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粗苯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010-12-16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粗苯的危险特性及安全技术辨识(详见下表)

  粗苯危险特性及安全技术辨识表

  标识 中文名:粗苯、混合苯 英文名:CRUDE BENZENE、 MOTOR BENZOL、 MIXED BENZOL

   危险类别:第3.2类  中闪点易燃液体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苯 65%~75% 71-43-2

   危规号:32051 UN号:1114包装类别:II类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芳香味。 

   PH值:无意义  饱和蒸气压(KPA):13.33/26.1℃

   相对密度(水=1):0.88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77

   熔点(℃):5.5 沸点(℃):80.1 L\m

  理化特性 闪点(℃):-11 引燃温度(℃):560

   爆炸上限[%(V/V)]:7.45 爆炸下限[%(V/V)]:1.12

   临界压力(MPA):4.92 临界温度(℃):289.5

   燃烧热(KJ/MOL):3264.4 辛醇/水分配系数:2.15

   溶解性:微溶于水、可与醇、醚、丙酮、二硫化碳、四氯化碳、醋酸等有机溶剂混溶。

   主要用途:用作溶剂及合成苯的衍生物,如香料、染料、塑料、医药、炸药、橡胶等。

   其他理化性质:无资料。 

  燃烧

  爆炸

  危险 

  特性 稳定性:稳定;禁配物:强氧化剂;聚合危害:不能发生;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毒性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40[皮]

  前苏联:MAC(MG/M3):15/5

  TLVTN:OSHA 1PPM,3.2MG/M3; ACGIH 0.3PPM,0.96MG/M3。

  TLVWN:未制定标准。

  急性毒性:LD50:3306 MG/KG(大鼠经口);48 MG/KG(小鼠经皮) 

   LC50:31900MG/M3,7小时(大鼠吸入)

  对人体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高浓度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接触苯对造血系统有损害,引起慢性中毒。对皮肤、粘膜有刺激、致敏作用。可引起出血性白血病,为致癌物。

  急性中毒:轻者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轻度兴奋、步态蹒跚等酒醉状态;严重者发生昏迷、抽搐、血压下降,以致呼吸和循环衰竭。

  慢性中毒:主要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征;造血系统改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重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病例在慢性中毒后可发生白血病( 以急性粒细胞性为多见 )。皮肤损害有脱脂、干燥、皲裂、皮炎。可致月经量增多与经期延长。

  急救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忌用肾上腺素。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防护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它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泄露处理 应急处理及消除方法: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喷雾状水或泡沫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运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钢制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1.2 危险源的确定

  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有关规定,粗苯属于重大危险源辨识物料。

  公司粗苯存在场所有罐区和生产区,罐区设有1个400m3的竖罐,生产区有2个粗苯计量罐,容积6m3。粗苯比重约0.87t/m3。 

  储罐区储存粗苯的数量:400×0.8×0.87=278吨,其临界量为50吨,因此贮罐区已经构成重大危险源。

  生产区储存粗苯的数量:6×2×80%×0.87=8吨,其临界量为20吨,因此生产区储存的粗苯数量未达到临界量,未构成重大危险源。

  1.3 事故类型及原因

  1.3.1事故类型

  粗苯储罐区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主要有:火灾、爆炸、中毒等。

  1.3.2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

  (1)设备、设施超负荷运行;

  (2)检修不及时,设备、设施损伤、锈蚀发生泄漏;

  (3)阀门、泵、管道等因质量或安装不当泄漏; 

  (4)撞击或人为破坏等造成容器、管道等破裂而泄漏;

  (5)贮罐超装溢出;

  (6)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破裂泄漏,如地震、雷击等;

  (7)焊、割、打磨产生火花以及高温等因素;

  (8)检修时,未吹扫干净,检修方式不当;

  (9)点火吸烟或违章动火;

  (10)物质过热引发:如线路老化,引燃绝缘层;过载、接触不良等产生高温;

  (11)电气火花,如短路、断路火花等; 

  (12)易燃液体发生泄漏;粗苯蒸汽浓度达到爆炸极限;

