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隧道坍方冒顶处理预案
在隧道的施工中,虽然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坍方冒顶,但由于种种原因,此类事件还是防不胜防,难以杜绝。一旦发生隧道的坍方冒顶,我们将采取以下处理方案:
㈠、应急措施
1、现场施工人员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工班长负责清点人数,并将情况立即报告项目部调度。
2、机械设备有条件转移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由领工员指挥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3、待坍方处于相对稳定时,由电工检查线路,恢复该地段安全应急照明,确保用电安全。
4、如有水涌出时,应根据水量的大小,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处理,原则是:堵、排、引结合。待施工方案确定后进行根治。
5、项目部通知工程部(或办公室)采取摄影、录像等方式记录坍方情况。同时,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会同现场监理、设计院配合组共同会勘,分析、确定坍方的性质、规模及其后果,并根据初步判断结果按下列分级程序处理:
如为C级(小型坍方):根据现场会勘结论及施工方案、措施,直接由项目部组织实施。
如为B级(中型坍方):项目部应立即通知局指参加现场会勘,分析发展趋势,制定施工方案、措施,由项目部立即安排实施。应急预案处于预警状态。
如为A级(大型坍方):项目部应立即通知局指启动应急预案,同时电话报总指,并在8小时内将详细情况书面报总指和监理单位,联合现场办公,评估事件的严重程度,分析发展趋势,采取一切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减小事件对施工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㈡、隧道塌方的整治
1、隧道发生塌方,应及时迅速处理,不得随意拖延时间。处理前,必须仔细观察塌方的范围、形状、数量大小及坍体的地质状况、地下水的分布、活动情况等,分析塌方发生的原因,研究制定处理方案。
2、隧道塌方应根据发生的部位、规模及地质条件、采取“治塌先治水、治塌先加强”的原则,采取喷锚支护、注浆、管棚、加强二次衬砌、设置护拱等技术措施,不失时机、不留隐患地进行处理。
3、清理塌方前,应采取下列技术措施,加强防排水工作:
1)、地表沉陷和裂缝,应采用注浆填充和加固,或采用不透水土壤夯填紧密,开挖截水坑,防止地表水下渗进入塌体;
2)、通顶陷穴口的地表四周应挖沟排水,搭设防雨棚遮盖穴顶‘洞内衬砌通过塌方后,陷区应及时回填,回填应高出原地面,并用黏土或浆砌片石封闭穴口,做好排水:
3)、塌体内有地下水活动时,采用管、槽引至排水沟排出,无法进行引排时可采用注浆堵水。
4、隧道洞口坍方应按下列要求处理:
1)、中小型坍方应将坍体自上而下全部清除。根据坍方后坡面的情况,可选刷坡卸载的方法,同时应对仰坡面自上而下进行喷锚加固。
2)、大型坍方的坍体不必全部清除,可采取先挖台阶的形式清除一部分,再进行喷锚网加固,并在仰坡上适当位置设浆砌片石挡墙防护。
3)、仰坡加固完成后,洞口段已露空洞身可采用暗洞明做或改为明洞衬砌,拱圈上部可回填土石或浆砌片石。
4)、根据仰坡坍方的规模及稳定性情况,对洞内二次衬砌应进行加强。
5、石质类塌方的围岩级别为Ⅱ—Ⅳ级,岩体以未风化或轻度风化的岩层为主,节理较发育,坍体呈碎石状,黏土及砂的含量较少,一般不超过30%。为塌方的围岩呈相对稳定状态。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为WNF法和WF法:
1)、WNF法:先清除塌体,利用围岩暂时的基本稳定状态,抓紧时间沿坍塌面采用喷锚支护技术加固未塌的地层(既W,以下称“外层初期支护”),然后沿二次衬砌外轮廓施作钢架混凝土支护壳体(即N,以下称“内层初级支护”)。同时用钢架将内、外层初级支护连成整体,待二次衬砌完成以后,沿内层初期支护外轮廓依次设防水层、1m厚混凝土护拱及1m以上的土石缓冲层(即F,简称“防护”)。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工序多,处理周期长,成本高,但安全可靠。此法适用于坍腔横断面矢跨比小于0.7时的坍方。
2)、WF法:当坍方高度较大,塌腔横断面矢跨比大于或等于0.7时的塌方,W、F的含义同前,在塌方发生后,利用围岩的自稳能力,抓紧时间沿塌方面外层进行初期支护,不设(也难于设)内层初期支护,待二次衬砌完成以后,设置与WNE法相同的防水层、护拱及缓冲层。与WNE法比较,WF方法未设内层初级支护及内、外层初级支护之间的联系钢架,从而成本大量降低,处理周期短很多,但因矢跨比较大,再次塌的可能性较小,仍能基本确保施工安全。由于设有1m厚的混凝土护拱及1m以上的土石缓冲层,即使在隧道完工后的运营时期,发生了一定规模的塌方,其抗冲击能力仍能确保运营安全。
6、当岩石类塌方已塌至原地面(这种情况一般只发生在浅埋隧道或深埋隧道的洞口段)时,就不能采用清喳的方法,而应利用塌喳。施工时应先处理地面塌口,其内容具体如下:
1)塌口周围进行防排水处理。
2)塌口进行喷射混凝土封闭。
3)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采用地表注浆加固,以防止塌方的继续发展和扩大。
4)洞内塌方采用注浆加管棚的方法,即Z法进行处理,其施工的具体内容为:
a、设止桨墙,一般采用素混凝土(厚度一般为1m),或浆砌块石(厚度一般大于2m);
b、安设注浆孔口管:一般采用长2.5~3.0m,直径为80~150mm;
c、塌体注浆,一般采用双液浆或单液浆;
d、注浆完成后,打设管棚,一般采用直径为80~150mm,长10~32m的长管棚;
e、管棚内注浆,一般在管棚内安放小钢筋笼并灌注水泥砂浆。
7、土质类塌方,除了开挖面附近,因地质或水文原因引起的局部坍塌外,一般规模较大,为大型或特大型塌方。土质隧道在开挖后,围岩的稳定主要靠土粒间的摩擦力维持,其自然坍塌的高度,达40~50m,按隧道宽度为10m,坍塌纵向长度也按10m考虑,其塌方数量即可达到5000~8000m3,引起这类塌方的主要原因:一是初期支护的强度不够;围岩的周边收敛变形过大;二次衬砌未及时施做,使围岩暴露时间过长。
土质类塌方的处理,应根据土质类塌方的特点,施工时考虑几个不同的事项:
1) 注浆,一般不采用渗透注浆,因效果不理想,而采用超细水泥的劈裂注浆。
2) 管棚的钻孔,因成孔较困难,故大多数情况下,应采用跟管钻机钻孔。
3)开挖,应采用小断面开挖,如注浆效果不理想时,可考虑增设临时预应力仰拱的技术。
4 )支护,初期支护及时进行,并保证其强度和刚度,防止第二次塌方的发生,并及时施作二次衬砌。
发生塌方的地段,一般情况下,其地质状态较差,故其开挖及支护应按照软弱围岩的开挖及支护要求进行,即严格遵守“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的原则。
但是,对于岩石类塌方中采用Z法处理的塌方地段,如果岩石本身的强度高,呈均匀的碎石状,黏土及沙石含量较少,则采用塌体注浆加固后,其强度及整体性大大提高,此时的塌体稳定性相当于Ⅲ~Ⅳ级围岩条件。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可采用全断面开挖,但进尺一般不超过2m,其初级支护及二次衬砌的施工可比照Ⅲ~Ⅳ围岩的要求进行。
8、塌方地段的衬砌是否加强及如何加强。应结合回填的方式方法一起考虑。如采取将塌穴填满的方式,衬砌一般可不加强。对于采用WNF方法处理的塌方,因设有钢筋混凝土支护壳体和护拱及土石缓冲层,其衬砌可适当加强(如增加厚度)。对于WF方法处理的塌方,只有护拱及土石缓冲层,其衬砌应加强(如采用钢筋或钢架混凝土衬砌)。对于Z法处理的塌方,其衬砌一般不需要加强,但其衬砌后,必须采取注浆填充处理。
㈢、处理塌方的物质储备及机械
1、物质储备
