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发电机组超速事故应急预案

2011-05-17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1  总则

  1.1目的

  为及时、有效地处理发电机组超速事故,避免或减少因发电机组超速带来的人员伤亡、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特制订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淄博大成热电有限公司安全培训材料》、《C25-8.83/0.98汽机运行规程(修订本)》等国家和电力行业的法律、法规,上级对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要求以及公司的实际情况而制定。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淄博大成热电有限公司2×25MW机组发电机组超速事故应对工作。

  2  事故类型和危险程度分析

  2.1 危险区域

  #1、2汽轮发电机组

  2.2 主要的危险因素

  因调速系统有缺陷、超速保护系统故障、运行中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发电机组超速保护动作或拒动作,致使发电机组经严重超速后被迫停止运行。机组严重超速时,则可能使叶片脱落、轴承损坏、大轴折断,甚至整个机组报废。从而对汽轮机等发电设备构成严重威胁、甚至造成损坏,现场人员出现伤亡等。发电机组超速事故主要发生在机组启停操作、调速系统试验、机组故障甩负荷三个特定阶段。

  2.3 危险等级

  2.3.1三级状态:运行中汽轮机发生超速,超速保护发出超速报警信号,转速未达超速保护动作定值。

  2.3.2二级状态:运行中汽轮机发生超速,汽轮机超速保护发出报警信号,超速保护动作,发电机组跳闸。

  2.3.3一级状态:运行中汽轮机发生超速,汽轮机超速保护拒动作,通过危急打闸强迫机组停止运行,但是可能造成汽轮机组损坏,发生汽轮机动静摩擦、烧瓦、大轴弯曲、汽轮机飞车,或者造成人员伤亡等重特大事故。

  3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3.1正确处置原则。运行值班人员认真按规程要求监视,不发生误操作,快速、准确判断故障现象、正确处理。

  3.2减少损失原则。保人身、安全停机,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4  组织机构及职责

  4.1应急组织体系

  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经理 

  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副经理

  成员:汽机车间、生产技术处、安全环保处、办公室、供销处负责人,各值长

  事故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应急操作组、专业应急组、消防组、物资保障组、后勤医疗保障组、保卫组、通讯保障组,以上统称“事故应急小组”,各组组长为各部门负责人。

  4.2 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4.2.1负责发电机组超速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

  4.2.2组建应急专业队伍,组织实施和演练;

  4.2.3检查督促做好防止发电机组超速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行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4.2.4指挥开展事故应急处理、救援和生产恢复等各项工作;

  4.2.5负责向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和事故处理进展情况;

  4.2.6发布和解除应急命令、信号;

  4.2.7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

  4.2.8组织事故调查,认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应急工作教训,并形成总结报告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4.3应急操作组

  汽机车间主任为事故应急操作组第一责任人,值长为事故应急操作的第一指挥人。为防止事故扩大,值长可以直接调度运行人员和专业应急组协同进行事故应急操作及处理。

  应急操作组职责

  4.3.1认真开展设备巡回检查,及时发现设备隐患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4.3.2认真执行“两票”制度和设备操作监护工作,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事故;

  4.3.3及时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或事故情况,及时通知专业应急组和其它事故应急小组赶赴现场进行应急处理、救援;

  4.3.4根据具体设备事故状况,及时主动采取对事故设备、场所的隔离操作等措施,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4.3.5发生设备事故及事故应急处理期间,应同时密切注意监控其它设备的运行状况,避免事故波及到其它设备;

  4.3.6当可能发生危及现场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情况时,应及时警告并疏散现场工作人员;

  4.3.7根据事故现场情况,协助指挥开展其它应急处理或救援工作;

  4.3.8协助保卫组做好事故现场的隔离和保护工作;

  4.3.9协助现场恢复和事故调查工作。

  4.4专业应急组

  专业应急组设在生产技术处,处长专业应急组第一责任人。

  专业应急组的职责

  4.4.1协助汽机车间查找故障,对设备进行消缺处理;

  4.4.2协助后勤医疗保障组进行现场受伤人员的救治和疏散工作;

  4.4.3协助进行现场恢复以及事故分析、调查工作。

  4.5 消防组

  消防组由安全环保处、义务消防队组成,其职责是现场救援、疏散人员。

  4.6物资保障应急组

  物资保障应急组由办公室、供销处组成,其职责是为事故处理提供车辆、抢修物资及备品备件保证。

  4.7后勤医疗保障组

  后勤医疗保障组由办公室、大成医院组成,其职责是为事故处理、救援提供医疗及食品保证,现场救护伤员。

  4.8保卫组

  保卫组由安全环保处、综合管理处组成,其职责是负责事故现场及厂区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管制工作,确保事故现场不遭破坏,确保现场的治安秩序。

