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氨制冷系统事故应急抢险救援处置预案

2011-01-10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前言:为了在制冷行业认真抓好“安全发展、预防为主”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安全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有效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提前制定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笔者结合氨制冷系统设备的实际情况,编写了《氨制冷系统事故应急抢险救援处置预案》,供各冷冻厂、化工厂等有关单位结合本单位设备实情况参考应用。

  冷库和化工厂氨制冷系统的安全事关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一旦发生事故也会对周边群众的安全和环境造成影响,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和保证事故发生时,能及时、有序、高效的进行控制,防止事故蔓延和扩大,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大气污染程度,特制定本预案。

  预案内容如下:(相关单位可参照本文内容,结合本单位设备情况制定应急处置预案)。

  一、 本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概况、周边环境、生产工艺、人员情况、现有安全措施等,附公司区平面图及周边环境图)。

  二 事故及其危险、危害程度分析:

  1、 可能因管道破裂、阀门爆裂等意外事故,并由于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引起化学爆炸、燃烧或氨中毒事故,事故发生后危险危害因素有机械伤害、中毒、灼伤、触电等。

  2、 氨(制冷剂)的特性,分子式NH3,分子量17.03 ,为无色具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成为氨水(又称氢氧化铵),呈弱碱性,1%氨水溶液PH值11.7,28%氨水溶液称强氨水,氨气与空气混合时具爆炸性,爆炸极限为15.5-27%。常温下可加压冷凝成液氨。

  氨主要对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高浓度时可危及中枢神经系统,还可通过三叉神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停博和呼吸停止。当浓度达到50 mg/m3以上鼻咽部有刺激感和眼部灼痛感,500mg/m3以上短时内即出现强烈刺激症状,1500mg/m3以上可危及生命,3500mg/m3以上可即时死亡,缺氧时可增强氨的毒性作用。

  三、事故救援组织:

  1、 企业要成立由总经理(企业法人)任组长的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并确定组员名单;

  2、 确定事故救援机构及职责、人员组成。

  (1)事故抢救组:

  职责:负责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针对事故性质进行有秩序的抢救工作。制定抢险、抢救方案并加以实施,有权调动一切抢险、抢救物资。

  人员组成:(应由具有多年氨制冷工作经验、熟悉氨制冷系统工艺、了解设备设施状况、心理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并尽可能与行政职务相结合)。

  (2)治安维护组:

  职责:维护事故现场秩序,疏导无关人员和车辆,要求事故发生接到通知后,立即赶赴现场,根据事故现场的风向,控制一定范围的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事故现场,以保证其它人员安全,疏导无关人员车辆离开事故现场,保证抢救车辆、物资畅通无阻。

  人员组成:(安全保卫部门)。

  (3)后勤服务组:

  职责:负责急救物资供应工作,抢救时需要的物资应及时组织到现场,应注意:氧气呼吸器、小氧气罐、充氧工作、过滤式防毒面具、过滤罐的更换等应设专业人员负责。

  人员组成:(后勤财务部门)。

  (4)伤员救护组:

  职责:接到通知后,立即赶赴事故现场,时刻准备抢救伤员,备好担架、汽车及药品等。

  人员组成:(医护人员)。

  (5)事故调查处理组:

  职责: 配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调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提供相关资料。

  人员组成:(安全主管部门)。

  四、 事故应急求援人员联系方式

  姓名: 求援人职务: 联系电话:

  五、 事故抢险、抢救工具设备、设施:

  制冷机房、设备间要备有足够的水源及抢救事故用的通风设施,在制冷机房或设备间附近便于索取的位置应设置事故抢救物品专用柜,柜内设有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防毒衣、碱性过滤罐、防毒面具、橡胶防护手套、胶皮水管等防护用具。

  制冷机房、设备间配备必要的抢修工具,放置在易取处,如:管钳子、活搬手、各种规格管卡子、橡胶板、石棉板、阀门、填料、铁丝、改锥、克丝钳等。配备一定数量的抢救药品,其中包括:柠檬酸、硼酸和酸性浓缩柠檬汁、酸梅汁或食用醋等。对抢救物品和药品,应按期进行检查和检验,及时更换各种安全用具,必须进行检验后方可使用。

