成损伤,机体心血管系统、肝脏、肾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可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严重影响生命健康。

  高温作业类型

  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温度达到本地区夏季通风设计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以上的作业,如冶金行业的烧结、炼焦、炼铁、炼钢、轧钢和铸造、锻造等作业均属于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按其气象条件的特点可分为以下3种基本类型。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钢、轧钢等;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瓷、砖瓦等工业烧窑等。人在此环境下劳动时会大量出汗,如通风不良,则汗液难于蒸发,就可能因蒸发散热困难而发生蓄热和过热。

  高温高湿作业。其气象特点是气温、气湿高,而辐射强度不大。高湿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水蒸气或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例如印染、缫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时,车间气温达35℃以上,相对湿度常高达90%以上;潮湿的深矿井内气温达30℃以上,相对湿度达95%以上,如通风不良,就形成高温、高湿和低气流的不良气象条件,即湿热环境。人在此环境下劳动,即使气温不很高,但由于蒸发散热较为困难,故虽大量出汗也不能发挥有效的散热作用。当体内热蓄积或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就有可能发生中暑。

  夏季露天作业。如农业、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外,还要受到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放出的辐射热。露天作业中的热辐射强度虽较高温车间为低,但其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且头颅常受到阳光直接照射,加之中午前后气温升高,此时如劳动强度过大,人体极易因过度蓄热而中暑。

  中暑及救治

  如果在高温或烈日下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头晕、出汗、口渴、恶心、胸闷、心悸、乏力等中暑先兆症状时,应立即到阴凉处休息,并服用防暑药品、清凉饮料或防暑药膳,必要时可针刺合谷、曲池、委中、百会、人中等穴。如有头晕、恶心、呕吐或腹泄者,可服中药藿香正气丸。如果已经发生中暑,应尽快转移至阴凉的地方,解开衣扣和裤带,把上身稍垫高些,用温水擦洗全身,或用凉水敷头部。有条件的还可以用酒精擦拭全身。医护人员可以给中暑病人扇凉,按摩四肢皮肤,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散热,也可以采取刮痧或针刺疗法急救。

  如果发现中暑者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让其平卧,或及时送医院静脉滴注盐水。如有呼吸和循环衰竭倾向,可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重症中暑症状是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热痉挛多发于大量出汗及口渴时,饮水多但盐分补充不足所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降低。这类中暑发生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的痉挛。

  热衰竭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日射病是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暴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从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患热射病的人多因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对重症中暑的治疗原则是降低过高的体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保持酸碱平衡,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

  预防措施

  高温作业中的防暑工作,应采取包括技术、卫生保健、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措施。

  技术措施包括改革工艺流程,尽量实现机械化,减少高温产品在工作地点的暴露时间,减少工人接触的机会;车间内部安排要合理,各处热源要安排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处,对热源要采取隔绝措施;加强通风降温,高温车间应设进气口和开侧窗,利用空气对流进行通风降温,如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降温要求时,可采用机械通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