  4.9通讯保障组

  通讯保障组设在办公室,信息专工为第一责任人。在事故发生后,通讯保障组全力确保生产、调度电话的畅通,确保值长岗位直拨电话的畅通。

  5  预防与预警

  5.1危险源监控

  5.1.1在额定蒸汽参数下,调节系统应能维持汽轮机在额定转速下稳定运行,甩负荷后能将机组转速控制在危急保安器动作转速以下。调节保安系统出现故障应及时消除,严禁带病运行。

  5.1.2各种超速保护均应正常投入运行,超速保护不能可靠动作时,禁止机组启动和运行:

  5.1.2.1按规定进行调速系统静态试验。

  5.1.2.2自动主汽门及调节汽门应能迅速关闭,严密、无卡涩。

  5.1.2.3主汽门、调节汽门严密性试验,喷油试验及超速试验要按规定定期试验并合格。

  5.1.3机组重要运行监视表计,尤其是转速表,显示不正确或失效时,严禁机组启动。运行中的机组,在无任何有效监视转速手段的情况下,必须停止运行。

  5.1.4 透平油的油质应合格。在油质及清洁度不合格的情况下,严禁机组启动。

  5.1.4.1 透平油颗粒度按武汉汽轮机厂《C25-8.83/0.98-IV抽汽凝汽式汽轮机使用说明书》。

  5.1.4.2机组大、小修后,油循环要有技术措施,油质经油化验人员检验合格后,机组方可启动。

  5.1.4.3 加强对油质的监督,定期进行油质的分析化验,防止油中进水或杂物造成调节部套卡涩或腐蚀。定期进行主油箱放水工作,油净化装置应正常投入运行。

  5.1.4.4应加强汽封压力的监视和调整,防止压力过高引起油中进水;前箱、轴承箱压力以0~微正压为宜,以防止灰尘及水(汽)进入油系统。

  5.1.5  机组大修后必须按规程要求进行汽轮机调节系统的静态试验,确认调节系统工作正常。在调节部套存在有卡涩、调节系统工作不正常的情况下,严禁启动。

  5.1.6 正常停机时,打闸后应先检查有功功率是否到零,千瓦时表停转或逆转以后,再将发电机与系统解列,或采用逆功率保护动作解列。严禁带负荷解列。

  5.1.7在任何情况下绝不可强行挂闸。

  5.1.8汽轮机的各抽汽逆止门及供热抽汽的快关阀应严密,联锁动作可靠,以防止抽汽倒流引起超速。

  5.1.9每月应进行一次抽汽逆止门关闭试验,当某一抽汽逆止门存在缺陷时,应立即消除,若无法消除时禁止使用该段抽汽运行。

  5.1.10汽轮机调节系统经重大改造后,机组必须进行甩负荷试验。

  5.1.11坚持按规程要求进行危急保安器试验、主汽门、调节汽门严密性试验。

  5.1.11.1机组大修后第一次启动、危急保安器解体或调整后、停机一个月以后再次启动及机组进行甩负荷试验前都应提升转速进行危急保安器动作试验。

  5.1.11.2 各种汽门应进行定期试验。

  5.1.11.3 机组大修前后应进行汽门严密性试验。试验时,应尽可能维持凝汽器真空正常,注意轴向推力变化和推力瓦温度,还应注意避免在临界转速附近长时间停留。

  5.1.11.4 机组大修后应进行汽门关闭时间测试,一般要求自动主汽门的关闭时间≤0.5s。

  5.1.11.5 运行中汽门严密性试验应每年进行一次。

  5.1.11.6 当汽水品质较差时,应适当增加主汽门、调节汽门的活动次数和活动行程范围。运行中发生主汽门、调速汽门卡涩时,要及时消除卡涩。主汽门卡涩不能立即消除时,要停机处理。

  5.1.11.7 汽轮机运行中,注意检查调节汽门开度和负荷的对应关系以及调节汽门后的压力变化情况,若有异常,应及时查找、分析原因。

  5.1.11.8 加强对蒸汽品质的监督,防止蒸汽带盐使门杆结垢或造成卡涩。

  5.1.11.9 在机组滑参数启动过程中,调节汽门要留有裕度,不应开到行程最大开度,以防止发生甩负荷时加大调速汽门及伺服阀关闭空行程,造成超速。

  5.1.11.10 机组长期停运时,应注意做好停机保护工作,防止汽水或其它腐蚀性物质进入汽机及调节供油系统,引起汽门或调节部套锈蚀。

  5.1.12 危急保安器动作转速一般为额定转速的111~112%,危急保安器试验应进行两次,其动作转速差值≤0.6%。

  5.1.12.1 机组运行中的甩负荷不能代替危急保安器的试验。

  5.1.12.2进行危急保安器试验时,在满足试验条件下,主蒸汽压力尽量取低限值。

  5.1.13汽机专业人员,必须熟知DEH的控制逻辑、功能及运行操作,参与DEH系统改造方案的确定及功能设计,以确保系统实用、安全、可靠。

  5.1.14电液伺服阀(包括各类型电液转换器)的性能必须符合要求,否则不得投入运行。运行中要严密监视其运行状态,不卡涩、不泄漏和系统稳定。大修中要进行清洗、检测等维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更换。备用伺服阀应按制造厂要求的条件妥善保管。