  (13)人员操作失误等。

  1.4危害程度分析

  1.4.1粗苯储罐火灾、爆炸后果

  粗苯罐区有1个贮罐,单罐容积400m3,最大存储278t粗苯。罐区防火堤面积144m2,经换算相当于半径为6.77m的圆的面积。

  经计算一旦粗苯发生泄漏,在防火堤内形成池液,遇到点火源即可发生火灾,其火焰高度为17.5m,产生的总热辐射通量35004kw,由此根据不同热辐射对人伤害的程度计算,粗苯罐区的死亡半径为15.19m,重伤半径17.22m,轻伤半径为21.6m,安全半径为33m。由计算结果可知,一旦发生池火灾事故,在33m范围内的作业人员,如北部、东部化产车间内的人员应迅速撤离现场至安全地带。

  1.4.2粗苯储罐泄漏事故导致毒性危害后果

  苯的LD50(半数致死浓度,即引起实验染毒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为3306ppm,在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TWA)为6mg/m3。假定泄漏口直径为0.20米,在风向为SSE、风速为36m/s (极端风速)、空气温度25.9℃的环境下,泄露1小时内,苯蒸汽达到致死浓度的扩散范围为半径31米的圆形区域;达到最高允许浓度的危害距离为西部1.5千米。

  2.工作原则

  2.1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原则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为首要任务,在事故未发生时充分做好预防工作;在事故发生后,立即抢救受伤人员、组织撤离或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的其他人员;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专家、专业救援力量和人民群众的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检测、检验、监测手段、救援装备和技术,迅速控制事态,消除危害后果。

  2.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具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职责。

  企业应在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负责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下级服从上级、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团结协作。

  2.3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

  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一是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实现本质安全,尽可能防止事故发生;二是在假定事故发生的情况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达到降低和减少灾害破坏和造成损失的目的。为此,平时要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搞好应急预案的演练,使得应急组织体系的各机构、各部门明确各自职责及运行程序,熟悉应急救援的基本技术、方法和技巧,掌握自救和互救的知识,提高应急响应系统的整体救援能力。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救援组织体系

  3.2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公司成立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指挥领导小组由以下人员组成: 

  总指挥:(总经理)

  副总指挥:(副总经理)

  成员:。

  指挥领导小组在生产技术部设立应急救援办公室,负责日常的工作。发生重大事故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通知指挥领导小组所有成员迅速参加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发生重大事故时,以指挥领导小组为中心,负责公司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指挥部设在生产技术部。总经理不在厂时由副总经理全权负责应急救援指挥工作。

  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图如下:

  3.3主要职责

  3.3.1指挥部主要职责

  (1)组织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3)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4)发生事故时由指挥部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

  (5)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6)向上级汇报和有关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求援;

  (7)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的经验教训。

  3.3.2指挥人员分工

  (1)总指挥:指挥组织全厂的应急救援工作,发布和解除救援信号。

  (2)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负责具体指挥工作,负责事故报警及报告,通报情况及抢险,具体事故处置的指挥。

  (3)指挥部成员主要职责:

  A. 总工程师:负责评价事故抢救、抢险、抢修的技术方案和措施,为指挥部救援指挥、组织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B.生产技术部:负责组织制定事故抢救、抢险、抢修的技术方案和措施;负责对生产系统停车调度;协助副总指挥做好公司内部各应急救援队伍的联络、协调、指挥工作。

  C.安全办公室:协助副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报告、通报情况工作;负责组织事故原因调查工作,组织编写事故报告和整改报告。

  D.综合考核管理部:负责组织兼职消防队的灭火、洗消等工作;负责维持现场秩序、交通指挥、设立警戒、人员疏散等工作;负责组织现场医疗救护、物资运输工作;负责对外联络、协调工作,必要时代表指挥部对外发布有关事故信息。

  E.供电中心:负责电力设备、设施的安全防护;做好应急备用电源的供电工作。

  F.化产车间、炼焦车间、备煤车间:负责查明事故具体部位、泄漏位置、泄漏物质等,并初步分析事故原因;负责制定堵漏措施、洗消措施等抢救、抢险、抢修方案;组织所辖应急救援分队的抢救、抢险、抢修工作。

