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则:
为建立健全公司环境风险事故应急机制,快速,科学地进行环境风险事故应急处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应急预案。
1.目的
为有效防范环境风险事故发生,迅速,有效的处置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全面控制和消除污染,保障职工身心健康,确保环境安全,特制定本案。
2.工作原则
2.1预防为主。通过宣传教育,增强职工防范突发环境风险事故的意识;坚持不懈地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对我公司各类污染源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2全面覆盖。对厂区内大气、水体、固废、噪声等各环境要素全面覆盖,全面监控,以保证环境信息的完整性、连续性。
2.3突出重点。重点区域内的污染源实施重点监控。
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4.适用范围
凡属我公司范围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的控制和处置行为,除放射性事故外,均适用本预案的规定。
4.1因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风险事故。
4.2危险化学品及其它有害物品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环境风险事故。
4.3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其它严重污染事故。
4.4生产过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其它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
4.5其它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
5.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由生产厂长负责公司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应急处置。
公司应急处置设办公室,由车间主要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责任是: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故的预测、预警、监测工作;制定和完善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人员进行有关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收集突发环境事故发生、发展及处置的有关信息,掌握动态,适时分析,组织实施各项预防控制措施。
6.预测、预警
在得知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发生后,生产厂长应当立即赶赴现场调查了解情况,采取措施努力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继续扩大,对突发环境事故的性质和类别作出初步认定,并把初步认定的情况及时上报。
7.报告方式与类型
7.1通常有口头报告、电话、书面报告等。
7.2突发环境风险事故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
初报在发现和得知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后上报、通常采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突发环境风险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初步原因、主要污染物和数量、人员受害情况、事件潜在危害程度等初步情况。
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通常通过书面报告,视突发环境风险事故进展情况可一次或多次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突发环境风险事故有关确切数据、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危害程度及采取的应急措施、措施效果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在突发环境事故处理完毕后上报。通常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突发环境风险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突发环境风险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及损失、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责任追究等详细情况。处理结果报告应当在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处理完毕后立即报送。
8.响应程序与协调内容
8.1基本响应程序
发生或即将发生突发环境风险事故的信息得到核实后,生产厂长要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有关人员进行先期处置。先期处置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1)实施紧急疏散和救援行动;
(2)紧急调配公司应急处置资源用于应急处置;
(3)划定警戒区域;
(4)实施动态监测,进一步调查核实;
(5)其它必要的先期处置措施。
在采取先期处置的同时,应急处置办公室要对事故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进行初步评估,并及早向有关部门报告。
8.2协调指挥的分类
应急处置办公室,完成现场抢险救援、医疗救护、人员疏散安置、安全防护、损失评估等应急处置工作。
8.3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的原则要求;
(2)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3)组织事故发生区域人员的疏散或转移;
(4)组织对伤员的急救;
9.应急结束
应急处置办公室要对污染状况进行跟踪调查,直至事故污染影响,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失,预警解除。
10.后期评估
突发环境风险事故结束后,应急处置办公室应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环境风险事故的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故概况、现象调查处理情况、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并将评估报告上报环保行政部门。
上一篇:集团消防环境应急预案
下一篇:食品卫生安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