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2010-04-16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一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1.3 事件分级

  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四级。

  l.3.1 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

  (1)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2)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1.3.2 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事件:

  (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4)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1.3.3 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事件:

  (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l.3.4 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事件:

  (1)发生3人以下死亡;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

  (3)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笨公司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紧急情况。

  二、成立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2.1突发环境污染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由法人代表担任,副组长由总经理及分管生产厂长担任,成员由各车间主任及业务骨干组成。

  2.2领导小组下设突发环境污染应急处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作为日常管理机构。办公室设在保卫科。

  2.3办公室负责主要工作:

  2.3.1执行领导小组的决定,统一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2.3.2收集各车间及其他部门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信息,及时上报领导小组。

  2.3.3组织协调有关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审定各部门上报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措施,督促检查预案演习工作。

  2.3.4保障信息网络畅通。

  三、预防和预警

  3.1基本情况

  (1)公司位于绍兴县安昌镇,地处杭甬高速公路西南首,中国轻纺城北面。公司创办于1992年,专业生产经营中高档纺织服装面料,系国家大中型民营企业。拥有各类资产1亿多元。现有员工500余名,各类初、中、高级技术人员10余人。

  (2)公司地处水乡安昌,背靠东昌河。安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温和温润;年平均降雨量为1041.8毫米,平均气温15.3摄氏度,最冷月1月份为-5摄氏度,最热月7月份,最高气温为36摄氏度。

  3.2环境污染事故源

  (1)污染物主要产生点:染色车间、定型车间、减量车间

  (2)工艺流程图及污染物排放点位图

  a、涤棉针织坯布染色工艺及污染物排放点位图

 

  b、后整理车间工艺及污染物排放点位图

 

  3.3潜在环境污染事故及相应处理措施

  a、设施发生故障。

  (1)当设备发生故障,向在现场主要负责人汇报,进行抢修或更换设备。

  (2)启用备用设备,如出水水质仍不能达到排放标准,控制进水量直至停止进水。

  (3)当设备停止进水,生产废水应通往应急处理池。如应急处理池满时,设备仍未能正常运行,则停止生产。

  b、遇气候、水质变化等原因可能造成污水的超标排放。

  (1)化验室应经常对关键取样点,排放口水质进行监测,出现不正常指标时,应及时向部门负责人汇报并分析原因。

  (2)当出现不正常指标时,应及时向办公室汇报,并召集相关人员对情况进行分析,立即调整相应工艺,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增加曝气时间、控制进水量、调整投药量、增加停留时间等方法来达到达标排放。

  c、突降暴雨而造成污水处理能力不够的处置措施。

  (1)开足本部门设计额定处理力的所有设备。

  (2)立即跟生产部门联系,要求其控制生产,直到停产来控制总量的排放。

  (3)及时跟当地环保主管部门汇报本厂出现的突发性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以取得帮助。

  (4)做好相关记录。

  d、各类危险化学品的泄露,或受潮引发火灾等。

  (1)当危险化学品发生泄漏时,工作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若自己能处理的就按化学品的特性果断采取措施,努力减少对人员的伤害和财产的损失,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事后应将发生事故地点和时间,事故性质,状态等情况向主管领导报告。若情况比较严重,个人难以控制时,应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警。

  (2)应急领导小组接警后,应立即组织义务消防队员进行自救,熟悉泄漏物的人员应时刻提醒救助人员采取何种措施,不允许等待贻误时机。当应急组织的自救行动无法控制事故蔓延时,现场应急人员应及时向当地公安、消防、环保等报警,同事联系就近医务机构赶赴现场。

  (3)在事故发生后应组织人员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由发生事故的主管部门负责处理。

  3.4应急预防

  1、办公室应分析潜在事故源点统计,组织有关部门对潜在事故发生的场所设置警示标识,配备必要的应变急救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并且每半年检查一次。

  2、各类紧急器材应标识清晰,保持通道畅通。

  3、办公室应组织有关人员定期检查各类应急设备和设施,防止失效。

  4、对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危险品及泄漏等相应的设施,应有专人负责管理。

  5、办公室根据本厂可能发生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制订各类应急计划并将其融入有关的作业指导书。

  6、应急制度统一由办公室备案管理,并随着企业环境行为的变化及时组织修订和完善。

  3.4预警及措施

  按照突发事故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警进行分级,实施黄橙红三级预警。按照事故级别,结合环境污染事故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启动相应程序和措施。一般、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启动Ⅲ级黄色预警,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启动Ⅱ级橙色预警,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启动Ⅰ级红色预警。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按照相关应急预案执行。

  进入预警状态后,应当采取的措施:

  (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2)发布预警公告。

  (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企业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针对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四、应急响应

  4.1 应急响应程序方框图

 

  4.2 指挥和协调

  4.2.1 指挥和协调机制

  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对工作。

  4.2.2 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环境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2)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6)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7)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4.3 应急监测

  企业环境监测部门第一时间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进行环境应急监测,掌握第一手监测资料,并配合地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应急监测工作。

  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决策的依据。

  4.4信息发布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要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4.5 安全防护

  4.5.1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环境事故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4.5.2 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2)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3)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4.6 应急终止

  4.6.1 应急终止的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4.6.2 应急终止的程序

  (1)现场救援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或事件责任单位提出,经现场救援指挥部批准;

  (2)现场救援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应急状态终止后,应根据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

  4.6.3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⑴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组织相关部门认真总结、分析、吸取事故教训,及时进行整改;

  ⑵ 组织各成员对应急计划和实施程序的有效性、应急装备的可行性、应急人员的素质和反应速度等作出评价,并提出对应急预案的修改意见。

  ⑶ 参加应急行动的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环境应急队伍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4.7应急保障

  (1)由办公室负责对事故发生所需物资的准备和调配。

  a、车辆保障:应急车辆,车辆平时必须保持80公里以上的行车用油。

  b、器材保障

  ①应急取证器材:照相机、录音机、监测仪器等。

  ②防护器材:一次性防护衣、医用手套、防护帽以及活性碳口罩等。

  ③照明器材:发电机、充电照明灯、高效手电筒等。

  c、通信保障

  准备对讲机,并建立各成员的通讯档案。成员必须24小时开通手机或小灵通等通讯设备。

  d、医疗及生活保障

  应急过程中如出现人员中毒或受伤,可送至就近医院救治,或者送至应急现场指挥部指定的医院、医疗单位救治。应急终止后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转院或继续治疗。

  (2)建造一个的应急池。

  (3)潜污泵、鼓风机、排水泵均采用一备一用,为保证设备的应急使用。

  (4)专人负责对备用设备和应急设备进行常规的维护和试运行,来保证各种设备应急时的使用。 

  4.8培训、演练

  (1)办公室应定期组织人员日常环保知识及事故发生后处理、自救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

  (2)办公室应每年根据企业情况至少进行一次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的演练或测试,以检验应急措施的有效性。

  七、事故的评价

  1、紧急事故处理后,事故责任部门负责人应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危害及处理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制定纠正措施。

  2、紧急事故发生后,领导小组应组织评审相应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认其可行性、有效性。必要时对其进行修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