  G.化验室:负责组织事故现场及扩散区域环境的监测、检测工作;负责事故现场泄漏化学品采样、化验、分析的工作。 

  H.销售部:负责救援物资的供应保障。

  3.3.3应急救援队伍的组成、分工及职责

  公司各职能部门和全体职工都负有事故应急救援的责任,各应急救援专业队,是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任务主要是负责公司各类事故的抢修救援。应急救援专业队的组成、分工及职责如下:

  (1)通讯联络队:

  组成:生产技术部调度员和综合考核管理部有关人员。 

  负责人:生产技术部经理

  职责:各应急救援队之间的联络、协调和对外联络、协调。

  (2)治安队: 

  组成:保安队。

  负责人:保安队长

  职责:负责现场治安、交通指挥、设立警戒、疏散人员。

  (3)抢险抢修队:

  组成:化产车间、炼焦车间员工。

  负责人:化产车间主任。

  职责:负责查明事故具体部位、泄漏位置、泄漏物质等,并初步分析事故原因;负责堵漏、洗消等抢救、抢险、抢修工作。

  (4)兼职消防队: 

  组成:保安队。

  负责人:保安队长。

  职责:负责灭火工作;协助泄漏化学品的洗消工作。 

  (5)物资保障队:

  组成:销售部人员。

  负责人:销售部。

  职责:负责人员运送、救援物资配送的工作。

  (6)医疗救护队:

  组成:综合考核管理部人员和化验室人员。

  负责人:综合考核管理部经理。

  职责:负责受伤人员的简单救护及伤员护送工作。 

  (7)救援后备队:

  组成:备煤车间、供电中心员工。

  负责人:供电中心主任、备煤车间主任。

  职责:负责电力设备、设施的安全防护,做好应急备用电源的供电工作;根据现场需要,服从救援指挥部安排的临时任务。

  4.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4.1.1危险源检测、监控的方式、方法

  (1)建立危险源管理制度,落实检测、监控措施;

  (2)建立危险源台账、档案;

  (3)公司每年进行一次防雷、防静电的检测;

  (4)公司所有的特种设备、设施按规定定期检测;

  (5)安全附件和仪表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检定,主要包括各机组、储罐、管道等应配备的安全阀、压力表等;

  (6)设置火灾报警器、可燃气体报警仪等并定期校正;

  (7)重点关键部位设置监控摄像头;

  (8)公司各部门对危险源定期安全检查,查“三违”,查事故隐患,落实整改措施;

  (9)编制日常检查表,专人巡检,并做好检查记录;

  (10)设备定期维护保养,保持良好运行状态;

  (11)严格做好交接班记录。 

  4.1.2预防措施

  (1)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检查,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3)车间、库房加强通风,完善避雷设施;

  (4)采用便捷有效的消防、治安报警措施;

  (5)保证消防设备、设施、器材的有效使用。

  4.2预警行动

  4.2.1事故预警条件:

  危险化学品泄漏;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发生人员中毒、窒息事故;发生人员灼伤、烫伤事故。

  4.2.2事故预警的方式、方法

  发生事故时,当事人或发现人应立即采用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方法向值班调度报警,值班调度接警后应立即报告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的成员。

  报警时须简要报告如下内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类型如火灾、爆炸、泄漏;发生事故的装置部位;事故现场情况如已经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人员伤害及设施、设备损害等;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报警人的姓名及联系电话等。

  4.2.3预警信息发布程序

  公司应急救援小组成员的电话必须24小时开机,严禁关机或随意更换电话号码。特殊情况变更电话号码的必须由综合考核部在4小时内向公司各部门发布变更通知。

  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接警后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将事故通报公司在厂员工。

  5.信息报告与处置

  5.1信息报告与通知

  (1)公司设立24小时应急救援值守电话:0543-4585238、8812(内线),其他相关应急救援电话详见附件:应急救援通讯网络。

  (2)一旦发生事故,事故发现人应立即将事故情况报告值班调度,值班调度应立即将事故情况报告公司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总指挥、副总指挥及其他成员。

