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是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接触高温作业的工种
干热作业:炼钢、铸造、陶瓷、热处理等,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小。
湿热作业:印染、造纸、缫丝等,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辐射强度不大。
夏季露天作业:农田劳动、建筑、搬运、作用时间长,高温、热辐射环境。
高温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体温的调节:高温作业的气象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及人体的健康状况等因素,对体温调节都有影响。
水盐代谢:高温作业时,排汗显著增加,可导致机体损失水分、氧化钠、钾、钙、镁、维生素等,如不及时补充,可导致机体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热痉挛等。
循环系统:高温作业时,心血管系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可导致血压发生变化。高血压患者随着高温作业工龄的增加而增加。
消化系统:可引起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胃肠道疾病的患病率随工龄的增加而增加。
神经内分泌系统:可出现中枢神经抑制,注意力、工作能力降低,易发生工伤事故。
泌尿系统:由于大量水分经汗腺排出,如不及时补充,可出现肾功能不全,蛋白尿等。
中暑性疾病
按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1、热射病:由于体内产热和受热超过散热,引起体内蓄热,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病情危重,死亡率高。
典型症状为:急骤高热,肛温常在41℃以上,皮肤干燥,热而无汗,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有肝肾功能异常等。
2、热痉挛:是由于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失调所致。
临床表现特征为:明显的肌痉挛使有收缩痛,痉挛呈对称性,轻者不影响工作,重者痉挛甚剧,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
3、热衰竭:是热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颅内供血不足而导致发病。
临床表现为:先有头昏、头痛、心悸、恶心、呕吐、出汗,继而昏厥,血压短暂下降,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体温多不高。
预防措施
为了防止在高温作业中发生中暑,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暑降温措施。这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技术措施
①合理安排热源。在不影响生产工艺操作的情况下,尽量疏散热量;新建和扩建石厂矿,应合理布置热源,并采用水隔热、隔热材料等方法隔绝热源。
②合理改革或设计工艺过程,改进生产设备的操作方法,改善高温作业的劳动条件,减少工人接触高温机会。
③通风降温。加强通风以排除对流热,对于降低车间温度有很大意义,这包括:
a.自然通风:这是最经济有效的通风方式。可以采用全面自然通风换气,同时给热源安排排气罩,使其不弥散至车间里。
b.机械通风:当自然通风不能达到降温要求时,应设置机械通风,可以使用电风扇、喷雾风扇、空气沐浴、气调节等机械装置。
2、劳动组织与制度措施
①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实行工间体息制度,或工间插入短暂的休息制度,以利于人体机能的恢复。
②设立气体休息室等。
③在炎热季节露天作业,应合理调整作息时间,中午延长休息时间。
④切实贯彻有关防暑降温的政策法规,并且加强宣传教育,切实遵守高温作业的安全规则与制度。
3、卫生保健措施
①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对高温作业人员,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格检查。凡患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病、中枢神经系统器官性病变,以及体弱多病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②供给合理饮料和补充营养。为了补偿高温作业工人因大量出汗而损失的水分及盐分,最好供给含盐饮料。一般每天供给3~5升水,20~24克盐(如果三餐中已供给12~15克的盐,则饮料中补充8~10克盐即可)。此外,还可供应盐汽水、盐茶水、绿豆汤等。饮用时应多次少饮,避免暴饮。同时,为补充高温作业中大量消耗的热量,还应适当供给保健食品。
③中暑患者,应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在通风处休息,必要时可采用针刺、中药或静脉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等治疗措施。对严重者,应采用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防止休克。
4、进行上岗前体检,凡有心血管疾病、Ⅱ期及Ⅲ期高血压,胃肠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肝、肾疾病,明显内分泌疾病,出汗功能障碍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高温中暑的处理
1、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
2、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虚脱时应平卧
3、可以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或服用人丹、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4、对于重症中暑的病人,应用湿床单或湿衣服将其包裹并给强力吹风,以增加蒸发散热;或用冰块降温(若病人出现寒战,应减缓冷却过程,不允许将体温降至38.3oC以下,以免继续降温而导致低体温);还应该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用风扇向患者吹风,按摩患者的四肢,促进血液循环
5、及时送住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上一篇:手臂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