由于云雾山隧道、周家湾隧道、白龙坝隧道Ⅳ、Ⅴ级围岩较多,围岩稳定性较差,涌水量较多。特别是云雾山隧道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引起塌方的原因很多。因此处理塌方的物质储备对安全生产至管重要,储备物质如下:
1)钢工架 30吨
2)钢管 1000米
3)水玻璃 1吨
4)编织袋 2000个
5)方木 20方
2、机械
利用原有洞内施工机械及从其他隧道调用机械。
二、突水突泥处理预案
㈠、应急措施
1、现场施工人员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工班长负责清点人数,并将情况立即报告项目部调度。
2、机械设备有条件转移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由领工员指挥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3、电工切断危险区段电源,检查线路无误后,在靠近突水突泥区的安全地带恢复照明,确保用电安全。
4、项目部通知工程部(或办公室)采取摄影、录像等方式记录突水突泥情况。同时,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会同现场监理、设计院配合组共同会勘,分析、确定突水突泥的性质、规模及其后果,并根据初步判断结果按下列分级程序处理:
如为C级(小型突水突泥):根据现场会勘结论及施工方案、措施,直接由项目部组织实施。
如为B级(中型突水突泥):项目部应立即通知局指参加现场会勘,分析发展趋势,制定施工方案、措施,由项目部立即安排实施。应急预案处于预警状态。
如为A级(大型突水突泥):项目部应立即通知局指启动应急预案,同时电话报总指,并在8小时内将详细情况书面报总指和监理单位,联合现场办公,评估事件的严重程度,分析发展趋势,采取一切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减小事件对施工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5、水量小时,在靠近齐头的地方,用编织袋装土堆码,或开沟引至排水沟排放;水量大时,在靠近的地方,用编织袋装土临时堆码,然后灌筑砼封堵。
㈡、处理方案
1、处理原则
根据大量隧道岩溶处理的工程实践,岩溶处理遵循“以疏为主、堵排结合” 的原则进行处理。对于隧道穿过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断层破碎带等地段,预计地下水较大,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达到堵水有效、防水可靠、经济合理的目的。
2、探明情况,确定处理方法
采取综合地质超前预测手段,探明岩溶形态、规模、充填物情况、含水情况和地下水活动情况等地质情况,然后确定处理方法。
3、处理方法
岩溶处理主要方法有:注浆加固、封堵、充填封闭、输导、跨越等。
⑴、注浆加固、封堵:包括超前帷幕注浆、后注浆、局部注浆、补注浆等四种方式。
A、超前帷幕注浆封堵:
超前帷幕注浆适用于溶洞规模较大,内部充填了大量的泥沙,且含有丰富的地下水,一旦揭穿可能发生大规模突水突泥的情况。
注浆加固的范围为隧道开挖轮廓线以外1~2倍洞径,每循环注浆段长30m,孔径90~180mm,注浆压力为水压力的2~3倍,浆液扩散半径为2m。根据注浆压力,第一循环混凝土止浆墙为1~3m厚。注浆方式可根据水压大小、成孔难易程度,采取袖阀管后退式或孔口管分段前进式注浆。注浆材料可根据溶洞内容物的选用纯水泥浆、TGRM浆、HSC浆等。注浆后检验注浆效果,当达到开挖效果时,每循环开挖25m,留5m作为止浆墙。如开挖后存在薄弱部位,采用长管或短管进行局部补充注浆(补注浆)。
超前帷幕注浆封堵具体做法:见超前帷幕注浆封堵溶洞示意图所示。
帷幕注浆封堵溶洞示意
B、径向注浆(后注浆):
隧道开挖后,隧道周边存在大面积湿渍或渗漏水现象时,采取径向注浆进行封堵。注浆加固范围一般为隧道开挖轮廓线外0.5~1.0倍洞径。
采用风钻或小型液压钻机在出水部位及其附近钻孔,钻孔直径为40mm左右,钻孔深度应为3.0~5.0m,梅花形布置。在集中出水点处,间距控制在0.5~1.0m,在一般渗水处间距控制在1.0~1.5m。