  (3)公司值班调度接到事故信息报告时应记录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内容等。

  5.2信息上报

  公司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总指挥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或者采取正确的现场处置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事态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公司总经理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于一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有关部门报告;事故发生后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有关部门报告;事故事态严重的(如Ⅰ类泄漏事故),本单位抢险、抢救、抢修力量不足时,或事故可能危及社会安全时,应急救援指挥部必须:立即通知周围居民、相邻单位采取相应的防护、安全措施;立即报告当地政府、专业的抢险救援部门。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或其他新情况出现的应及时补报。

  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的概况;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已经采取的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6.应急处置

  6.1响应分级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Ⅰ级),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Ⅱ级),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Ⅲ级),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Ⅳ级),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一般事故级别以下的(Ⅴ级),依靠公司内部救援力量可以及时迅速抢险、抢救、抢修的事故。一般事故(贮罐出现渗漏、滴漏)由焦化厂级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应急救援。

  较大事故(贮罐开裂,焦化厂内有危害)由公司级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应急救援。

  重大事故(贮罐开裂,焦化厂以外也受到危害)由公司级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在组织应急救援的同时,应立即上报当地政府请求组织应急救援。

  公司的应急响应机制如下表:

  级别 级别确认部门 启动应急预案级别 应急报告最高级别 发布预警公告

  Ⅰ级 国家安监总局 启动国家安监总局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1、滨州市安监局报省领导小组、省安监局

  2、省政府向国务院及国务院相关部门报告 红色(特别严重)预警由省政府根据国务院授权负责发布

  Ⅱ级 省安监局 启动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事故应急预案  橙色(严重)预警由省政府负责发布

  Ⅲ级 市安监局 启动滨州市、邹平县事故应急预案 1、邹平县安监局报滨州市安监局

  2、滨州市安监局报省领导小组、省安监局 黄色(较重)预警由市政府负责发布

  Ⅳ级 县安监局 启动邹平县级应急预案,滨州市级应急预案视情况启动 邹平县安监局报滨州市安监局 蓝色(一般)预警由区(县)政府负责发布 :

  Ⅴ级 公司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启动公司级应急救援预案 公司报邹平县安监局

  6.2响应程序

  6.2.1预案分级响应条件

  (1)当公司发生危险目标物料轻微泄漏或火灾初期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应立即启动初级预警,现场紧急处置并密切注意泄漏或火灾发展态势。

  (2)当物料泄漏或火灾态势较为严重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应立即宣布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并启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3)应急救援指挥部宣布各应急救援分队各就各位,实施应急救援行动。

  (4)当判断公司抢险、抢救、抢修力量不足时,或事故可能危及社会安全时,应急救援指挥部必须:立即通知周围居民、相邻单位采取相应的防护、安全措施;立即报告当地政府、专业的抢险救援部门,以利于政府相关部门组织政府、社会力量投入救援工作或启动更高级别的应急救援预案全面展开救援工作。

  6.2.2应急响应程序

  应急响应程序详见下图:

  6.3应急救援处置措施

  6.3.1泄漏处理

  粗苯贮罐泄漏时,由车间专业技术人员及公司义务消防队员立即穿好防化服,戴好空气呼吸器,做好防护后进入现场。首先察看现场有无中毒人员,若有人员中毒,应以最快速度将中毒受伤者脱离现场,其次切断火源、泄漏源,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防止粗苯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尽可能将溢漏液体收集在密闭容器内,同时判断粗苯泄漏的压力和泄漏口的大小及其形状,用相应的堵漏材料(如软木塞、橡皮塞粘合剂等)堵漏,并用沙土、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残液。大量泄漏:在消防堤内,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汽灾害。同时判断粗苯泄漏的压力和泄漏口的大小及其形状,用相应的堵漏材料(如软木塞、橡皮塞、粘合剂等)堵漏。喷雾状水冷却稀释粗苯蒸汽,保护现场人员。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处理。

  6.3.2着火处理

  粗苯贮罐发生着火时,由车间专业技术人员及公司义务消防队员穿戴好防护用品后进入现场,首先察看现场有无受伤人员,若有人员受伤应以最快速度将受伤者脱离现场,其次切断泄漏源,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防止粗苯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着火:立即组织消防队采用灭火器灭火,并用高压水枪向储罐喷洒大量清水让其冷却,灭火后,确认不再复燃,立即采取小量泄漏处理方法处理。大量着火:立即报告119消防队灭火,在专业消防队到来之前,用水龙带向储罐喷洒大量清水,让其冷却。