  六、 事故报告程序及内容:

  事故报告程序及内容按本公司事故报告制度执行。

  七、 事故应急预案启动程序:

  任何员工发现事故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均应立即按事故报告程序上报,接报领导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并同时根据事故发生发展情况确定启动全部预案或部分预案,即使启动部分预案时,也应要求救援组织进入预备状态,随时投入抢险。

  八、 事故现场管理:

  事故发生后,保护和维护好现场秩序十分重要,为了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要进行科学认真的技术分析,对减少今后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事故发生的区域一般分为:制冷机房、设备间和冷库蒸发器、调节站,在机房设备间区域又分为室内高、低压和室外高、低压设备。因此,要根据事故发生的情况,漏氨的扩散范围、区域大小加以现场控制。

  事故现场安全区域的划分应根据事故发生时的气候状况来划定,室内和室外有不同的区域与天气有关,阴天气压低时,氨气一般不向高空扩散,沿地面向顺风处飘移,防范区域应沿下风口逐步扩大,这是应特别加以注意的。天气睛好,一般氨气直升高空,大风天气虽然氨气容易扩散,但是要防止风的不定向乱刮,以上这些情况布置安全区域时应提醒抢险人员注意,要逆风脱离险区,特别是治安维护人员要做好人员疏导和秩序维护,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事故被控制住后,应保护好现场,不得破坏现场,以便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事故分析,查找事故原因,并及时进行整改,制定恢复生产方案。

  九、 事故抢救方案:

  A、系统漏氨的处理:

  进入事故现场必须带好防护器具。

  (1) 氨压缩机发生漏氨事故后,先切断压缩机电源,立即关闭排气、吸气阀门(双级氨压缩机应同时关闭二级排气阀及二级吸气阀),如正在加油,应及时关闭加油阀。

  (2) 应将机房运行的机器全部停机,操作人员发现压缩机漏氨时立即停机后,并根据自己所处位置,在关闭事故机后顺便将就近运行的机器断电。

  (3) 如漏氨事故较大,无法靠近事故机,应到配电室拉闸停机,停机后立即关闭所有油氨分离器进气阀及与事故机吸气相连的低压循环桶进、出气阀。

  (4) 迅速开启氨压缩机房所有的事故排风扇。

  (5) 在处理事故时,用水管喷浇漏氨部位,使氨与水溶解,注意压缩机电机的防水保护。

  B、 压力容器漏氨事故:

  处理此类事故,原则是首先采取控制措施,使事故不再扩大,然后采取措施将事故容器与系统断开,关闭设备所有阀门,漏氨严重不能靠近设备时要采取关闭与该设备相联接串通的其它设备阀门,用水淋浇漏氨部位,容器里氨液及时进行排空处理,属于此类设备有:油氨分离器、冷凝器、高压贮液器、中间冷却器、排液桶、集油器、放空气器、低压贮液桶等。

  (1)油氨分离器漏氨的处置:

  油氨分离器漏氨后,如压缩机正在运行工作中,应立即切断压缩机电源,迅速关闭该油分离器的出气阀、进气阀、供液阀、放油阀及关闭冷凝器进气阀,压缩机至油氨分离器的排气阀。

  (2)冷凝器漏氨(立式、卧式、蒸发式冷凝器)的处置:

  冷凝器漏氨后,如压缩机处于运行状态,应立即切断压缩机电源,迅速关闭所有高压桶均压阀和其它所有冷凝器均压、放空气器阀,然后关闭冷凝器的进气阀、出液阀。系统工艺允许时可以对事故冷凝器进行减压。

  (3)高压贮液器漏氨的处置:

  高压贮液桶漏氨后,立即关闭高压贮液器的进液阀、出液阀、均压阀、放油阀及其它关联阀门。如氨压缩机处于运行状态,迅速切断压缩机电源,在条件及环境允许时,立即开启与低压容器相联的阀门进行减压、排液、尽量减少氨液外泄损失,当高压贮液器压力与低压压力平衡时,应及时关闭减压排液阀门。

  (4)中间冷却器漏氨的处置:

  中间冷却器漏氨后,当压缩机处于运行状态,应立即切断该电源,关闭压缩机的一级排气阀、二级吸气阀及与其它设备相通的阀门,同时开启放油阀进行排液放油减压。

  (5)低压循环贮液桶漏氨的处置:

  低压循环贮液桶漏氨后,该系统压缩机处于运行中,立即切断压缩机电源,关闭压缩机吸气阀,同时关闭低压桶的进气、出气、均液、放油及其它关联阀门,开启氨泵进液、出液阀及氨泵,将低压贮液桶内氨液送至库房蒸发器内,待低压贮液桶内无液后关闭氨泵进液阀。

  (6)排液桶漏氨的处置:

  排液桶漏氨(在冲霜、加压、排液、放油工作中),应立即关闭排液桶的所有与其它设备相连阀门,根据排液桶的液位多少进行处理。如液量较少,开启减压阀进行减压,在液量较多时,应尽快将桶内液体排空,减少氨的外泄量。

  (7)集油器漏氨的处置:

  集油器漏氨后,如在放油过程中,应立即关闭集油器的进油和减压阀。

  (8)放空气器漏氨的处置:

  放空气器漏氨,应立即关闭混合气体进气阀、供液阀、节流阀、蒸发回气阀。

  (9)设备(压力容器)液位指示器漏氨的处置:

  液、油位指示器漏氨,当上、下侧弹子失灵,应立即关闭指示器上、下侧的弹子角阀,尽早控制住氨液大量外泄。

  (10)氨罐(瓶)漏氨的处置:

  氨罐(瓶)属于移动的高压设备,必须每三年进行安全技术检查一次,如发现瓶壁有裂纹或局部腐蚀,其深度超过公称壁厚的10%以及发现有结疤、陷、鼓包、伤痕和重皮等缺陷时,应禁止使用。要严格执行氨瓶的使用、储存、运输、保管的操作规程和使用的注意事项。在加氨的过程中漏氨时,立即关闭氨瓶出液阀和加氨站的加氨阀,用水淋浇漏氨部位,迅速将氨瓶推离加氨现场。

  C、蒸发器漏氨的处置:

  蒸发器漏氨包括:冷风机、顶排管、搁架排管等,处理原则:应立即关闭蒸发器供液阀、回气阀、热氨阀、排液阀、并及时将蒸发器内氨液排空。

  (1)在冲霜过程中,应立即关闭冲霜热氨阀、关闭排液阀、开启回气阀进行减压。

  (2)在库房降温过程中,应立即关闭蒸发器供液阀、氨泵系统停止运行。

  (3)根据漏氨情况,在条件、环境允许情况下,可采取适当的压力,用热氨融霜的方法,将蒸发器内氨液排回排液桶,减少氨液损失和库房空气及商品污染。

  (4)确定漏氨部位,可做临时性处理,能打管卡的采取管卡紧固,减少氨的外泄量。

  (5)开启移动的事故排风扇,尽量降低库房氨气浓度。

  D、阀门漏氨的处置:

  (1)发现系统氨阀门漏氨后,迅速关闭事故阀门两边最近的控制阀。

  (2)容器上的控制阀门漏氨。

  关闭事故控制阀前最近的阀门。

  ①关闭容器的进液、出液、进气、出气、均液、均压、放油、供液、减压等阀门。

  ②如高压容器上的控制阀门漏氨,在条件、环境允许时,应迅速开启有关阀门,向低压系统进行减压排液,减少氨液的外泄量。

  ③开启事故排风扇进行通风换气。

  E、系统管道漏氨的处置:

  (1)如发现系统管道漏氨后,迅速关闭事故管道两边最近的控制阀门,切断氨液的来源。

  (2)根据漏氨情况,管道漏氨的大小,可采取临时打管卡的办法,封堵漏口和裂纹,然后进行事故部位抽空。

  (3)开启事故排风扇进行通风换气,并对事故部位抽空,更换新管或进行修理补焊。

  F、加氨装置漏氨的处置:

  在加氨过程中,加氨装置漏氨,应迅速关闭加氨装置最近的阀门和氨罐(瓶)的出液阀。

  G、处理漏氨事故时氨的排放:

  容器设备漏氨,在容器内氨液较多的情况下,必须做出把漏氨设备内的氨液排放到其它容器内或排放掉的处置工作。免得造成更大的漏氨现象,防止人员伤亡及空气污染。氨液的排放分为向系统内排放和向系统外排放。

  (1)向系统内的排放:一般应采取设备的放油管及排液管排放,将漏氨容器的氨液排至其它压力较低的容器内。

  (2)向系统外的排放: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减少事故设备的氨液外泄,避免伤亡事故发生,将氨液通过串联设备放油管与耐压胶皮管放入水池中,以保证安全,在向外界排放氨液或氨气时,注意:阀门不要开启的过大、过猛、防止胶管连接处脱落,造成意外事故发生。

  H、中毒人员的急救:

  ①严重中毒者及时送往定点医院:氨制冷系统漏氨发生严重中毒人员,必须及时送往定点医院进行抢救,在送往医院的过程要采取必要的救护措施,急救电话:120

  ②氨侵入人身体的途径:氨的大量泄漏将对人的生命造成危害,一般是通过人的皮肤和呼吸道侵入人体,氨可深入从鼻腔到肺泡的整个呼吸道,同时人们因鼻子受不了刺激而用口呼吸,使氨气进入到胃里,引起恶心等到现象,氨很容易侵入粘膜部位,使人们出现刺激难忍的现象。

  ③氨中毒有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在发生事故大量泄漏时极会出现急性中毒,往往引起喉痉挛声门水肿,严重时还会造成呼吸道机械性阻塞而窒息死亡,大量吸入氨气会引起中毒性肺水肿,呼吸道炎症、尿道炎症、眼部炎症等。

  ④现场抢救:

  A、救护者应做好个人防护,进入事故区抢救受伤人员时,首先要做好个人呼吸系统和皮肤的防护,佩戴好氧气呼吸器或防毒面具、防护衣、橡皮手套。

  B、将被氨熏倒者迅速移至温暖通风外,注意伤员身体安全,不能强拖硬拉,防止给中毒人员造成外伤,将中毒者颈、胸部钮扣和腰带松开,保持中毒者呼吸畅通,注意中毒者神态,循环系统的功能及心跳变化,同时用2%硼酸水给中毒者漱口,少量喝一些柠檬酸汁或3%的乳酸溶液,对中毒严重不能自理的伤员,应让其吸入1-2%柠檬酸溶液的蒸汽,对中毒休克者应迅速解开衣服进行人工呼吸,并给中毒者饮用较浓的食醋。

  C、中毒人员严禁饮水:

  经过直接处治的中毒人员应迅速送往医院诊治。

  D当眼、鼻、咽喉、皮肤等部位沾有氨液的处理。

  ①眼:切勿揉搓,可翻开眼皮用水或2%硼酸水洗眼并迅速开闭眼睛,使水充满全眼,洗后立即送医院治疗。

  ②对于鼻腔、咽喉部位,向鼻内滴入2%硼酸水,可以喝大量的0.5%柠檬酸水或食醋,以免助长氨在体内扩散。

  ③对于皮肤,应脱掉沾有氨液的衣、裤、用清水和2%硼酸水冲洗受伤害的部位,被烧伤的皮肤应暴露在空气中并涂上药物。

  ④人工呼吸三种方法:背压、振臂式和口对口呼吸式。

  最好采用口对口呼吸式,其方法是抢救者用手捏住中毒者的鼻孔,以每分钟12-16次的速度向中毒者口中吹气,同时可以用针炙扎穴进行配合,其穴位有人中、涌泉、太冲。人工复苏胸外挤压法:将患者放平仰卧在硬地或木板上,抢救者在中毒者一侧或骑跨在中毒者身上,面向中毒者头部,用双手的冲击式挤压中毒者胸腔下部部位,每分钟60-70次,挤压时应注意不可用力过大防止中毒者肋骨骨折。

  (二)如发生爆炸、火灾事故时,现场负责人应立即报警(电话:119),并视情况严重程度决定是否立即撤出作业人员,同时派人在道路口等待、引导消防队进入事故现场扑救。

  十、本预案自XXXX年X月X日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