注浆采用φ42mm钢管,根据钻孔出水部位,在钢管前端2.0m~3.0m范围内钻花孔。注浆材料选用超细水泥浆、普通水泥浆、TGRC水泥基灌浆料或其他特种注浆材料。如水量较大,水泥浆在地层中凝固困难,在浆液中加入外加剂,缩短其凝胶时间,或者使用少量水泥-水玻璃浆液及化学浆液。注浆材料配合比应根据现场注浆试验确定。
径向注浆(后注浆)示意见下图。
径向注浆示意图
C、局部注浆:
局部注浆适用于岩层的溶隙、软弱夹层的局部有股状涌水现象,出水比较清澈,受大气降雨影响不大,其处理采用直接封堵法和间接封堵法。
a、直接封堵法:对于涌水压力P ≤0.5MPa的股状出水点,如来水方向可以确定,可采用直接封堵法进行处理。沿着出水部位和出水方向直接钻孔,孔间距应控制在0.5~1.0m,钻孔深度应为开挖轮廓线外(0.5~1.0)D(D为开挖孔径)。注浆材料应选用普通水泥浆、TGRM浆,如局部出现漏浆可采用水泥-水玻璃浆液进行封堵。注浆前应做压水试验,以确定注浆压力,注浆压力大于2倍~3倍涌水压力。
b、间接封堵法:对于涌水压力0.5Mpa<P ≤1.0MPa的股状出水点,或来水方向不能明确判断的出水部位,可采用间接封堵法进行处理。在围岩表面距离出水部位,向出水方向钻斜孔,孔间距控制在0.5~1.0m,钻孔深度与直接注浆法类似,大部分孔应穿过出水岩层,将水引出。其注浆材料、注浆工艺、注浆结束标准和间接注浆法类似。该法的特点是,钻孔受水的影响较小,且钻孔容易探到出水部位,同时对围岩加固效果好。
⑵、充填封闭:
如隧道拱部、边墙或底部存在小型干溶洞或空腔,内部无填充物和水,可以采用砂石料、浆砌片石、干砌片石、水泥砂浆、混凝土等进行全部填充,必要时进行压浆加固。如空腔内有少量流动水,则应预留过水通道,使地下水流管道畅通。
⑶、溶管水的处理:
为了不改变地下水的流动规律,溶管水的处理首先选择连通方案。通过多种地质手段,探明隧道周围溶管的发育方向,对于流动路径比较明确的溶管水,如确系隧道将溶管截断,可以通过在拱顶、边墙或底部适当部位增加辅助通道将溶管连通,开设过水通道,不改变地下水总的流动趋势。辅助管道按照实际情况设置一定的坡度,以防止溶管内泥砂淤积堵塞。
(疏导方案示意图见下页。)
A、基底处理:
如隧道底部为松散或软塑状的粘土或砂粘土沉积物,为了防止
溶管疏导示意图
列车运行过程中结构产生固结沉降,应加强对基底的处理,隧道底部的处理采用注浆加固、换填、桩基等方法。
B、基底换填:如果基底溶洞充填物的厚度小于2.0m(2.0m以下为基岩或微风化地层),可以考虑采用换填方法,换填材料选用浆砌片石、混凝土等。
C、基底注浆加固:如基底溶洞充填物的厚度为隧道仰拱以下2.0~10.0m,考虑用注浆加固法,如下基底溶洞注浆加固示意图所示。钻孔应深入基岩3.0m左右,孔间距为1.0~2.0m,注浆管选用无缝钢管,直径为76~108mm,注浆材料选用普通水泥或超细水泥浆,注浆压力不应大于1.0Mpa,注浆管上端应和仰拱相连,以提高支护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溶洞加固示意图见下页。)
⑷、暗河的处理:
根据地质资料,本隧道区域岩溶发育,隧道施工中遭遇较大暗河可能性较大,施工时将采取以下措施及方法:
基底溶洞注浆加固示意
如隧道底部暗河宽度和深度都较小,可在隧道底部设置暗涵、暗管跨越。
如顶部存在暗河,则应在顶部设置暗管跨越或将水引入隧道底部跨越。
如果隧底的暗河宽度和高度都很大,可采用桥梁的形式跨越。施工时,先行探明洞壁的地质情况,确定墩台基底的位置、承载力以及合理的桥跨结构。
⑸、溶洞和裂隙堵填:
A、对已停止发育,径跨较小且无水的溶洞,根据其与隧道相交的位置采用混凝土、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予以回填封堵。
B、拱部以上空溶洞,可视溶洞的岩石破碎程度采用喷锚支护加固或加设护拱及拱顶回填的办法处理。破碎程度较严重的,采用劈裂注浆固结技术或长大管棚支护法施工。
⑹、溶洞跨越:
A、如果所遇溶洞较大较深,采用梁、拱跨越,将梁端或拱座置于稳固可靠的基岩上。当隧道一侧遇到狭长而较深的溶洞时,采用加深该侧边墙基础通过。
B、当隧道底部遇到较大溶洞并有流水时,可在隧道底以下砌筑浆片石,支承隧道结构,并在墙脚内设排水管引排岩溶水。