  现场指挥人员要密切注意各种危险征兆,若遇到火势难以熄灭,着火处火焰变亮耀眼,伴有尖叫、安全阀打开、罐体发生变色、罐体晃动等爆裂征兆时,指挥员必须适时做出准确判断,及时下达撤退命令,现场人员看到或听到事先规定的撤退信号后,应迅速撤退至安全地带。

  6.3.3爆炸处理

  粗苯贮罐发生爆炸后,由车间专业技术人员及公司义务消防队员做好防护后进入现场,首先察看现场有无中毒、受伤人员,若有人员中毒、受伤,应以最快速度将中毒、受伤者脱离现场,其次切断泄漏源,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防止粗苯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防止事故现场事态扩大,保护现场人员。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处理。

  6.4人员紧急疏散和撤离

  6.4.1人员紧急疏散和撤离措施

  发生粗苯泄漏事故后,可根据风向及泄漏扩散范围划分致死浓度区和危险浓度区。并对致死浓度区和危险浓度区内的人员进行紧急疏散和撤离。

  (1)疏散、撤离的组织负责人:事故发生后,现场当班负责人或到达现场的指挥人员作为疏散、撤离的组织负责人;若指挥不在现场,安全管理人员作为疏散、撤离的组织负责人。

  (2)撤离方式:事故现场人员向上风或侧向风方向转移,在疏散和撤离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指定专门人员引导和护送疏散撤离的人员到达安全区,并清点人数,人员不要在低洼处滞留。如果有人留在污染区与着火区没有及时撤离,应指派两名以上的正确配戴防护装备的抢救人员进入现场搜救。

  (3)撤离路线:依据可能发生事故的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当时的风向等气象情况确定撤离路线。

  (4)非事故原发点现场人员的紧急疏散

  现场指挥人员应根据事故可能扩展的趋势和范围、抢险的进展情况、当时的气象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通报并组织事故可能危及区域的人员紧急疏散。

  (5)周边区域人员的疏散

  当事故可能到威胁周边区域群众安全时,指挥部应立即向当地政府部门或上级应急救援部门求援,并根据政府部门的指示决定是否通报周边群众撤离、疏散。

  周边区域群众进行疏散时,指挥部应组织公司车辆和人员协助政府相关部门的群众撤离动员和疏散工作,尽一切力量保障周边区域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6)应急救援人员的撤离

  在事故现场出现危险状况危及救援人员生命安全时(如粗苯贮罐将要爆炸等),现场指挥部下达紧急撤离命令,撤离到指定的安全区域。

  6.4.2紧急疏散时主意事项

  (1)粗苯物质有毒,需要佩戴个体防护用品或采用简易有效的防护措施,并有相应的监护措施。

  (2)应向上风方向或者侧风方向转移,明确专人引导和护送疏散人员到安全区,并在疏散或撤离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

  (3)不要在低洼处滞留。

  (4)要查清是否有人留在污染区与着火区。

  (5)被疏散人员严禁驾驶车辆及骑摩托车。

  (6)被疏散人员严禁吸烟或点火。

  6.5危险区的隔离 

  (1)危险区设定依据及原则:根据事故危害或影响的半径进行确定,一般以地面建筑物或道路作为间隔参照物。苯的LD50(半数致死浓度,即引起实验染毒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为3306ppm,在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TWA)为6mg/m3。因此必须对以上危险浓度区域必须加以隔离。

  (2)事故现场隔离方法:在事故发生后,在确定的隔离区域四周设立警戒线,并且派专人看护。

  (3)隔离措施:在事故现场的进出口处派专人看守;禁止与事故应急救援无关的人员进入现场;进入现场的有关人员,禁止携带手机、BP机、火种,禁止穿易产生静电的衣物。

  (4)事故现场周边区域的交通

  在事故发生后,根据需要通知政府有关部门对厂区和周边区域的相关道路进行交通管制,在相关路口设治安人员疏导交通。

  6.6检测、监测

  公司化验室负责空气中粗苯蒸汽的检测、监测工作。检测人员、采样人员应两人以上共同行动,穿戴个人防护用品,一人检测或取样、专人监护,直至完成检测或采样工作并离开危险区。若现场检测人员感到不适或接到撤离的指令后,应立即撤离,检测的数据要及时向指挥部报告。

