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概况
日钢位于日照市东南部黄海之滨,东经118°25′~119°39′,北纬35°04′~36°04′。 全年平均气温13.8℃,年极端最高气温在35.8~36.1℃之间,多发生在每年7-9月份,年日照时数平均2405.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较多,维持在每年平均800毫米左右。因此在极端气温时间段极易造成人员中暑现象,特别是从事高温作业人员中暑的机率大大增加。考虑高温作业人员在发生中暑之后,特别是严重中暑的员工如何进行有效的急救,并及时消除对其它人员所造成的影响是本预案所考虑的内容。
2、中暑事故危险(害)及症状分析
中暑是由于高温或日晒引起的一种急性人体生理机能失衡现象。中暑后会出现多汗、头晕、眼花、头痛、全身无力、口渴、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胸闷、小腿抽筋、腹部肌肉痉挛,重则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会突然晕倒。
中暑按程度又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2.1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高温环境下出现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体温不超过38℃;
2..2轻度中暑:主要表现为上述症状加重,体温在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皮肤发热,呕吐、眼前发黑甚至昏迷、抽搐等严重症状;若是在气温炎热的天气里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或大量运动,导致机体极度疲劳,则会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心慌、血压下降、眼前发黑甚至昏迷等症状。此时的病人多因无力支持而难以进行自救,体弱者可能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
2.3重度中暑又可分以下四种情况:
1)、中暑高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散热困难,体内积热过多所致。开始有先兆中暑症状,以后出现头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快,体温在40℃以上。
2)、中暑衰竭:由于大量出汗发生水及盐类丢失引起血容量不足。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降低、呼吸快而浅、神志不清、腋温低、肛温在38.5℃左右。
3)、中暑痉挛:大量出汗后只饮入大量的水,而未补充食盐,血、钠及氯降低,血、钾亦可降低。患者口渴,尿少,肌肉痉挛及疼痛,体温正常。
4)、日射病:因过强阳光照射头部,大量紫外线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温度升高(可达41-42℃),出现脑及脑膜水肿、充血。因此会发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严重者发生抽搐昏迷,体温可轻度升高。
上述情况有时可以合并出现。
2.4预防措施
1)、平时休息好,注意工作地点的通风。
2)、避免日光的过量照射。
3)、高温季节多喝水,不要在高温作业区域待时间过长。
3应急响应
3.1应急程序
应急响应程序应当根据中暑者中暑的程度决定响应级别和程序。当发生中暑先兆时,可由中暑应急区域救援小组按照应急措施负责处理;当发生轻度中暑以上程度的中暑时由按下列程序进行应急救援。
3.1.1 中暑事故发生后,发现者或目击者应当尽快使中暑者离开高温潮湿的环境,给中暑者实施初步降温抢救措施。同时应当立即报告区域负责人和厂中暑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调度室)。
3.1.2 调度室接到中暑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请求医院前来援救,并将事故情况报告公司调度室和公司安环部;然后通知中暑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有关人员。在应急领导指挥领导小组领导(总指挥或副总指挥)未到达现场之前实施指挥权。
3.1.3 医院救护人员在未到达现场之前,现场救护人员应当根据中暑者的中暑症状,按照中暑应急措施对中暑者实施有效的抢救。
3.1.4 中暑应急指挥领导小组领导到达事故现场后,积极判断中暑者的抢救情况,接手现场抢救指挥权,对中暑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抢救。
3.1.5 医院医护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接替对中暑者的抢救,并根据情况制定抢救措施,实施有效的抢救。
上一篇:主输送皮带机紧急故障事故预案
下一篇:料场火灾事故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