  5.1.14.1自动主汽门错油门下部节流旋塞应拧紧冲捻固定,防止旋塞自行退出,影响自动主汽门正常关闭。

  5.1.14.2调节汽门凸轮间隙及调节汽门框架与球型垫之间间隙应调整适当,以保证在热态时调节汽门能关闭严密。

  5.1.14.3大修中应检查门杆弯曲和测量门杆与套筒的间隙,阀体与导向套筒的间隙,不符合标准的要进行更换处理。

  5.1.14.4检修中应检查门杆与阀杆套是否存在氧化皮,氧化皮应清除。

  5.1.14.5检修中应测量各主汽门,调节汽门预启阀行程,并检查是否卡涩。如有卡涩必须解体检查处理,除去氧化皮。阀碟与阀座接触部分的氧化皮也应清理,并用红丹油作接触检查。

  5.1.15 主油泵轴与汽轮机主轴间具有齿型联轴器或类似联轴器的机组,定期检查联轴器的润滑和磨损情况,其两轴中心标高、左右偏差,应严格按制造厂规定的要求安装。

  5.1.16 要慎重对待调节系统的重大改造,应在确保系统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的、充分的论证。

  5.1.17严格执行运行、检修操作规程,严防电液伺服阀(包括各类型电液转换器)等部套卡涩、汽门漏汽和保护拒动。

  5.1.18汽轮机超速现象除正常运行中发生在甩负荷情况下,一般均在机组启动、停止或开机试验过程中发生。因此,在上述过程中,按照规程规定应到人员必须到场指导或待命。

  5.2预警行动

  5.2.1三级状态时,值班员应立即报告值长,值长立即通知生产技术处,并做好记录。

  5.2.2二级状态时,值长应立即通知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并组织运行人员按照规程规定,做好机组停运的各项操作工作,做好记录。

  5.2.3一级状态时,值长应立即报告应急工作领导小组,通知各有关应急小组迅速到场,并做好记录。

  6  联系方式

  7  应急处置

  7.1三级状态时,检修人员接到预警后,应于20分钟内赶赴现场抢险。

  三级状态下的应急工作由值长统一指挥。

  7.2二级状态时,首先在值长的指挥下,运行人员按照规程规定,做好机组停运的一切检查和操作,确保机组安全停机。

  按照预警程序,各部门在接到预警后,应于20分钟之内赶赴事故现场。

  二级状态下的应急工作由生产副经理统一指挥。

  7.3 发生一级状态时,按照预警程序,各部门在接到预警后,应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到达之前,由领导小组组长授权的现场领导指挥。

  应急操作组做好停机及系统隔离措施;专业应急组会同设备检修人员全面检查设备损坏情况,汇报领导小组,制定修复方案;供销处立即组织采购;其它部门配合现场有关消防和安全保卫人员工作;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汇报集团公司。

  根据公司批复的计划和方案,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开展事故抢修等工作。

  8  后期处置

  8.1生产技术处要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和评估,尽快消除事故影响,保证企业稳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8.2现场应急领导小组要分析总结应急工作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救援预案的建议,完成应急工作总结报告。

  9  应急物资及装备保障

  按照公司的规定,保存一定的事故备品,如特定型号、材质的轴瓦、阀门、电机、管道、垫片、仪表,以及一定数量的通讯、照明、焊接、电源等相关器材。

  10  培训

  10.1 企业通过日常培训提高各级人员的应急及责任意识,明确各自在应急处理中的职责,在应急处理中能够按要求及时到位。

  10.2 加强对全体员工安全知识教育和特殊岗位操作技能培训,实行新上岗职工岗前三级安全培训制度,建立并完善企业生产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10.3 开展技术讲课,讲解企业重大危险源存在方式及地点、预防措施、应急操作技能、自救常识、避险原则等知识。

  11  预案演练

  11.1具体检验项目

  11.1.1 在事故期间通讯是否正常;

  11.1.2 人员是否安全撤离;

  11.1.3 应急服务机构能否及时参与事故抢险;

  11.1.4 配置的器材和人员数量是否与事故规模匹配,救援装备能否满足要求;

  11.1.5现实情况是否与预案内容相符,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响应程序是否具有灵活性。

  11.2  基本要求

  11.2.1 日常演练由应急领导小组设计演练内容,并对演练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各专业组组长要积极组织人员配合。

  11.2.2 演练情况设置要尽量与真实现场相符。

  11.2.3 整个演练过程要有完整的记录,并有分析、总结、改进意见。