  6.7抢险救援人员的防护

  (1)所有抢险救援人员必须按规定戴好呼吸器、穿好防化服。

  (2)抢险救援人员要从上风向或侧风向靠近现场。

  (3)在事故现场禁止使用能打出火花的工具。

  (4)在有高温、火焰和烟雾的场所,要尽可能保持低体位靠近事故现场。

  (5)现场应设专人对抢险、救援人员进行监护,一旦有异常情况(如抢险救援人员晕倒、建筑或构件有垮塌、掉落危险、风向变化、灾情扩大等)可能危及抢险救援人员安全时,要立即通知并组织抢修救援人员沿安全路线撤离,撤离过程中,指挥部应派专人对抢险救援人员随时清点,确保人员全部安全撤离。

  6.8受伤人员救护、救治

  6.8.1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措施

  (1)现场急救的一般原则:动作迅速,救治得法,现场开始,坚持到底。

  (2)现场急救注意事项:选择有利、安全地形设置急救点;做好救护人员自身及伤病员的个体防护;至少2-3人为行动小组;所用救援器材具备防爆功能;其他防止继发性伤害的措施。

  (3)现场救护措施:救援人员必须佩戴好个人防护器具;迅速将受伤人员救离危险区域送至急救点;医疗救护人员对伤员进行初步检查,按轻、中、重度分类救护: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衣着,先用肥皂水及大量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再用2%硼酸溶液洗涤。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min,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如呼吸及心脏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术。在治疗过程中应防止造血系统被破坏,特别在中毒后5小时容易发生头痛、乏力等症状,应注意预防。就医,忌用肾上腺素。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在治疗过程中应防止因造血系统被破坏而引发的白血病。对患者5小时后出现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步态蹒跚、昏迷、抽搐、血压下降等症状应留意观察以便治疗。

  6.8.2受伤人员送医院救治 

  对受伤人员进行急救和现场处理后应迅速送医院观察治疗。

  6.9现场保护和洗消

  6.9.1现场保护

  公司应急救援的治安队到达事故现场后,负责事故现场的保护工作,以便调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为预防和制定防护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

  6.9.2现场洗消 

  事故现场洗消由抢险、抢修队及消防队负责实施。洗消人员应佩戴好防护器具。

  洗消方法:用雾状水稀释蒸汽、用沙土、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残液,或用防爆泵移至槽车或者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理。

  6.10应急结束

  6.10.1应急终止条件

  达到下列所有条件时应急终止:

  (1)粗苯贮罐发生的泄漏、着火、爆炸得到控制。在通过倒罐、稀释、吸收、回收后,全部将罐内粗苯处理完毕,且现场洗消完毕后。

  (2)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已经消除。

  (3)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即大气中粗苯浓度小于20mg/m3时)。

  (4)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故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5)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同意应急结束。

  6.10.2 应急终止程序

  6.10.2.1公司内部应急救援终止程序

  (1)应急终止由安全生产办公室提出,经现场指挥部确认批准。

  (2)应急救援指挥部向所属各应急救援分队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通知公司各部门及周边部门社区和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4)应急终止后,应急指挥部应根据政府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对事故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和评价工作,直至其他补救措施无须继续进行为止。

  6.10.2.2外部应急救援终止程序

  (1)外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宣布应急终止。 

  (2)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按公司内部应急救援终止程序执行。

  6.10.2.3应急结束后,公司应急指挥小组应做好以下工作:

  (1)事故情况上报事项;

  (2)需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移交的相关事项;

  (3)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

  7.应急物资保障

  公司根据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规程、标准,配备了必要的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等物资。

  (1)公司方位图、公司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公司消防设施布置图、公司消防通道布置图、气象(地质)资料、危化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危险化学品档案、重大危险源设施台帐等资料备份齐全,在公司资料室和安全生产办公室各保存一套。

  (2)公司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详见附表-公司应急救援物资台帐,各类应急救援物资按有关规定进行维护、保养、监测、检测,状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