C、当隧道边墙部位遇到较大、较深的溶洞,采用在边墙部位或隧底以下筑拱通过。
D、当隧道中部及底部遇到溶洞时,采用加强边墙基础,或根据情况设置桥台架梁通过。
E、溶洞上大下小且有部份充填物时,可将隧道顶部的充填物清除,然后在隧道底部标高以下设置钢筋混凝土横梁及纵梁。
F、隧道穿过大溶洞情况较为复杂时,可根据情况以边墙梁及行车梁通过。
⑺、涌水引排:
A、正常排水方案详见《云雾山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B、如遇特大涌水,考虑在适当位置施做泄水洞。
4、岩溶地段施工技术措施
隧道穿过可溶性岩层,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岩溶孔洞和岩溶裂隙水、岩溶突水等地质灾害,为此特制定以下施工技术措施。
⑴、超前探水:
为了更好地了解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地质情况,对大型溶洞需进行地质雷达或地震反射超前探测,用红外探水仪
探测岩溶水。超前探水段每次长30m,开挖25m,保留5m。探水孔宜采用水平钻机施钻,终孔超出开挖轮廓线外5m,具体详见超前探水示意图。
⑵、引排措施:
根据超前钻孔和地质雷达及红外线探水探测资料,对如下情况的岩溶水进行引排,当暗河和溶洞有水流,水流在隧道上部,开设引水通道进行引排,将水引至隧道开挖轮廓断面以外。
⑶、注浆堵水措施:
对于岩溶裂隙股状出水点、裂隙面状出水点采用注浆堵水方式进行。
A、注浆参数:注浆孔口间距1~1.5m,单孔扩散半径为2m,注浆压力小于0.5Mpa。注浆材料选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水泥、水玻璃体积比宜为1:0.9~1:0.3,水灰比宜为1.1:1~0.6:1,水玻璃模数m=2.4~3.4,玻美度为30~35Be′。
B、注浆工艺:详见前面帷幕注浆工艺部分内容。
⑷、岩溶地段施工措施:
A、施工前应做好综合超前探测工作,及时了解岩溶发育程度、走向状态、水量大小等情况,制定处理方案。
B、采用引、排、堵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好岩溶水、消除隐患。
C、处理岩溶溶洞时,注意检查溶洞顶板,及时处理危石,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D、溶洞地段爆破作业时,应遵循多打眼、打浅眼,弱爆破的原则。
E、处理岩溶地段,一定要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科学组织,精心施工,不留后患的原则。
㈢、处理塌方的物质储备及机械
1、物质储备
由于云雾山隧道岩溶发育,涌水量较大。加之地质条件复杂,引起突水突泥的原因很多。因此处理突水突泥的物质储备对安全生产至管重要。储备物质如下:
1)水泵 10台
2)钢管 1000米
3)水玻璃 1吨
4)编织袋 2000个
2、机械
利用原有洞内施工机械及从其他隧道调用机械。
三、岩爆地段处理预案
㈠、应急措施
1、现场施工人员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工班长负责清点人数,并将情况立即报告项目部调度。
2、机械设备有条件转移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由领工员指挥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3、电工利用岩爆间隙,尽快恢复、更换损毁的线路和灯具,确保该地段正常照明。
4、项目部通知工程部(或办公室)采取摄影、录像等方式记录岩爆情况。同时,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会同现场监理、设计院配合组共同会勘,分析、确定岩爆的性质、规模及其后果,并根据初步判断结果按下列分级程序处理:
如为C级(小型岩爆):根据现场会勘结论及施工方案、措施,直接由项目部组织实施。
如为B级(中型岩爆):项目部应立即通知局指参加现场会勘,分析发展趋势,制定施工方案、措施,由项目部立即安排实施。应急预案处于预警状态。
如为A级(大型岩爆):项目部应立即通知局指启动应急预案,同时电话报总指,并在8小时内将详细情况书面报总指和监理单位,联合现场办公,评估事件的严重程度,分析发展趋势,采取一切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减小事件对施工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㈡、岩爆地段的施工方法和措施
⑴、施工方法:施工中降低一次爆破用药量,短进尺、多循环,实施光面爆破,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初期支护紧跟开挖,并适当加强。
⑵、监测预报:施工过程中采用声发射法监测预报岩爆,进行地应力测试,预测岩爆等级,掌握其爆发规律。
⑶、临时待避:施工期间加强对岩爆发生规律的了解和掌握,在其激烈时段内人员及设备临时规避,以策安全。
⑷、喷洒高压水:浇洒岩壁表面,通过降低岩体温度的办法,使
岩体中聚集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以降低地应力强度。
⑸、钻孔预释能:岩爆较强地段采用凿岩台车在掌子面打设3~4个深孔,并于孔内装少量炸药起爆,通过爆破震动诱使围岩应力得到释放,从而降低岩爆的频度。
四、软岩大变形地段处理预案
㈠、应急措施
1、现场施工人员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工班长负责清点人数,并将情况立即报告项目部调度。
2、机械设备有条件转移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由领工员指挥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3、项目部通知工程部(或办公室)采取摄影、录像等方式记录大变形情况。同时,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会同现场监理、设计院配合组共同会勘,分析、确定变形的性质、规模及其后果,并根据初步判断结果按下列分级程序处理:
如为C级(小变形):根据现场会勘结论及施工方案、措施,直接由项目部组织实施。
如为B级(中变形):项目部应立即通知局指参加现场会勘,分析发展趋势,制定施工方案、措施,由项目部立即安排实施。应急预案处于预警状态。
如为A级(大变形):项目部应立即通知局指启动应急预案,同时电话报总指,并在8小时内将详细情况书面报总指和监理单位,联合现场办公,评估事件的严重程度,分析发展趋势,采取一切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减小事件对施工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㈡、处理措施
⑴、施工中加强监控量测,采用孔径变形法、简易应力解除法等方法进行地应力测试,预测变形等级。当围岩压力大于设计压力时,联系设计加强措施。
⑵、开挖中控制好隧道的光面爆破,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增强围岩自稳能力。
⑶、喷射混凝土视围岩变形量分次施作,减小围岩内应力;适当增大围岩的预留变形量,以防围岩后期变形对隧道净空的影响;
⑷、初期支护施作紧跟开挖,并尽快成环,必要时在隧底设临时仰拱并用自进式长锚杆加固,改善初期支护受力状态。。
⑸、水是引起围岩变形的一个关键因素,施工中掌子面处的积水及时排除干净,为防止坑道积水软化围岩,洞内临时水沟用砼浇筑,并及早施作仰拱。
⑹、软岩碎胀扩容地段衬砌时机根据量测结果和设计要求确定,按先仰拱、后墙拱衬砌。
㈢、处理塌方的物质储备及机械
1、物质储备
1)钢工架 30吨
2)钢管 1000米
3)水玻璃 1吨
4)方木 20方
2、机械
利用原有洞内施工机械及从其他隧道调用机械
上一篇:软岩大变形地段处理预案
下一篇:隧道施工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